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万秀:从色彩和音乐的碰撞看张艺谋电影的艺术特征——以《红高粱》为例

光影故事的博客 2024-05-09 19:03:39

一、《红高粱》中的色彩

色彩大师张艺谋在影片《红高粱》中大量使用了红色,还有夜戏中的蓝色,以及生活象征的黄色,红色是这部影片的重头戏,影片中经典的镜头都是用红色渲染使电影主题更加的突出、明确。“根据伊顿的色彩美学三个方面,色彩在电影里的作用和功能可分为三个层次:视觉真实、情感宣泄以及象征意义”。[1] 色调即为色彩构成的影片的色彩主调,一种色调贯穿整部影片,使之趋于某一种倾向,来达到象征目的,即整体象征。如《红高粱》的红就是整部片子的主色调。

〈一〉 影片色彩与电影叙事相联结

“对于一部影片、一个叙事来说,重要的不仅仅是运用什么情节与何种蒙太奇方式表现人物和故事,同样重要的是能够使观众理解所表现的人物和故事”。[2]在电影《红高粱》中,色彩一直推动着电影的发展,渲染着电影所要叙述的事情,渲染演员所要表达的感情,电影的主题意义,色彩就像是故事串联的一条线,让观众从头到尾都是在一片火红中被带动着。

在电影的开始就是纯黑的底色上赫然出现的笔势张扬的“红高粱”三个红色大字,让人觉得非常鲜艳又刺眼,吸引着观众的眼球。接下来在男性声音的画外音中,被逼出嫁的九儿脸部的特写逐渐浮现,九儿那通红的脸被框定在银幕画框之内,主人公出现。全身的红衣和红盖头以及红润的脸成为镜头中独特的风景,出嫁的九儿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一片红,这红色是预示着结婚的喜庆还是危险的发生,这样的设置方法引起了观众的好奇心,期待着影片的继续发展。

在抬轿的过程中,镜头里呈现出的是黄土高坡上土地黄,干燥火热的黄土高坡上的黄土混着抬轿的汉子漫天飞舞,抬轿的汉子与黄土混为一体。虽然这个场景看着是以黄色为主色调,但是实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的是那黄土地里的红轿子,这样更突出了红色的轿子以及坐在轿子里的人的主题地位。黄色起到了衬托作用。一路上九儿脸上的色彩都没有变过,而是红色越来越浓,变化的是脸上的表情,从没有表情到憎恨愤怒,到看到余占鳌的好奇和渴望。

在经过绿色高粱地的时候,红色花轿穿过大片大片的绿高粱,万绿丛中一点红,这红色代表着希望,在这个镜头里红绿搭配让人看着非常舒服,说明九儿的命运可能会出现转机,当土匪掀开花轿的帘子的时候,九儿没有害怕,惊奇的望着土匪,当土匪抓住她的脚的时候,九儿笑了,那脸色红色的光更加的强烈了,让人看着非常的担心害怕,担心九儿的生命安危,这时的红色表现出的是危险的信号,让观众的绷紧的神经,不敢呼吸。

整个画面呈现出的是异常紧张的气氛。红色绣花鞋是九儿和余占鳌感情发展的重要线索。新婚当晚,屋内除了微弱的灯光外,就是大片的黑色和九儿身上的红色,黑色代表九儿无限的恐惧,九儿被这大片黑色包围着,她只呆在一个小角落里,九儿手里的剪刀被红色照亮,这样既体现了她还心怀一丝希望,也暗示着危险的信号,整个画面里满身红色的九儿让人觉得如此孤独无助。在接下来的夜戏中,导演还引入了蓝色作为红色强力的补充,电影中全部的夜戏都以蓝色作为主色调,而在土地的黄色、太阳与高粱酒的红色的映衬下,蓝色的夜沉寂的如生灵般的喘息,随着一声尖叫,大片的高粱在蓝色的夜里摇曳着,这又一次为接下来的剧情设置了悬念。

回娘家的路上,九儿奔向太阳,像火燃烧一般的太阳光把九儿包围淹没,这里的色彩又为故事的发展推进了一步,与昨天的夜里形成强烈的对比,太阳预示着希望与光明。余占鳌与九儿在高粱地里野合时,“余占鳌裹着满身的阳光将高粱踩出一个圆形圣坛,一身红的九儿躺在了翠绿的高粱上,四个高粱狂舞的叠化镜头,构成了一个洋溢着生命意义的性爱仪式。”[1]本该被人唾弃的偷情,在那个保守的年代却被像推崇似的,“他们在高粱地里耕云播雨,为高密东北乡丰富多彩的历史上,摸了一道酥红”(莫言语)“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力的呐喊。”[2]这里的色彩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力的呐喊。

