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度的《人民日报》上,刊登了许多红色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至今这些画页,依然频密地出现在我们的视域里。
这可能是1977年整年的报纸的一个非常醒目的现象。
到了下一年,也就是1978年,就很少像1977年的报纸一样,登载如此密集而众多的美术作品了。
而且在1977年《人民日报》上刊登的美术作品,画幅非常大,有的作品,往往能占到报纸的半个版面,看上去气势恢弘,夺人眼球,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巨型球幕电影那般具备气吞山河之概。
这些画作,已经深度楔入我们的文化时空,融入我们的历史记忆,从它们所留痕下来的时代的印记,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不仅属于创作者个人,还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共性的诉求。
而正是这份个人创作中蕴含的时代符码,决定了这些作品的真正值得品味与回味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耐人寻味的是,这些画作者甚至在日后可能对他们当初的创作初衷改换了一种态度,但并不能改变这些画作中的价值与意义。
下面,我们对1977年度这个可以视着文革结束的第一年发表在《人民日报》中的美术作品作一个浏览。
一、1977年1月17日,《普通劳动者》:此画作者江大海,创作此画时,尚在北京西城区文化馆,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再后移居法国,成为法国公民。
吸收了新潮画风后,其画作不知所云,其实作者的写实功力还是挺强的,上画中的人物表情生动,构图布局很见功底。看看作者后来嗜好的一类画作代表《云》:
二、1977年4月5日,《战友》:此画由曾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室主任许宝中和曾任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党支部书记、美术教育系主任、教授李泽浩合作。
创作时,先由许宝中设计了草稿,布局了人物。后邀请李泽浩加入。
我们注意一下,人物的细部受到李浩泽的很大影响。
我们看一下李浩泽创作的《先驱》,画中的女性服装 ,与《战友》中的杨开慧衣装完全一样。
《战友》出现在1977年,带有突破性质。它的好处,是没有神化人物,还人物的普通人的身份定位,但同时也展现出人物身上的坚毅精神,尤其是爱情元素的引入,使得这份借助于历史题材而张扬起的纯粹的情爱维度喷薄而出,成为作品风行一时、触动观者心底软肋的潜在因素。据统计,此画印刷成报纸、单页、画册、画报、年历等,总印量累计达4亿张。
许、李还合作了《三湾改编》:
许宝中、李浩泽的其它作品:
三、1977年4月13日,《到劳动大学去》:此画作者师峰光,1943年10月生。陕西国画院二级画师。六十年代在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就读时,受业于刘文西等先生。毕业后从事部队美术创作,曾得王朝闻、黄胄诸名家指教。
《到劳动大学去》创作于1973年,曾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中国绘画艺术展览”,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陶忠胜著《写实水墨人物画的造型语言演变》(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19年7月)中评价此画:
——师峰光的《到劳动大学去》描绘的是毛主席送毛岸英去农村锻炼的情景,画面中两人的肢体动作明显带有样板戏的痕迹。作品中毛泽东、毛岸英父子二人挺胸抬头,身体微侧,目视前方。这样的站立方式显然有别于日常生活中的肢体语言,是比较典型的舞台艺术的亮相造型。正中略侧的站立姿态既能给人以稳定、庄重之感,同时又避免了刻板与呆滞。毛岸英腰系武装带,右手握住书包带,左手拿着大草帽,眼神刚毅坚定似乎对未来满怀期待。毛主席手心朝下,右臂伸向前方,好像正在为毛岸英勾画农村生活的广阔天地,叮嘱他大有可为。这样的肢体语言和动势动态以及面部表情协调一致,使得画面饶有戏剧意味。——
四、1977年5月10日,《你办事,我放心》:《人民日报》上发表此画时,还配了一篇评论,足见对此画的重视。
此画由彭彬、靳尚谊合作。我们看一下两人的介绍:
彭彬,生于1927年,江苏吕四人,1940年参加新四军,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专修科,擅长油画,历任解放军总政文化部创作室创作员,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员。主要作品有《遵义会议》、《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巍巍长城一代风流》等。1974年创作了《步调一致得胜利》(署名为:彭彬、何孔德、高虹)。
