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古人,是如何吃掉“夏天”的?

亦融正直云朵 2024-06-24 12:22:39



舌尖上的《只此青绿》

国家图书馆大美典藏

一本活着的「食物本草图鉴 」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刚过夏至,一种抑 制不住的燥热就已涌上心头。

总想着做点什么好吃食,却终究逃不过食欲不振的困扰。

眼见各种夏日美食轮番上市,暑湿带来的疲惫当然是恼火的。

浪漫且务实,爱吃且会吃的古人可不这样想。

懂得顺应天时的他们眼中,几乎日日是好日。

难逢夏日的逍闲时刻,当然不会亏欠了舌尖和脾胃。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若是论吃的学问,少有人能比得过苏东坡。

一路颠沛流离,美食就是他四季之中的安慰。

踏遍千山万水,从黄州的土猪肉吃到岭南夏日的荔枝、冬天的羊蝎子。

真的美食家从来不抱怨环境,顺应天时,才能获得一口好味。

夏日乏味,与其说是吃不好,不如说是没有吃对。

可千万别小看了食物的功效,顺时而耕、应季而食。

解馋在其次,重要的在于心境的开阔。

于是乎东坡居士一路被贬,仍能慨然写下“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豁达诗句。

炎炎夏日,即使不出门,一蔬一食,一箪一饮之中,仍然有无限的诗和远方。

现代社会物资高度发达,我们可以吃到世界上几乎所有食物。

当外卖送到眼前时,却总有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遗憾。

高度依赖快捷和便利的现代人,忘记节气、忘记土地、忘记食物原本滋味的过程中,脾胃也越来越脆弱、胃口越发寡淡。

吃饭要靠刷短视频才能下咽,美其名曰“电子榨菜”。

过去“望天收”的年代,庄稼人一年生计就靠着田里的几亩地养活。

大字不识的老农民也能将二十四节气烂熟于心。

什么时候点豆、什么时候育肥播种;

什么时候灌溉、什么时候收麦,

都严格遵循植物生长的自然法则。

于是知道田螺肥在几月,知道野菜何时才香;

于是从自家谷子里吃得到麦香,

从霜打过的白菜里吃得到时间蕴藏的万千风味。

“春吃鲜、夏品果、秋食野菌、冬喝汤。”

古人在意食疗养 生,每个节气都有对应美食。

不时不食,在老祖宗的饮食生活观里很重要,今人亦然。

知道了“看天行事”、顺时而食的重要性。

那么吃什么?怎么吃呢?古人也给出了答案。

这是一本比《本草纲目》成书还要早上50年的著作。

它就是古籍善本获得国家图书馆珍藏的《食物本草图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是明朝皇 室的美食参考,更是养 生手册,在业界有着“中医界的吃货鼻祖”称号。

明正德年间,太医院奉旨编撰食养典籍。

御医卢和仿照“神农尝百草”,品尝和考证了400多种食材,寻找食补之方。

经过多年探索,终编撰出了《食物本草》这本书,也就是今天《食物本草图鉴》书籍的前身。

《食物本草图谱》以《食物本草》为底本,重新编排。

精心设计了“古今本草特色、节气厨房美食、物候诗文心语”等主题内容。

用24节气串联起120种应季食物,详述其性味、效果等功效。

书中蕴含着“药食同源,本草食疗”的智慧。

不仅影响了李 时珍的《本草纲目》,在代代传承中也慢慢渗 透国人生活。

《本草纲目》是中国医药学价值的高峰;

而《食物本草图鉴》更接地气,它只专注于我们的餐桌。

书中依照一年二十四节气,为每个节气推 荐了5种应季食物。

“雨前椿芽雨后笋,一日一餐伴长生。”

“清明螺,赛过鹅。”

“芒种忙,茭白糟油香。”

紧随节气安排饮食,在一餐一饮中感受自然之力,在一日三餐中慢慢滋养。

夏至已至,要想吃得尽兴,还得从“清内热”开始。

此时节,饮食应当忌生冷、辛辣、重咸等刺 激性食物,以清淡、好消化为主。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古人的智慧就在于此,不仅能够将自然草木的美学韵味揭示出来,自然也不会放过草木带来的独特味觉体验。

俗话说“夏季食苦”。

待荷花花瓣落尽,莲蓬里的莲子,就是一味清热解暑、清心明目的好食材。

关于莲子,书中有载,“味甘,平,寒。”

“多食令人喜。”

寥寥数字,就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有得苦吃,当然也少不了甜。

要说三伏天的消暑之物,还有什么能比得上一碗清凉爽口的绿豆汤。

《本草纲目》中记载:“用绿豆煮食,清热···消暑解渴、调和五脏······”

早在南宋时,街头就有“雪泡豆儿水”,其实就是冰镇的绿豆汤。

明朝人高谦在《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中详细记载了绿豆汤的制作方法。

“将绿豆淘净,下锅,加水,大火一滚,取汤停冷,色碧,食之解暑。”

高 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蕞简单的烹饪方式。

这不仅是一粒“豆子”的自信,更是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的自信。

何谓“吃得好”,从书中罗列就不难看出,食物的价值,并不在于价 格贵贱,而是“顺时而食”。

日常生活中易得之物,也蕴藏着无尽宝藏,关键在于细节。

拿寻常的“水”来讲,

春分时吃“花水”:也就是百花上收集的水,解渴;

谷雨水:清明时节的长江水,拿来造酒非常耐储存,色绀、味冽;

芒种的梅雨水:以其甘滑胜山泉;

大暑的夏冰:不要直接吃,敲成小块限 量饮食,“暂时爽快、久当成疾”。

这本《食物本草图鉴》,每个节气你都能找到对应食谱;

重 要还可以吃得“应季”,让身体吃的没负担。

《食物本草图谱》

一日三餐中学养 生

才是可持续的养 生之法

长按扫码,立即购买

“少年强,则国强。”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说“文化自信”,而这文化之根,就扎根在“二十四节气”包含的古人的日常之中。

《食物本草图鉴》详细记录了每个节气的民俗理法,是一本适合孩子阅读的传统文化常识课。

当孩子捧起这本书时,也捡起了被现在社会渐渐遗忘的常识。

一定会对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有更具象的认知。

现代人只知一年有四季,觉得“二十四节气”好像离日常生活太遥远,用途不大,其实不然。

它不仅指导农业文明,更是中华传统民俗的宝贵财富。

2016年,联 合国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名录!

古人的“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是分不开的。在每一页的边栏上,精选72首古诗词,为每个节气配有三首节气诗文,对应传统的72候。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 提。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美,在诗意的世界里,孩子们更感受大自然的原始魅力。

比如书中立春第—候“东风解冻”,就用了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当具象化的草木与感性的诗歌表达融为一体,潜藏在心底的感知的力量也被激发出来。

学习72物候,是让孩子学会观察节气轮回、万物生长的规律;

而72首物候诗,对诗文的记忆之深、对自然的感受之切,是任何死记硬背都难以实现的。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一日一度)

0 阅读:0

亦融正直云朵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