此时的剧情即将进入高潮,让观众看得热血沸腾。随后一个远景镜头里火烧云的天气下,绿油油的高粱与之形成强烈的反差,与前面阳光下的镜头也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候,对色彩的低限度运用,会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处在一个既定环境中的人们的行事方式。”[3]九儿回到娘家后,一身的红衣与黑灰的冷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显得二者格格不入,预示着九儿与这个家的决裂。老掌柜死后,九儿用红高粱酒驱除霉气,并剪了红色福字,还有屋外强烈的光线以及旺盛的火苗,那像血一样红红的高粱酒被大家像泼水似的,泼在地上,泼在身上,泼在东西上,结婚时没有的喜庆这时候到是展露无遗了,那火红的福字,燃起的旺盛的火苗,都预示着九儿的好日子来了,使电影的故事发展又迈进了一大步。

在九儿去烧酒作坊和余占鳌查看新酒时,主色调都是金黄色,金黄色是所有颜色的一个顶端,暗示着接下来烧酒将到达一个顶峰,在这金黄色的衬托下,红红的火焰以及刚酿出了的红高粱酒更加的耀眼夺目,说明接下来即将是红火的日子,幸福的时刻。“场景气氛是使人物的情感、场面的意义寓于环境之中,这种场景的景象,虽然一言不发,没有语言的表达,但能抒发情感,因为,它表现的是染有情调色彩的景物形象,因此,能使观众触景生情,产生共鸣。”[4]罗汉大哥死后,,九儿在筹划报仇的场景里,院子里燃烧起了熊熊火焰,还有我爷爷点燃了一碗酒,让酒的火、柴堆的火,以及两支粗壮的蜡烛的火,构成了火红的火世界。

这是电影临近尾声,以这样充满激情的火世界来展现大家心中的怒火以及誓死与日本人拼到底的决心。使影片又一次揪住了观众的心。当男人们在外面准备报仇时,九儿在家准备丰盛的饭菜时,这时的高粱酒被倒在碗里,如血般红,暗示着危险与血腥,此时的白色衣服预示着九儿即将死亡。鬼子来了,余占鳌他们的炮没有响,迎来的就是敌人的大炮,从日本人的汽车里射出来的枪火,接着是放土炮的大火,以及酒缸的火加上九儿倒下去,那撒了一地的红高粱酒,还有被大火点燃的汽车,到最后的爆炸,这样的一系列刺眼的红色让所有人都是措手不及,最后的日全食,影片在天空的一片红火中结束。

“如果说光线给影视画面以鲜活的生命,那么,色彩就给影视画面注入了丰富的情感。影视画面中的色彩比绘画中的色彩更加注重整体性和倾向性。”[5]影片《红高粱》以红色这样一个线索串联起了整个故事,也推动了整部影片的发展,让观众的情绪随着色彩的变化来了解整个故事一步步的发展着,这样,导演将影片的色彩与电影的故事情节紧密相连,使两者之间互相作用着。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影片的色彩就这样在无声之中推动故事的发展分,诉说了导演的情怀,渲染了观众的情绪,真是此处无声胜有声。

〈二〉电影色彩的象征意义与电影艺术的结合

象征的概念广义性以及它本身的暧昧性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意义与象征意义之间的游移不定,另一种则是在若干象征意义之间的犹豫所造成的混乱和歧义。“黑格尔明确的告诉我们,象征一般由两种因素组成,一个是意义,一个是意义的表现。色彩本身有一种意义——这是由色彩的物理属性决定的。但色彩除本身以外还有一种意义,那就是色彩的象征意义,即超越自身的意义。”[1]红色,在中国有着特殊的文化底蕴。从周朝开始,红色就成为当时的流行色,更重要的是,红色与人的血液的颜色相同,特别是中国特别重视的大红,更是与中国文化传承生生不息的血脉流淌相联系着,因而红色是中国的传统色,是华夏民族对于生命本身的崇拜和敬重。

它是太阳和火的颜色,象征着温暖、热情、冲到、激烈、躁动等感情。代表着喜悦、吉祥和喜庆。民间的大喜字、婚宴嫁娶等都是一片的火红,在影片《红高粱》中,不论是红彤彤的高粱地,我奶奶的大红棉袄,还是天边的红云,或者是那血一般的红色高粱酒,最后与日本人厮杀后的血红,张艺谋将红色这一色调所带来的沉重、悲壮气氛得到较好的展现,使观众有了一次视觉盛宴的享受。影片中的红色不是它原本的象征意义,它始终伴随的是主人工的悲催的命运,九儿无法抗拒命运的安排,最后一切的美好都在一片火红中消失了,这里的红色成为了一种带有悲剧意味的色调,从而给观众一种强烈的视觉反差,也成就了这部作品的红色经典。