彭彬主创的《步调一致得胜利》
靳尚谊,生于1934年,河南焦作人。195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历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等职。1998年起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组评审委员、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鉴于在艺术创作及教学方面的突出贡献,国务院授予其国家级专家称号。
在《邹跃进美术理论与批评文集》(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年11月版)中这样评述此画:
——如果说《占领总统府》对油画语言的回归还只与历史题材有关系的话,那么另一个更明显的例子就是靳尚谊创作的油画作品《你办事,我放心》。在这件作品中,我们再也看不见“文革”美术中“红、光、亮”的色彩,而是以沉着的复合色为主,具有浓郁的油画感。如果说陈逸飞的《占领总统府》还是在革命历史画的领域回归十七年的审美趣味的话,那么描绘现实题材的《你办事,我放心》对复合灰色调的运用,就是艺术家对油画语言的纯正性的一种主动追求了。从今天的角度看,虽然这件作品的题材仍然是“文革”式的,但是它的色彩则标示着“文革”美术模式的结束和新时期美术的到来。——
当时,以同一主题的绘画作品至少有8个版本。有意思的是,其中一个版本的作者谌北新,与靳尚谊同是1957年中央美术学院“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同学。
谌北新版
他们都有一样的传承,那么高下之分,就看谁的画笔更为细腻绵密了,显然,靳尚谊的同一作品在细节处理上,处于胜出之位。当时观者对此画的感受,就是惊叹于油画能够达到照片一般的真实效果。
五、1977年6月22日,《延安火炬》:此画于1959年创作。作者简介如下:蔡亮(1932—1985),福建厦门人,著名油画家。代表作品有《延安火炬》、《贫农的儿子》、《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借宿》、《枣园来了秋歌队》、《丹青生涯》等。中国美院原院长肖峰称赞“他的《延安火炬》就是我们艺坛的火炬”。
六、1977年7月29日,《战斗在罗霄山上-——陈毅同志在三年游击战争中》:此画由邱瑞敏、宋韧、肖锋合作,看看彩色版本:
七、1977年7月31日,《南昌起义》:此画由蔡景楷、钱志林、王征骅创作。在此之前,有多个版本的同题材绘画。
1957年的莫朴版本:
其实我们注意一下,蔡景楷、钱志林、王征骅版本在视角上采用了与莫朴版本相似的构图。
1959年戴泽版:
1959年黎冰鸿版本,这也是后来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版本:
1977年,陈衍宁版本:
1978年,参与《战友》创作的许宝中也创作了以南昌起义为主题的《前驱》,此版本突出了人物,而背景却被旁置到画外:
蔡景楷、钱志林、王征骅版本并不显得突出,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独创性上也无特异之处,难以超越前作同辈的作品:
蔡景楷曾任海军政治部创作室负责人。文革期间,根据浩然小说《西沙儿女》改编的连环画由岭南派画家主笔,而蔡景楷也参与其中,显然是因为蔡景楷擅长海军题材而融入了集体创作的团队。
主笔林墉是岭南派的代表
连环画《西沙儿女》的绘画者名家林立,可以称之为连环画的3.0版本。1.0版本可以说以《三国演义》为代表,2.0版本以《山乡巨变》《铁道游击队》为代表,3.0以《西沙儿女》为代表。参加《西沙儿女》创作的画家,都有着深厚的绘画功底,尤其是油画作者,带给了作品更多的立体感与流畅感。蔡景楷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八、1977年8月3日,《叶挺军长在狱中》:该画作者朱松发,安徽怀宁人,1942年生。1960年考入安徽艺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擅人物、山水,尤以山水见长,崇尚自然,追求真率,所作野逸生辣,章法新奇,题识与画面浑然一体。1977年《囚歌》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为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
九、1977年8月4日,《东征》:黑白作品看出这幅由张义潜创作的作品的气势。我们看看彩色图版:
十、1977年8月4日,《方志敏在狱中》:本画作者苏民,画作还是挺有功力的,可作者却很难找到详细的履历,实在有一点奇怪。
我们再看看作者之前的一幅作品:
