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或因国仇家恨、或因地缘环境,历史上向来只有说哪些国家是必须要去警惕或消灭的道理,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提出的“高句丽不除,后世必为大患”,后唐太祖李克用临终前给儿子留下的三大必征目标,成吉思汗的灭金遗言。咱们今天要唠叨的就是一件看似不符合这种常理的事情,还没开始,就先给自身画个圈。
明太祖朱元璋在其晚年编纂的《皇明祖训》中,明确列出了十五个“不征之国”,并告诫后世子孙不得无故兴兵征讨。这十五个国家中有东亚的、南亚的,还有东南亚的,覆盖范围极广。您说这老朱是不是吃饱了撑的?放着好好的扩张机会不要,反而给自己和子孙画地为牢?接下来一起扒一扒这背后的小九九。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一、历史教训与治国理念的反思1、前车之鉴
朱元璋设置“不征之国”的首要动因,源于他对元朝及隋唐等前朝扩张政策的批判性总结。元朝以武力横扫欧亚,但其对日本、占城、缅甸和爪哇等地的征伐屡遭挫败,耗费巨大却未取得实质性成果,明显激化了社会矛盾。例如,元世祖忽必烈两次东征日本均因台风失利,损失兵力十余万,至死都未能释怀,而他对占城和安南(今属越南)的战争也陷入持久消耗,最终未能完全控制当地。
元征爪哇之战同样是没有取得什么胜果,数万大军从泉州出海征战,光各式战船就上千艘,结果无功而返。再把时间轴往前拉一拉,隋炀帝对林邑(今属越南)、琉球和高句丽等国的系列战争直接导致民怨沸腾、王朝覆灭,李世民说他“弃德穷兵,以取颠覆”。“隋炀帝妄兴师旅......为后世讥”,朱元璋则在《皇明祖训》中同样持此观点。

忽必烈两度进攻日本
2、后事之师
前面的种种教训让朱元璋这个放牛娃出身的开国皇帝深刻认识到,盲目扩张不仅无法巩固统治,反而会因为资源的快速消耗而加剧王朝内部矛盾,动摇王朝的统治根基。元朝不就是因为频繁征战而国用不足,然后开始横征暴敛,单是忽必烈攻打缅甸的第三年就在江南地区爆发了400余起的反元军事活动,不到半个世纪,民间便广泛流传着类似“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的言论。
如若不是这样,红巾军就不会诞生,即使诞生了,也不会呈现出烽火燎原之势,朱元璋的明朝也不会建立得这么顺畅。有鉴于此,朱元璋提出“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的治国理念,强调“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认为征服偏远小国只会徒耗国力,难以为继。这一思想贯穿于明朝初期的外交政策,成为“不征之国”理论的核心依据。

元末形势图
二、战略重心:北元威胁与防御优先1、主要边患
尽管明朝已取代元朝成为中华正统,但北元政权(蒙古残余势力)始终是明朝最大的边患。自洪武元年(1368年)元顺帝北遁后,北元仍保有“引弓之士不下百万”,其中西北的王保保和云南的把匝剌瓦尔密(忽必烈的五世孙)各自手里至少是10万兵力起步,东北的纳哈出(木华黎后裔)则拥兵20余万,这三股势力与汗廷互相策应,频繁和明朝角力,意在重回中原。
朱元璋为此先后组织了12次北伐,夺回了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期间抽空还消灭了云南的残元势力,然蒙古势力的威胁却始终未能彻底解决。朱元璋不得不耗费无数国力构建“九边”防御体系,从辽东至甘肃部署重兵。史载永乐年间戍边兵力一度达88.5万人,这种军事压力迫使明朝将资源集中于北方防御,无力再对东亚及东南亚国家发动大规模远征。

明初形势图
2、集中力量
乐于扩张的古罗马曾有一条古训,即千万不要同时在两个方向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东方的《孙子兵法》同样有这种思想,即“并敌一向”,可见两线作战素来是兵家大忌。例如后周世宗柴荣和宋太祖赵匡胤在一统天下的进程中就有意识地在规避两线作战,长期奉行“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明确将“胡戎与西北边境”列为头号威胁,强调“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相比之下,十五个“不征之国”多位于中南半岛或南洋群岛,与中原有地理阻隔,且无直接威胁。朱元璋的战略布局体现了“南抚北防”的务实取向,即以和平手段稳定南方,集中力量应对北方蒙古势力的挑战。