张艺谋对红色的背反,使得传统的中国红有了新时期以来对于传统的反思特征。同时,他对于红色在象征意义层面的背反,使的张艺谋的红有着超越其形式上的内在情绪,在他看来,红色不再仅仅是温暖和快乐,它背后的痛苦和沉重或许比它表现出来的快乐更加浓烈,这就这部影片色彩的独特的象征意义,这样的象征意义使的电影的艺术表现的更加的独特,使电影具有不一样的色彩、意义。

〈三〉电影色彩的美学

“电影美感就是电影通过流动的画面和音响、通过它表现出来的空间和时间的各种状态、画面描述的时空建筑体的内容和结构、画面的变化与组接、音响的结构和意义、音响的言说和消失、画面与音响的冲突与融合等等,来形成特定的艺术表达,给人以美感和其他信息。”[2]“其中主要包括镜头感、表演的电影感、音乐和音响的电影感、画面与音响互相作用的艺术感。”[3]《红高粱》这部电影的色彩美学就是体现在电影美学的镜头感中,加上音乐与镜头的结合,使的电影的色彩美学表现的更加突出,影片的每个镜头都让人看着特别的漂亮,有意义。红配绿是经典搭配,绿油油的大片的高粱与九儿一身的红在镜头里就异常放彩。

〈四〉影片色彩是一种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又被称为20世纪以来的主导语言,是在以电影、电视、电子游戏为主的视听媒体在当代社会极度繁荣以及相关的视听技术高度发展下生成、定型并体系化的”[4]“电影的视听语言就包括影像、声音、剪辑等,色彩也是视听语言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影像中,色彩的表达可能有多种不同的形式。灯光、布景、道具与服装的色彩,都可以影响画面的色彩谱系,从而构成不同的叙事内涵”。[5]

在影片《红高粱》中导演张艺谋就应用了一系列红色的意象贯穿整部影片,有红高粱酒、红衣服、红盖头、死人的血等。让他应用这些色彩来给观众传达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主题内涵。不同的场景所应用的色彩都传达了导演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意图。“电影语法的核心是观众的视觉感受”[1]那么视听语言就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电影《红高粱》中的色彩就是这部电影的一条线索,一条推动电影情节发展的线索。

二、影片中的民俗音乐

<一>电影中的迎亲乐

我们知道电影作品是一门融合多种元素为一体的艺术,也被称为“第七艺术”电影中的音乐为人物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电影主题思想的渲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民族音乐也被大量的应用,更能凸显电影的民族韵味,“民歌作为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反映民俗生活的许多内容,又在一定的民俗场合传唱,二者形成了十分密切、相互依从的关系”。[2]尤其是电影《红高粱》中的民俗乐,为观众进一步的解读这部电影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也使的这部电影的自身价值更高,音乐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片中的配乐与影片的情节融合的非常好,影片一开始主人公还没有出现,黑幕下,那嘹亮的唢呐声就响起了,一开场就点醒了观众,迎亲时的吹打乐,采用了唢呐、腰鼓和人声的结合。同时为了表现出结婚的喜庆和祥和,采用了大调作和声。大片的黄土地随着脚步扬起、轿夫们黝黑的皮肤和这样热情奔放的音乐结合在一起,渲染着人们生命的激情可贵、黄土高原人的豪迈热情。

在这个场景里,轿内的九儿在哽咽,轿外的轿夫们在喜气洋洋的唱着颠轿歌,通过这样强烈的画面对比,在加上音乐的烘托,更加体现出了九儿的命运的悲催。第二次出现颠轿的音乐是在九儿送饭被日本人抢杀的时候,九儿倒下了,血红的高粱酒撒了一地,豆儿也向娘跑去,余占鳌举着炸药冲向敌人,这三个镜头出现的时候,音乐响起了,这时的音乐体现出了死的如此惨烈,让观众的情绪一下子升到了高潮。两次的音乐给人的感觉完全相反,使电影的主题思想更加明确具体。

〈二〉电影中的“酸曲”

“陕北民歌里有一类特定称谓的歌子叫“酸曲”,是全国民歌里独一无二的分类,它特指陕北民歌中宣泄男女感情的那一类”。[3]就如《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这首歌曲在影片中出现的两次最让人难忘,九儿与余占鳌在高粱地里野合后,九儿骑在驴上幸福的偷乐着,余占鳌唱起了歌曲《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余占鳌用他那粗狂沙哑不带任何修饰的声音,把这首淳朴又带着调情的歌唱的振奋人心,这歌声唱出了陕北男子的狂野和朴实,把余占鳌对九儿占有后的喜悦心情和对九儿那种肆无忌惮的爱意深刻体现出了,使观众也产生了共鸣。在影片的结尾时,这首歌再次响起,面无表情的余占鳌像哀嚎一般的唱起了这首歌,歌声配合着摇曳的高粱,让观众也产生了无限的悲伤,两个同样的歌声却带给观众截然相反的感受,音乐在这里结合着不同的剧情,使它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三〉 电影中的敬酒歌