十一、1977年8月8日,《胜利在前》:这是两个河北作者的作品,齐捷,生于1927年,辽宁沈阳人,1946年入位于河北的华北联合大学美术系学习,在冀南画报社里从事美术工作,与林岗齐名,历任河北省出版局美术编辑室主任,河北美术出版社总编辑、社长、编审。费正,生于1938,江苏启东人,曾任中国美协河北分会副主席,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受教于董希文、詹建俊。1977年他执笔与齐捷合作的油画《胜利在前》,参加了全国美展,并多处发表出版。1979年参加首都机场大型壁画《泼水节》的绘制。近一、两年为河北省体育馆创作了大型陶瓷壁画《生命之韵》。
十二、1977年8月8日,《强渡天堑》:此画作者张自申,生于1933年,上海青浦人。196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先后于安徽艺术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任教。后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油画作品有《老兵新传》、《重聚》、《脱谷机手》、《强渡天堑》等。
《强渡天堑》彩图版可谓是壮怀激烈,气壮山河。我们感受一下作者用强烈的红色营造起的血与火的氛围。
张自申的写实功底还是很强的,对人物塑造也可以称作是力透纸背。看看他的其它作品:
十三、1977年8月18日,《飞夺泸定桥》:雷坦的这一版本,是目前语文教科书中课文的配图,足见雷坦版本的优势之处。
雷坦为画好此画,也下了很大功夫,采集了很多现实的真实氛围,从中撷取了最独特的视角,完成了油画的创作。
我们看看其它的版本。
1951年李宗津版本,与雷坦版本相比,偏向于桥外,显然 雷坦版本的优势在于直接把观者引入到最激烈的战争交锋,感受战士冲锋陷阵、势不可挡的电光石火气势:
江碧波版本:
1957年,刘国枢版本,从空间中突出桥的险峻,但雷坦更注重于危境中人物的刻画,这也是雷坦版本能够一眼触动观者视线的原因。
2016年,上海大学美院集体创作版,这个大家看看自己评价吧:
雷坦后来的绘画趋势是越来越趋于冷静,我们看看他日后的历史题材的创作:
十四、1977年9月6日,《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此画作者陈衍宁。在1977年,此幅作品及之后的两幅,共有三幅历史画登上《人民日报》,足见陈衍宁的不同凡响。
此画作于1972年,当时陈衍宁把他两年前完成的油画《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重画了一遍。参加了该年举行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全国美术展览‘,轰动 一时。
鲁虹主编的《新中国美术60年 1949-1979 上》(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3月版)这样评点:
——作者特别运用了“文革”美术中的“三突出”原则,既在画面中突出了毛泽东的伟大领袖形象,同时也注意刻画了毛泽东朴实可亲生活化的一面:他位于画面的中心,身着亮堂的白衬衣、脚踏布鞋,正意气风发地健步向前;群众由农村合作社的核心成员组成,有社干部、老农、妇女代表、复员军人和青年等,他们正紧随着毛泽东前行。在他们面前,是一条洒满阳光的金色大道,笔直而执著地伸向前方,似乎在彰显“广大贫下中农在人民公社的广阔大道上踏着时代的步伐迈进”的这一画面内涵。
在“文革”美术中,广东艺术家创作的各种领袖视察图像形成了有代表性的范式,正如《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所追求的艺术效果那样:领袖与群众的关系、象征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的大路、毛泽东高远的眼神、生产队长的比画手势、农民群众整齐划一的“兴高采烈”之情,都在启示着观者——“社会主义农村的前景是光明”。——
陈衍宁后来旅居美国,这也是很多文革期间红极一时画家的选择。
十五、1977年9月8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此画也由陈衍宁创作。
文革期间,陈衍宁主创的连环画《无产阶级的歌》受到爱好美术的青年人追捧,将其作为临摹教材。
陈衍宁还参与了文革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中插图的创作。这个版本当时署名的译者是黑龙江大学俄语系。
其实译者是黄树南,后来由漓江出版社重版了这个译本,相较于梅益的译本,黄树南的译本自有其特色,习惯了黄树南的版本,会觉得梅益的版本略掉了许多不该省掉的暧昧细节。
文革版本的插图由伍启中、陈衍宁、林墉创作。林墉也是连环画《西沙儿女》的主创,所以当时广东画家非常走俏,可以说是走南闯北,承担了不少主流题材的创作活动。
其中伍启中、陈衍宁、招炽挺、张绍城四人是好朋友,伍启中是文革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封面的绘制者。
