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发倡
近日,有茶友又给笔者转发茶院士刘某所发的视频,他又在空洞地主张且突出强调茶业的“标准化”,指责“无序化”把茶业搞得“一塌糊涂”。
他说:“我们中国今天动不动就是古树,动不动就是山头, 动不动就是这一片荒芜的茶园,我们越说越小,巴不得每一株树都不一样,啊,甚至每一棵树上的顶上跟下面又不一样。这么个玩法,如果没有标准化,这个茶园化,那就是无序化,就会让行业一塌糊涂。”
既然他在主张和强调茶业的“标准化”,指责“古树”和“山头”及“片块”的“无序化”,把茶业搞得“一塌糊涂”。那么,笔者就毫不客气地要质问他若干问题:
一、现今的茶业,为何会分成“古树”、“山头”、“片区”、甚至更细化,“这样玩法”?先不提品种、种植、管理等不同的茶叶,其先天品质大不同,就以由采制和保存所决定的后天品质而论,都千差万别。
为何会这样?因为长期以来整个专家界的茶学,包括全国的农大茶学教材都错误,导致制茶工艺都根本无法统一。就云南茶而言,低温炒茶,炒成半生不熟,仅“低温”就五花八门,再加炒青的时间长短不同,操作规程不同,炒出的茶的生熟度和均匀度就是形形色色。
而现今社会的经济基础,又是个体私有制,使人们的经济能力和消费水平差异巨大,参差不齐。茶叶品位和价格的各种差别,恰巧与消费者经济能力和消费水平及消费观念等种种差异两相结合,茶业必然地要走向无法统一以致形成“无序化”。这究竟是谁的责任?难道怨茶农与茶商吗?
这种用偏锅灶等“低温、抛抖炒茶”,炒成半生不熟,用任何档次的“低温”,都炒不出让绝大部分人能长时期基本接受,基本满意的茶来;只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耍花招,胡弄或迎合各自的客户之实情下,怎么统一?怎样“标准化”?有效标准呢?
更何况,由于所炒茶半生不熟,难于及时干燥透,普遍地引发从外向内的“内霉”,而且普遍都误将这种霉变导致的茶色变黑和汤色变红或变褐,错当成正常的“转化”。又由于这种误区,误将所存放的茶外部受潮湿所引起的由外向内的“外霉”所导致的茶色变黑和汤色变红或变褐,也错当成正常的“转化”。
在这两种误区的迷惑下,面对各自所炒茶的生熟度、生熟比例、生熟均匀度等的种种差别,再加在后期保留过程中,所处环境的干湿度的各不相同,所引发的霉变的方向、范围、比例、程度、类别都各不相同,所得出的茶的滋味和气味、体感等也千差万别。由此引起的人们对茶的认知也形色各异。茶业怎么统一?怎样“标准化”?有效的标准在哪里呢?这又是谁的责任?怨茶农与茶商吗?
以上仅是云南的今“生茶”类及“熟茶”的原料问题。 再看云南的今“熟茶”类,就分为今“熟茶”及其老茶头、茶化石、碎银子和青柑与罐茶等。仅今“熟茶”,就又玩出又玩出所谓“离地发酵”区别于“地面发酵”。
笔者已反复指出过:在同时具备水分、空气、暖热温度和足够时限这四个因素的条件下,也就是通常而普遍的自然环境下,所有未经腌渍过的动、植物死体,无不腐烂和霉变兼多种细菌。并且已用正反两面而反复的实践验证,凡是泡出的茶黑色,汤水红色或褐色的茶,无不是霉变茶。上述今“熟茶”系列,无不是在上述条件下渥堆制成;泡出的茶也无不是黑色,其汤水也无不是红色或褐色,完全符合霉烂茶的特征和标志。因而,无不是霉变、腐烂和多细菌的茶。
在普遍都是此类霉变、腐烂工艺下,就算不分“古树”、“山头”和“片块”,其原料的初制品质就已经千差万别,再加湿水程度、渥堆温度的差别等等,所得结果的品质固然也不可避免地千差万别,并且霉腐、肮脏不堪。试问茶院士,此茶业怎么统一?怎样“标准化”?有效的标准在哪里呢?这些又是谁的责任?也是怨茶农与茶商吗?