《酒神曲》在影片中也出现了两次,与《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罗汉大哥的带领下,酿成新酒的伙计们唱起了《酒神曲》,那歌声充满了激情与喜悦,高昂的歌声体现了陕北汉子的朴实与善良,还有一种高粱酒醇烈般的特质。再一次出现这首歌的时候罗汉大哥已经被日本人杀害,大伙让为他报仇的时候,此时的歌声既有对日本人的憎恨也有对罗汉大哥的哀伤,人们悲痛的嘶喊着,那声音在十八里坡久久的回荡着,推动着影片的情节再次走向了高潮。

〈四〉电影中的童谣

影片即将结束了,豆儿在一片血红里唱起了:“娘,娘,上西南……”豆儿那童稚又高亢的声音回荡着,日食出现了,镜头里的血红充斥着观众的眼睛,此时锣鼓声和唢呐声再次响起,影片结束。

三、电影色彩与音乐相结合与碰撞

红色是这部影片的一个整体的基调,贯穿成影片的一条线,红色是生命蓬勃不息的象征,陕北的传统的民族乐也在影片中贯穿始终,音乐与色彩的合理结合使影片不单单只是色彩或者只是音乐对其有影响,而是它们两个共同的作用,在影片一开始,就是以音乐来开场,嘹亮的唢呐声来交代故事情节,喜庆的婚礼,此时的音乐与红色结合显得更加的有张力,接下来的就是《酒神曲》酿酒时那旺盛的火苗,伙计们的呐喊,加上高粱酒的红,此时观众不仅在视觉上有所震撼,眼睛被红色充斥的同时,加上那神圣又高亢的《酒神曲》感情基调变得更加的浓烈了,同样的歌曲,在罗汉大哥死后,一样的火一样的歌声,却给人以完全相反的两种感觉,喜悦与悲凉。

九儿死了,血红的高粱酒撒了,唢呐声响起了,这样的镜头与音乐的结合与九儿和余占鳌在高粱地里是的画面与音乐的结合又是完全不同的情绪渲染,让观众的感情随着这色彩与音乐的结合就已经把握得当了,影片的最后,战后现场的血红,高粱的大幅度摇摆,日食的出现,天空变成了红色的海洋,镜头被一片红色充斥着,豆儿的歌声加上唢呐的声音,色彩与音乐再一次的结合在一起,张艺谋运用这样的拍摄技巧,不仅使观众的情绪达到了高潮,也进一步的深化了影片的主题思想,更加的表现出了张艺谋的个人情怀,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生命的顽强、英雄的气节、女性主义,在影片中都有一一的彰显出来,张艺谋不愧是色彩大师,摄影师出声的他,将色彩与民族乐在影片中运用的如此恰到好处,称得上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标杆,一个里程碑。

《红高粱》这部影片是张艺谋走向国际化的一个标志,也是中国电影走出国门走向国际的一个标志,影片中色彩与音乐的运用更加的值得我们后人的学习,张艺谋的民族情怀、爱国情怀在他影片中一直有体现着,《红高粱》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使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更加的有深度,有意义,让影片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也有思想上的饱和度,不显得那么单调、空洞。在写完这篇论文的时候,我才真正的了解了张颐武教授在90年代初就曾说过:张艺谋已经成了20世纪90年代的大陆中国最引人注目的文化奇迹”他在《红高粱》中的造诣就已经让他的盛名享誉世界了,希望我们后代们可以以他为标杆,继续在电影之路上有所成就。

参考文献:

[1]梁明,李力,《电影色彩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第265页。

[2]刘云舟,《电影叙事学研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6月,第1版,第19页。

[3]帕蒂·贝兰托尼《不懂色彩 不看电影》,吴泽源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4年7月,第1版,第28页。

[4]吕志昌,《影视美术设计》,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2版,第125页

[5]李杰,王俊,《影视画面分析》,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第102页。

[6]朱小丰,《电影美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第55页。

[7]邵清风,李骏,俞洁,彭骄雪,《视听语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页。

[8]聂欣如,《电影的语言》,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第1版,第27页。

[9]吕政轩,《民歌陕北》,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第一次印刷,第3页。

[10]垄耘,《信天而游》,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2年12月,第1版,第177页。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