伍启中绘制的封面
招炽挺早在1976年以表现领袖的《温暖》亮相于12月21日《人民日报》。
由此可见岭南画派在文革绘画中达到的天花板的高度。
十五、1977年9月8日,《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此画作者是广廷渤,生于1938年,1958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学习油画。1964年毕业后,他成为辽宁美术家协会创作室专职画家。文革期间,曾经作为北京改画团队的一员,为其他画家进行改画,足见其绘画功力受到了业界的公认。
看看他的其它作品,还是相当令人震撼的:
十六、1977年9月8日,《毛主席和朱德同志在挑粮路上》:侯一民与邓澍是夫妻,他们还有很多合作的著名的作品:
十七、1977年9月8日,《好得很》:詹建俊1931年生,1959年创作《狼牙山五壮士》,现在仍是教科书中的插图。
1961年,受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邀请创作《毛主席在农民运动讲习所》。
1975年,借调至中国革命历史 博物馆创作《好得很》。
十八、1977年9月8日,《难忘的岁月》:作者尚德周,1939年生,陕西榆林人,西安美术学院教师。作品有《雪山之子》、《五月》、《难忘的岁月》等。
其他作品
十九、1977年9月8日,《胜利的曙光》:第一作者刘文西就不用说了,秦天建介绍如下:
二十、1977年9月10日,《心潮》:该画作者高泉,1936年11月生于安徽蚌埠,1961年7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董希文工作室并留任助教,1962年11月志愿入伍,先后在海军政治部、总政画报社、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工作,历任美术员、美术编辑、美术教员、美术创作室主任。代表作品有《支部建在连上》《向海洋》《八六海战》《母亲》《心潮》《中流砥柱》《东渡黄河》《北上》《女气象员》《艰苦的岁月伟大的友谊》《渴》《过草地》。2014年去世。
此画以动衬静,以静制动,人物与背景达到了对抗中的谐和,很有气魄。
二十一、1977年10月1日,《毛主席视察哈尔滨车辆厂》:此画作于1974年。刘亚民、祝林恩均是黑龙江人。刘亚民1972年绘制的《下班》也很有特色,带着中国油画中并不多见的工业气势:
二十二、1977年10月1日,《毛主席教导我们学大赛》:主创徐加昌,1933年出生于辽宁省铁岑市。1957年毕业于东北美专油画系。鲁迅美术学院教授,辽宁省油画学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二十三、1977年10月1日,《亲切的关怀》《中国人民有志气》:二十四、1977年10月1日,《遵义会议》:作者彭彬,也是油画《你办事,我放心》靳尚谊版的合作作者。
我们看看这个版本的彩色版:
后来彭彬将此画作了改画,对人物的站位与形象都有改动,比如周恩来新添了胡须,更符合真实的历史事实。
彭彬在历史画的创作上也是一位元老级的存在。看看他的其它作品:
二十五、1977年10月17日,《井冈山的道路》:陈衍宁的画清新灵动,在这幅画中可以窥见一斑。这也是他第三次在同一年度登上《人民日报》。
二十六、1977年10月19日,《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与人类的希望》:这是陈逸飞的作品,不算太突出,只能说他没有太用心。
如何看待这些红色画家后来不少出国的状况?
我们可以看看靳尚谊的一段自述:
——没出国之前我也不知道我画得到底好不好,程度如何,只是自我感觉不错,大家也觉得画得很好,但是我到美国去了博物馆,看了很多作品,发现我的画差距很大,差距在哪?就是体积问题。我的画体积不行,体积不够,画就不好看,因为缺少丰富和厚重的美。
法国派、德国派、俄罗斯派,它们是一个体系,俄罗斯二百年前建立美术学院,请来的全是意大利教员。因此整个欧洲包括美国,他们的文化传统是一个,即基督教、天主教传统,东正教是一个分支,因为是一个体系,所以现在才会出现欧盟,但是东方的中国完全是另一回事。中国是另外一个传统,非常好的文化艺术传统,而且越往后,中国的传统将会越重要。油画在逐渐衰落,因为它是写实的画种,影像、摄影就能代替,但中国传统是非写实的写意、抽象,在越往后的发展过程中,文化水平越高,越欣赏的是后者,它的所有的形式美是从写实里提炼出来的,同时要重视现代主义阶段的艺术对社会的和文化的功用,对现实生活是有好处的。——
从靳尚谊的话中,我们可以获得几个信息,那就是很多画家出国是丰润自己,他们改变画风,也是适应油画的特征而意图有所创新,但我们看到的一个现象是,很多画家在改变中失去了自己,失去了认同,失去了共鸣。而他们最为出彩的部分,留在了1977年那个时段,至今他们留下的作品依然以经典的存在,活跃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凝视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