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唐的第三次跨越:从“服务者”到“推动者”

张通社 2024-12-20 13:47:03

老唐何许人也?老唐者,唐石青也。

唐石青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年轻时扎根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一干就是30年。后挂职锻炼结缘浦东,担任浦东新区科经委“一把手”又是十余年。

唐石青在浦东科技委任上,为人随和,没啥“官”架子,经常深入企业走访,帮企业牵线搭桥。2016年,唐石青被《浦东党建》“浦东好干部”栏目报道,一时间留言者众。“唐主任是一位真正懂科技发展的领导”“笑容可掬……很好相处”“为萌萌的唐主任点赞”……时至今日,阅读这些留言,依然令人倍感温馨。

唐石青本尊呢,也丝毫不掩饰自己对科技的执着和热爱。他曾一度在浦东新区科经委的官微上开辟“老唐说”栏目,袒露自己对科技经济产业发展的见解和认识。

今年8月,上海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以下简称“上海科促会”)换届选举,唐石青被选为会长,从此开启了他人生的第三段职业生涯。老唐笑着说,“哈哈,我这是发挥余热呢。”

上海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会长 唐石青

12月11日,在上海市政协礼堂举办的2024年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表彰大会上,老唐早早来到了会场。只见他笑呵呵地褪去身上厚厚的大棉袄,又微微理了理半旧的灰色西装,然后从容地迈上主席台,开始了颁奖活动的主持工作。

新履职的老唐,对上海市产学研优秀项目作何评价,对未来上海科促会的工作又会带来哪些创新和计划呢?张通社近日对话唐石青,聆听他关于上海科技成果转化的思考及见解。

01

老唐的第三次跨越

从“服务者”到“推动者”

“我的职业生涯很简单,一生没有离开过‘科技’二字。”谈起这次履职上海科促会工作,唐石青这样打开了话匣子。

1983年,唐石青从上海交大电工及计算机科学系毕业,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704研究所工作。从一线助理工程师,到出任副总工程师、总师办主任、技术创新部主任等重要职务,三十年间,他组织科技攻关,实现了船舶电站、动力系统集成、电力推进系统、电源控制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

2011年,唐石青到张江挂职。一年后,他留任浦东新区,担任当时的浦东新区科委主任;2016年,浦东成立科经委,唐石青又出任科经委主任。彼时的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原来给企业提供服务,经信委偏重于大企业,科委偏重于中小创新企业,改革后我们将有能力覆盖企业成长的全过程,推动科技创新贯穿于整个产业链。”

在科经委工作期间,唐石青亲自组建班子、深入调研、多方面协调配合,紧锣密鼓地制定了《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浦东新区行动方案(2015-2020年)》。该《行动方案》立足于浦东的长远发展谋划科技,绘制蓝图,经过多轮征求意见和讨论完善,最终于9月22日由区委、区政府联合发布。

无论是在科委,还是科经委,唐石青始终和企业走得最近。他每年走访100多家企业,满怀热情地介绍科技政策,竭尽所能为各类创新主体牵线搭桥。最让他自豪的,莫过于很多企业把他当成朋友,遇到困难时主动向他寻找帮助,取得成绩也会和他一起分享。

老唐津津乐道地给我们讲了一则发生在他和企业之间的小故事。有一次,他到一家创新药企业调研,创始人谈起新药研发业务,兴致所至,洋洋洒洒讲了好半天。他忽然回过神来,对着老唐不好意思地问:“唐主任,您听懂了吗?”在老唐看来,这是企业对他的信任。

在浦东十几年的科技经济工作,老唐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服务者”的角色。“也许每个领域的技术壁垒都很高,我无法完全理解,但科创转化的逻辑是一样的。”这是老唐对自己工作的要求。也正是他这份赤诚之心,才让许多人评价他为“科学家管理者”,并表示“无论到哪,我们都顶你!”

“我从事的都是科技工作。早年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时 ,我是一名技术的实践者;在浦东科经委,我是一名科技的服务者。现如今,在科促会,我将是一个技术的推动者。”对于这次到上海科促会任职,老唐坦然说。

02

以奖带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在科经委担任主任时,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科技创新的目的是什么?”唐石青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给了他答案,“政府推动科创,并不在于一个区域的荣誉。无论这个区域产生了多少国家科技进步奖,或者有很多科技专家、院士,这都不是最终目标”。

在唐石青看来,科技创新的本质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产生的成果则应让社会有感受,能真正推动经济发展,使所有人从中获益。“将科学变成技术,是第一次转化;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第二次转化。”唐石青表示,上海科促会的工作就是要推动这两次重要转化。

