玩酷网

给一位网友补一课:同情心是道德的最低点,而不是制高点

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这么一句话:“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如今在我看来,有人其实并不真的懂其意,却也随波逐流或曰人云亦

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这么一句话:“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

如今在我看来,有人其实并不真的懂其意,却也随波逐流或曰人云亦云,在用这样的话来冠冕堂皇地教训他人,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换言之,自己其实不知“道德的制高点”在哪里,却叫人不要站在这上面,这不是牛头不对马嘴的胡拉乱扯吗?

我写这个话题,源于一位来自广东的网友,对我的一则头条评论的评论:

“你这么同情他,应该自己接济他,而不是站在道德制点上,让别人给他工作。”

我想,用不着引用我评论的原文了,只从这位网友三十字左右的评语里,读者诸君就会看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就需要给这位网友补补文化课了。

显然,这位网友把“同情”当作道德的制高点。

事实是如此吗?

什么是“同情”,“同情”是道德的制高点吗?

“同情”是动词,是一种只有人才具有的行为,源于同情心。我以为,最能完美诠释“同情心”的是下面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圣人之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这句出自《孟子•丑章句上》,意思是,同情他人的不幸,在别人遭受困苦的时候,不是无动于衷和无所谓的态度,而是表现出一定的关心和体恤,这是人性。换言之,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人人天生就具有的,也就是本自具足的,并非是需要努力刻意为之。

孟子还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翻译过来就是,没有同情心,简直就不是人。也就是说,有同情心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人之为人,人之有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特征,如此而已。反之,按孟子的逻辑,你就不能称之为人了。

当然,道德也是有层次的,那么同情心处在道德的哪一层级呢?

我们还是来看首创“恻隐之心的孟子的“四端”学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所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端”之意就是开端、开始的意思,就是说同情心是仁爱的起始点。

道德,说到底就是关于人的伦理规范,其宗旨就是:与人为善,以仁爱的态度对待一切生命,仁爱是其本质。

那么在此我们可以合乎逻辑地下个结论:既然同情心只是道德的起始点,那么毫无疑问,同情心就是是道德的最低点。有最低就有最高,最高点就是制高点。

这位评论者的逻辑是这样的:我“同情他”,就应该“接济他”;我“让别人给他工作”,就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

不客气地说,这几句话逻辑混乱,语焉不清。

根据前面的简析,任何人都有同情心,我当然也不例外。我有同情心,这不代表我有多高尚,不过也不代表我就要“接济”他人。

我以为,“接济”恐怕是道德的高点之一,虽然可能还不算是最高点,却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拥有的品行和达到的境界。

道德制高点是什么?好像还不曾听谁说过,也许是牺牲自己的一切吧,像上帝耶稣一样。

我仅仅是一个凡人,偶尔站在道德的最低点上,既没有能力履行“接济”之举,也缺少仰望道德制高点的那个强烈愿望。

我只不过在一旁用弱弱的文字,弱弱地要求强者给弱者一碗饭吃罢了,不可以吗?

到底是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朋友们议议看。

我知道,我的“课”上得不够好,那位被我批评的网友很有可能不服气,那么,又没有哪位先生愿意继续来上关于道德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