再说“红茶”和“白茶”,两年前各茶区都由地方三级基层官员组织,邀请“有资质”的机构及其专家对其茶农和茶商都经过培训,并且都颁发了《证书》。假如这两类制茶工艺是正确的,那么多的茶农与茶商总该有人制出合乎其标准的茶来吧?试问哪户茶农,哪家茶商制作出了能让绝大多数众人长期、持续地基本接受?基本满意的茶?因而能够畅销的?似乎也没有!
笔者也早就指出过:这两种工艺制作的茶品,也是在同时具备水分、空气、暖热温度和必要时限这四个因素的条件下制作的;而且泡出的茶也多杂有黑色,其汤水也红色或暗红色,或暗黄灰色,甚至黑色,绝非清透的黄绿色和金黄色。显然也是隐性发霉或变质的茶。它俩都实际是清代宫廷贡茶中“生茶芽”(“生普”)工艺的淘汰工艺或错误工艺。其工艺本身就是错误而低劣的。除非彻底改变其工艺以外,用该工艺,即使神仙下凡,也制不出能让绝大多数众人能长期持续基本接受,能长期持续基本满意的茶品;茶农和茶商的制茶态度和技术,谁还能超过神仙?
在此类变质、霉变带腐烂的制茶工艺下,就算不分“古树”、“山头”和“片块”,茶业怎么统一?怎样“标准化”?有效的标准在哪里呢?这又是谁的责任?难道也怨茶农与茶商吗?
茶院士尽可过来使出自己所有的招数来试行尔等的所谓的“标准化”!或者亲手制做几公斤符合标准的“红茶”和“白茶”让众人体验?尔等有这智慧或能耐吗?就赌尔等亲自实践试试!
二、再就茶院士竭力推崇的湖南“黑茶”类和梧州“六堡茶”类而言,按照其基本工艺规程,其制茶过程也都是在同时具备水分、空气、暖热以上温度和足够时限这四个因素的条件下进行的;而且泡出的茶也都是黑色,其汤水也是红色或暗红色,甚至黑色;完全符合霉烂茶的特征和标志。显然也都是霉变、腐烂、多细菌的茶品。
再拿茶院士最引以得意、骄傲和自豪,最为推崇的“金花黑茶”而论。“真菌”类“金花”滋长于茶叶的必要条件或基础,是茶的木质必须先腐朽;既然“黑茶”上滋长了真菌类“金花”,“黑茶”类的木质就必然早先腐朽。有腐朽就必有霉变;有霉变和腐烂,就必有多种细菌。这也是无法违背的木质与真菌类关系的自然规律。同时,所有的黑茶类,包括梧州“六堡茶”,泡出的茶也无不是黑色;其汤水也无不是红色或褐色,甚至黑色,这也完全符合霉烂茶的特征和标志。因此,不管从哪个自然规律出发而论,黑茶类也都无不是霉变、腐烂和多细菌的废茶。
既如此,有益菌“金花”与腐烂的茶的木质和多种霉菌及细菌相混合着一起泡喝,也严重违背人类的饮食保健规则,无疑是有害于人的健康的。
就因为长期以来近百年的制茶工艺普遍错误,严重违背自然规律,普遍都是霉变、腐烂,多细菌而普遍都有害于健康的废茶,违背人类饮食保健规则,才使人们喝茶非但未达到保健目的,反而使身体普遍出现不良症状,无法长期持续、稳定性地接受这些茶品,无法对这些茶品产生满意感。这又是谁的责任?也怨茶农与茶商吗?
茶业界这么多严重而普遍的霉茶问题,茶院士为何不优先解决?就因茶界长期存在众多严重而普遍的霉茶、变质茶等问题,较大的茶企,有的其产品被迫沦陷为“金融茶”,有的沦陷为“传销茶”,有的半死不活,有的直接宣布破产。它们不都是推行茶品“标准化”的吗?怎么也同样是“一塌糊涂”呢?这是谁的责任?难道是茶农与茶商及其“古树茶”、“山头茶”和“片区茶”的责任吗?
面对离茶院士自己最近,而且与茶院士的关系最为密切,茶院士最为关心的“黑茶”的坑害众人的“传销”,茶院士怎么不指责它们:“这么个玩法,这么个标准化,变成'无序化',不但搞得茶行业一塌糊涂,而且还坑害广大民众”呢?怎么就不指责自己亲自“标准化”了的“金花黑茶”的传销“无序化”而且“违法化”呢?这是谁的责任?难道也是茶农与茶商及其“古树茶”、“山头茶”和“片区茶”的责任吗?
