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有些约定慢慢地被时间掩埋了,可有些约定却能扛得住长达一千年之久的考验。在云南西南部的边境地区,有一个民族,他们以诸葛之名,持续地守护着一个历经千年的承诺,这个民族就是佤族。
他们不光因这一个约定而被大家知晓,还因这份始终不变的坚守而被人们深深铭记。
佤族村寨长老
千年之约的起源:诸葛南征与“守土有责”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带着大军往南方走去。他这么做的目的呢,就是让后方更稳定,与此同时借着这个好机会把南中地区的叛乱给平定了。
最终诸葛亮“七擒孟获”,使南中各个族群都归顺了。
在治理南中之际,诸葛亮极为敬重当地少数民族的那些习俗,随后便推行了屯田的制度。
他将四个郡变更为七个郡,与此同时让当地少数民族的首领去实行自治,如此一来,完全尊重了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习俗。
他还将中原的先进文化以及技术推广至南中地区,使得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告别了原始的生产模式,开始应用耕牛,以及犁耙灌溉等种植技术,粮食产量有了大幅的提升。
正是因为诸葛亮的这些举措,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对诸葛亮心悦诚服,尊称他为“阿公”并自称“诸葛阿公”的子孙后代。
在这种情形下,佤族首领卡那曼卷与诸葛亮结成同盟,于竹签上立下誓约:“绝对不会叛变,一直为大汉守护边境。”
此誓约成为佤族人民一代又一代传承的信念,他们牢记使命,持续为大汉守卫边境。
经此次结盟,卡那曼卷既表达了对大汉的忠心,也明确了佤族长久的责任。这份承诺深印佤族人民心中,成为他们心中牢不可破的信念,世世代代肩负起为大汉守护边境的重要职责。
千年之约的坚守:班洪事件与抗英斗争1934年,英国殖民者抵达了班洪、班老所在的此地,他们一门心思就想获取当地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
面对英国的侵略,佤族人民在班洪王胡玉山的带领下,剽牛立盟,组织武装抵抗。
他们一起发布了《卡瓦十七王敬告祖国同胞书》,
“誓断头颅,不失守土之责
誓洒热血,不作英殖之奴。
虽剩一枪一弹,一妇一孺,身可碎而心不可渝也。”
表达了誓死守护中国领土的决心
在这场跟英国的对抗期间,佤族人民凭借着自己原始的武器,和英军展开了战斗。他们哪怕面临死亡的威胁,也绝对不会屈服,把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展现得非常充分彻底。
这场斗争,史称“班洪事件”,成为了佤族人民坚守千年约定的生动见证。
千年之约的延续:新中国与班老回归新中国成立以后,班老地区的佤族人民见到了回归祖国的盼头。
1953年,班老地区的佤族首领获悉,解放军马上要撤回,1941年划定的中缅边境线,他们怕被中国舍弃,就联合起来,给毛主席写了信,表达了他们对祖国的忠心,以及盼望得到中央政府保护的想法。
而信中的最后一句话“如不要我们,也请回信告知”,毛主席收到信后,深感心酸,迅速指示中央工作组前往班老地区安抚民众,并明确表示新中国不会遗弃他们。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亲赴缅甸,与缅甸总理携手发布《两国联合声明》,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谈判历程,焦点集中在班洪与班老的归属上。
1960年1月28日,中缅两国签订了《中缅边界条约》,班老等地区正式回归中国。
此历史遗留问题获得了妥善的解决,这同时意味着,班老地区的佤族人民已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千年之约的升华:新时代的佤族人民现在凭借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扶持,班老地区的佤族人民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万人同唱同跳《阿佤人民幸福歌》
他们不仅在经济范畴取得了进展,还在文化传承以及社会发展层面收获了极为显著的成果。
佤族人民始终铭记与诸葛亮的那千年之约,将自己视作“诸葛阿公”的后裔一直坚定不移地守护并传承着这份忠诚与信念。
他们的实际行动显示,中华民族的团结以及忠诚,是任何力量都很难动摇的。
《中国佤族木鼓节—拉木鼓》西盟县委宣传部供图
从诸葛亮南征之时,到班洪事件发生之际,再到班老实现回归,佤族人民以他们的行动阐释了何为忠诚与信念。
他们以诸葛之名,始终坚守着一个延续了“千年”的约定。这种坚守,不但让他们成为了中华民族值得自豪的存在,也成了我们内心的精神引领。
在新时代了里,佤族人民坚定地传承着这份精神。通过坚持不懈了的努力,始终与奋斗紧密相联,谱写了一篇崭新而宏伟的属于这个时代的篇章。
正如诸葛亮所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佤族人民的坚守,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