十五个不征之国
三、经济成本与治理困境1、休养生息
凡王朝更替之际,必是经济秩序需要重整之时。元朝末年,群雄并起,争战不休,中原各地的经济秩序面临崩溃,人口锐减,各地官府纷纷上报“人力不至,久致荒芜”,“多是无人之地”,没有人就没有产出,朝廷的收入也得不到保障。有鉴于此,朱元璋意识到尽快让中原恢复生产才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即“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他先后出台了很多重要举措来与民休息。
比如兴修水利、大移民和卫所军屯等,然而这些对策并不能立竿见影,需要较长的时间来稳步见效。也就是说朝廷一边需要求稳,一边又得在应付蒙古上面持续投入,这就决定了朝廷只能拿有限的钱做最重要的事,能不花钱的地方尽量不要花钱。不解决经济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别说对外扩张了,自保都有麻烦。

明初的大规模移民垦荒
2、得不偿失
从经济角度看,朱元璋认为征伐“不征之国”是很不划算的买卖。这些国家普遍具有地理位置偏远、资源相对贫瘠和治理成本高昂等特点。比如如日本、琉球、爪哇等国均与中原“限山隔海”,交通不便,战争风险较大、军事补给很困难,即使成功打了下来,又得投入多少资源来支撑驻军和行政等开支?少不了不管用,多了撑不住。
像安南和占城等地湿热多瘴,中原将士难以适应,且当地物产对注重农业发展的明朝无显著价值。 另外,这些国家虽说都属华夏文明圈,但文化差异还是比较大的,不是那么好直接管理。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反复强调“无故兴兵,致伤人命”的危害,主张以休养生息恢复国力,而非通过战争攫取虚名。后来明成祖朱棣曾短暂吞并安南,结果当地反抗不断,明朝耗费了二十年仍被迫撤军。

明成祖先吞了安南、占城
四、和平外交:构建宗藩秩序1、柔中有刚
朱元璋设置“不征之国”的深层目的,在于重建以明朝为中心的东亚宗藩体系。他通过“不征”政策传递双重信号,对内起到约束作用,谨防后世君主“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重蹈元朝覆辙。对外则有威慑效果,不打并不代表永远不打,只是传递和平的信号,如果非要和明朝杠,明朝也不介意打上一打,“若不约束wo寇,必兴兵伐之” ,这就是朱元璋对日本的警告。
有时候就是这样,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才最有威慑力。朱元璋以以“不征”换取诸国对明朝宗主地位的承认,同时保留武力反制的权利,在当时的环境下确属高明。换而言之,明朝通过朝贡制度以较低成本维持了对诸国的影响力。例如明朝在洪武年间与“不征之国”相关的外交诏令达126件,占同期外交活动的绝大多数。这种“软实力”策略既避免了军事冲突,又巩固了明朝作为“天下共主”的权威。

明朝软实力的彰显
2、后世影响
朱元璋的“不征之国”政策在明初得到严格贯彻,其子朱棣以“靖难”夺权,积极对外开展军事活动,但也主要是吞了安南,郑和七下西洋并未占领南洋诸国。后世君主如明宣宗朱瞻基收缩边疆、明神宗朱翊钧抗倭援朝时,均需在祖训与现实间权衡,但“不征”原则始终是明朝外交的基调。
这一政策得到长期贯彻执行,使得明朝对东亚地缘格局的影响相当深远,以更加完善的朝贡体系将儒家文化、典章制度辐射至半岛、琉球、南洋等地,形成了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区域秩序。如果非要拿版图论来说事,那就是硬杠了,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历史任务,汉朝时还有夜郎自大的笑话,到了明朝,这些地区的狼兵,已经能够卫中华了。

郑和下西洋
结语朱元璋设置“十五个不征之国”,绝非简单的消极避战,而是基于历史教训、战略权衡和经济考量的综合性决策。它既是对元朝扩张政策的修正,也是明朝构建新型国际秩序的尝试。这一政策不仅保障了明初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复苏,更塑造了东亚近五百年的和平框架,体现了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的智慧与历史洞察力。
尽管后世多有以此来批判明朝不思进取,对版图贡献不大等言论,但是朱元璋这种“不征之国”的理念依旧华夏对外关系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实录》
《明史纪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