茶院士要是有啥能耐,就先让离自己最近,与自己关系最密切,自己也最为关心的“黑茶”变成“非霉变、腐朽茶”,无须搞“传销”,能正常地畅销啊!然后再把带霉变的今“熟茶”、“湿仓茶”、伪造的霉变“老茶”、“红茶”、“乌龙茶”、“白茶”也变成“非霉茶”或“非变质茶”啊!这些像鱼刺那样卡在众商人喉咙里的,满市面的霉烂茶的滞销积压,又是谁的责任?高喊几句冠冕堂煌,却似是而非的空洞口号,有几人不会啊?
相反地,云南茶玩“古树茶”、“山头茶”和“片区茶”者,恰巧绝大多数茶不涉及霉变和腐烂;也不涉及“金融”和“传销”。而且,恰巧是它们还能让整个茶业市场“勉强地喘着气”。假如没有人玩“古树茶”、“山头茶”和“片区茶”,整个茶市,恐怕早就已经“断气”了!茶院士怎么闭口不提身边的“金花”,把正常的茶都玩成霉腐茶?却大老远把舌头伸到云南“古树茶”和“山头茶”及“片区茶”了?怎么闭口不提坑人的“传销茶”和“金融茶”,把茶业搞得“一塌糊涂”呢?反倒是指责起“古树茶”、“山头茶”和“片区茶”这些茶界的“功臣”来了?难道是自己的“金花黑茶”推不转?迁怒于勉强“推得转”的云南“古树茶”、“山头茶”和“片区茶”吗?还是长时间没受商家搭理,寻找“存在感”呢?还没“打扫门前口雪”,就来管别人“瓦上霜”?自己的“稀饭”都还“吹不冷”,就把舍头伸长到云南茶界吗?
三、要让茶业“标准化”,首先是要从选种、苗类、种植、管理、采摘和制作、营销等连串的环节都“标准化”。这就意味着,就连茶的品质和价格都要“标准化”。而这种“标准化”茶品的销售和消费的畅通的前提条件,是众国民的消费水平或能力要达到基本一致,也就是全体民众的经济实力要基本均衡,大家才会有能力购买同价格的茶品。在目前以至今后较长的时期里,贫富差距都悬殊或巨大。富裕者要求消费高品位的高价茶;贫困者只能消费低品位的低价茶。茶业的“标准化”,是将就富人的高品位高价茶?还是将就贫困大众的低品位的低价茶?怎么个“标准化”?茶业生产要完全走向“标准化”,首先是必须大幅度地提高大众的经济收入,缩小他们与富人之间的财富量的差别,使全体公民的经济收入基本均衡。茶院士做得到么?若做不到,提什么“标准化”?有实质意义吗?
四、要让云南以至全国的茶业“标准化”,首先制茶工艺必须正确,正确的制茶工艺,每种工艺都只会有唯一种要求和规程是正确而标准的。为了尽可能地统一全国的制茶工艺,并且彻底杜绝茶的霉变和腐烂,笔者才花大力研制、恢复能够基本在全国茶区通行的,清代及其以前的普洱茶“三大传统工艺”,并批判“四大类”的霉变工艺,包括茶院士的“金花工艺”。可是茶院士非但未支持,反而大老远地伸手到几千公里外的云南版纳,让当地党政、纪监和公安等部门大动干戈,围攻笔者。
笔者的有益于人体健康,有益于茶业健康、稳定发展而行得通的研究成果,遭到打压;而根本就违背自然规律和人类饮食保健规则的制茶工艺、脱离客观实际的茶业“标准化”,却在茶院士的口里“挣命”!
不从问题的深藏的根源上铲除“病根”,整天叫喊些表面而肤浅的形式口号,这究竟是为何呢?先管好自身和身边的霉腐茶及其传销;别轻易把舌头伸得太长,来指责云南的“古树茶”和“山头茶”及“片区茶”!实在气愤不过,当众撕破裤裆就可解气或消气!
最后,趁此,笔者呼吁:将全国所有的制茶工艺所制成的茶的汤水,都基本统一到如下汤水的色泽上来!这是全国茶业唯一的光明出路!
古代历史上的传统“生普”

古代历史上的传统“熟普”

古代历史上传统工艺的“发酵茶”

古代历史上传统工艺的茶膏——“乌爹泥”或“孩儿茶”

古代历史上的传统“熟普”的陈化老茶——今老生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