据唐石青介绍,“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是上海科促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2024年获奖项目共评选出特等奖1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11个、提名奖13个。“不同于科技进步奖的1-10的评判标准,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更注重10-100,即技术能否真正实现产业化,惠及社会。”

“我们今年评的特等奖是‘国产质子治疗装置研制及应用’。”唐石青举例说,之所以将其评为特等奖,是因为它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中国有那么多癌症患者,如果依靠国外的设备,不仅数量有限,而且价格太高,普通人无法承受”。

国产质子治疗装置研制及应用由上海艾普强粒子设备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共同完成。去年11月,经国家医保局批准,瑞金医院质子治疗系统的收费标准定为:同一适应症每疗程最高不超过17万元。这比市场上同类装置低10万元以上。截至目前,这台装置已完成近300例患者的治疗,涵盖30多种肿瘤,随访结果显示治疗效果良好。

“今年获得一等奖的‘优质强优势杂交粳稻种业创新及应用’项目,解决的是粮食安全问题。”唐石青介绍,该项目由上海农科种子种苗有限公司和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共同完成。该项目的社会效益在于让杂交粳稻种质在种业占据核心地位;系列品种累计推广超过600万亩,品种应用面积占上海的市场份额的90%,南方稻区的60%,填补了市场空白;其建立了杂交粳稻“三高”制种技术体系,从根源生产上解决了制种产量低、机械化效率低和用种成本高等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难题,切实守护住市民的“米袋子”。

除此之外,获奖项目中还有航天卫星、火箭、船舶等“硬核”项目。可以说,从市民的民生问题到国家的科技重器,都是产学研项目关注的重要领域。自2009年启动至今,“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已累计评奖290个,涉及企业277个、高校50个、科研院所43个。

“明年,我们在评选项目上会有些优化和调整。”唐石青表示,之后在评选对象上将给予中小企业空间,“以前评选项目的标准,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中小企业都难以企及。他们的机会太少了”。

未来,上海科促会还将努力孵化产学研项目,并在每年评选出1至2个项目源头供应机构。“今年上海交大贡献的项目特别多,我们以后也要给它颁发一个奖。”唐石青认为,这种方式能够推动机构在培养产学研项目上的积极性。

03

打破信息壁垒

让科技创新没有“围墙”

在推动科创发展中,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它是社会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一环。为此,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科学变技术、变生产力的政策。而对于高校、科研院所的教授及科学家而言,信息壁垒仍然存在,对于不同层级的高校,他们所面临的障碍也不同。这导致学术与产业、技术与产业之间始终存在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如何消除信息壁垒,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唐石青认为,上海科促会有天然的优势。

“上海科促会是个公益组织,且大部分工作人员都像我一样曾是‘科创的服务者’,能够理解科学家和企业的困惑和难处。”唐石青希望政府机构把科促会当作“工具”,让所有科技创新的参与者能够理解政策的背景和目的;反之,社会和企业也能有通道向科学家提出市场的需求,让科技创新没有“围墙”。

在唐石青眼里,上海科促会应承担起政府和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促进产学研合作。“每年我们评奖都会让政府多个部门包括科委、经委、教委等机构参与,听取来自不同的声音和意见。每个成功的项目背后都是相同的故事,每个失败项目背后都是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应该被看见。”

若科技成果转化是一条完整的链,高校、企业、政府、投资机构、市场等主体就是链条的各个链节,缺一不可。“我们希望让他们彼此之间充分地交流,碰撞出真正的需求。”如唐石青所言,上海科促会的定位更似创新平台,促进交流与融合是它的存在价值和未来工作方向。

“我们将致力于让更多高校、研究院所参与地方经济活动,特别是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这一个过程。”对于上海科促会未来的工作,唐石青有着清晰的规划。

民营企业在市场和资本的推动下,会更加主动地与高校合作。在这一过程中,国企显然参与度不够。未来,上海科促会将为各大国企、央企创造更多机会,让他们在上海与高校合作,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同时,上海科促会还将更多为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创造条件。“在中国目前的经济版图中,中小微民营企业的占比并非绝对压倒性态势,但它们在解决就业、稳定社会上,作用越来越大。任何人都应该对它们抱有敬畏。”唐石青表示,在未来的工作中,上海科促会还将把上海产学研奖项评选与上海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我非常执拗地认为,科技创新是未来中国在世界竞争的重要力量。而提升科技实力需要几代人,甚至更多时间去坚持。”唐石青坚定认为,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投入。

采访老唐,听他讲述关于科技、经济、产业等等一连串的话题,时有醍醐灌顶之感,又时而感觉深邃不可见底。

祝福老唐,期待他为上海科技成果转化做出新的贡献!

0 阅读:1

张通社

简介:专注科技创新产业,提供深度专业的医药、半导体、AI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