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死前提拔一员猛将,后来不但为关羽报了仇,还为诸葛亮出了气

初雪之名 2024-12-23 13:19:48

刘备晚年托孤时,竟然说出“如果我儿不行,你可以取而代之”的话,这不是摆明了给诸葛亮送难题吗?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三国鼎立。在这片乱世的舞台上,刘备靠着“仁义”二字打下一片江山。

他有兄弟情深的关羽、张飞,有忠心耿耿的诸葛亮,还有一群文臣武将。但到了白帝城托孤时,刘备的“仁义”却显得有些复杂了一方面,他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另一方面,他又让两个儿子好好对待诸葛亮,把他当父亲。

这话听着感人,但细想一下,刘备这番操作暗藏多少矛盾?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刘备的矛盾性格义气与现实的拉扯

刘备是个出了名的“重情义”之人,这一点从他对关羽、张飞的态度就能看出来。但义气归义气,他也是个现实主义者。

早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让他明白“仁义”只是手段,权力才是根本。托孤时,他知道刘禅资质平庸,蜀汉需要诸葛亮这样的能人来维持局面,所以才说出让诸葛亮“取而代之”的话。

可这话表面是信任,实际上却是一种试探既提醒诸葛亮别觊觎大权,又让诸葛亮明白“我是真拿你当自己人”。刘备的这番话,既保全了自己的“仁义”形象,又给诸葛亮套上了道德枷锁,可谓“一箭双雕”。

2. 权力的微妙平衡诸葛亮的高位与刘禅的低能

刘备很清楚诸葛亮的重要性。在蜀汉,诸葛亮不仅是顶梁柱,更是“定海神针”。

但问题在于,诸葛亮的能力太强了,强到让刘备不得不防。托孤时,刘备留下的两句话其实是两面旗帜一面是保全刘禅的“君臣大义”旗帜,让诸葛亮必须死心塌地辅佐;另一面是如果刘禅不行,那我就给你诸葛亮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掌权。

表面上看,这是对诸葛亮的绝对信任,实际上却是一种制衡手法,用刘禅的皇位限制诸葛亮的野心,用诸葛亮的道德绑架保障刘禅的地位。刘备不愧是乱世枭雄,这套操作滴水不漏。

3. 情义的“反噬”从关羽之死到白帝托孤

刘备的一生成也“情义”,败也“情义”。关羽之死让他怒火攻心,不顾赵云和众臣的劝阻,执意发动伐吴战争,结果不仅丢了兵力,还让自己一蹶不振。

到了白帝城,刘备已经是身心俱疲,但他依然放不下“情义”这张牌。托孤时,他希望诸葛亮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刘禅。

这种情感看似真挚,但从政治角度看却是不折不扣的包袱。诸葛亮要辅佐刘禅,就必须背负刘备的“情义遗产”,既不能夺权,也不能放弃,最终只能成为蜀汉的“劳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换句话说,刘备的情义在感动诸葛亮的也彻底把他“锁死”在蜀汉的战车上。

刘备的托孤,不仅是三国历史上的经典场景,更是他性格的真实写照。

这一场戏里,有他的仁义,有他的算计,有他的无奈,也有他深深的遗憾。蜀汉的早在这一刻被注定了结局诸葛亮注定是蜀汉的守墓人,而刘禅注定只能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