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国学院导师“老实到像火腿一般”,却写出了“最是人间留不住”

魅力阅读 2024-10-22 09:28:55

1925年,清华国学院成立,聘请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王国维担任导师。

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首推梁启超,梁启超则推重王国维,坦言“高我十倍”。

在梁启超看来,王国维“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

然而,鲁迅在《热风集》中谈及王国维,却说他:“老实到像火腿一般”。

胡适说得更直接:“人很丑,小辫子,样子真难看。”

王国维其人,老实内向,不苟言笑,甚至有些“执”,有点“呆”。

“剪辫”盛行全国时,他仍戴着瓜皮帽,留着辫子,任谁劝都不肯剪。

在清华园教书时,有学生问到他所不了解的问题,他每每坦言:“我不懂。”

不熟悉王国维的人,还会觉得他太过严肃,让人心生畏惧,难以亲近。

赵元任的太太杨步伟生性爽朗,和谁都能说笑打趣。

但她一见王国维,就不自觉得收敛起来,甚至不敢同王国维大声说话。

王国维五十岁时,杨步伟受邀出席寿诞宴会。就坐时,她连连推脱,不与王国维同桌。

最终杨步伟换到另一桌,席间笑语不断。而王国维那桌,却鲜少有人开口说话。

这样一个“不讨喜”的王国维,却被公认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鲁迅说他“老实”,但也承认:“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

胡适说他“难看”,却也感叹:“光读他的诗和词,以为他是个风流才子。”

他不嗜娱乐,把时间都用在了学问上;他不善言辞,把思绪都写进了著作里。

这样一个难看且无趣的人,却写出了中国美学的扛鼎之作——《人间词话》。

作为诗词评论集,《人间词话》融汇中学与西学,堪称晚清以来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以至于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认定,王国维是“中国美学的奠基人”。

《人间词话》凝聚着王国维的所学、所知、所感,映射着人情、人生、人心。

品“人间词”,鉴“人间事”,方能读懂这部“人间书”。

《人间词话》,文末有惊喜!

01 人情:一个“情”字,纠缠一生的结

王国维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

19岁那年,王国维在家人的安排下,与莫氏结为夫妻,婚后两人感情甚笃,恩爱不疑。

甲午战乱之后,王国维深受“救亡图存”“西学为用”思潮的影响,决定离开故土,赴日本求学。

此去经年,当王国维再回到莫氏身边时,“结发妻”已不是“梦中人”,相思、疲惫和苍老侵蚀了莫氏的身心。

王国维看着妻子憔悴的面容,心中既悲伤又内疚,百感交集写下一首《蝶恋花》: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一句话“最是人间留不住”,说尽了王国维对人世“离愁别”的感慨与悲恸。

后来,王国维又经历了丧妻、丧子、丧兄之苦,那句“人间留不住”成了纠缠他一生的结。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独自一人来到颐和园昆明湖畔。

望着眼前的湖水,他默默抽完了一根烟。

烟火熄灭后,王国维纵身一跃,投湖自尽。

王国维之死,在当时引起极大震动。直到今天,人们依旧在揣测他沉湖的原因。

尽管众说纷纭,但无论如何,他的死都离不开一个“情”字。

也许他看过了人间之苦,受过了人间之难,才最终明白了“人间留不住”。

人间已无王国维,但留词话在人间。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一生中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作品。

所谓“词话”,就是指对“词”的评论。

因为具有随意性和主观性,所以很少有“词话”能成为传世之作。

然而王国维的“词话”,却被无数人奉为圭臬,视为词学、美学之经典。

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王国维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境界说”。

《人间词话》开篇便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界”,是王国维衡量一首词作最重要的标准。

有境界的词,往往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情感真实,二是表达“不隔”。

换句话说,“词”中有作者的真感情,让读者受到触动,才是好词。

白石道人姜夔的诗颇有格调,但感情平淡,便称不上是一首好词。

南唐后主李煜的词极为简单,但一言一句中都饱含真情,他的词,便是一等一的好词。

一个“情”字,通着王国维的人生,也接着王国维的作品。

他认为,“美育”即“情育”,“感情”能使人“达完美之域”。

《人间词话》,文末有惊喜!

02 人生:三重境界,写尽三重人生

一部《人间词话》,不仅说“词”,还说“人间”。

王国维在这本书中,以诗词作比,写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王国维以这句话,写人生之初的迷茫与抱负。

昨夜西风骤起,落叶飘零,目之所及一片萧瑟,令人神伤。

然而,人生之初不只有“西风凋碧树”的迷茫,还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抱负。

站上高楼远眺,不止看到萧瑟的树木,还会看到广阔的天涯路。

当我们有了“望天涯路”的视野,就成功抵达了人生的第一重境界:“立”。

登上高楼“望天涯路”只是第一步,要想真正有所成就,还要学会下楼,“行天涯路”。

于是紧接着便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为了心中的志向勤勉、专注,呕心沥血也不退却,形消骨瘦也不后悔。

有了这样坚定的信念和坚决的行动,便达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求”。

走过了前两个境界,便能拿到了人生的“胜券”。

但是要想让人生圆满,还得学会“放下”。

王国维所说的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为了找到“结果”,忙忙碌碌地走过一年又一年。

当我们身心俱疲,走不下去的时候,不妨回头看一看,也许“结果”早已经在我们身后。

知晓自己什么时候应该停步、转身、回首,才算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得”。

从困顿迷茫地起步,到坚忍不拔地奋进,再到豁然开朗地止步。

王国维笔下的“三重境界”,正是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必经之路。

读《人间词话》,不只能欣赏文学的艺术与美,还能感悟到成人的哲学、成事的智慧。

不论是在意气风发的上升期,还是在失意困顿的低谷期,《人间词话》都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不同时期,不同境遇,读来一定有不同感悟,不同收获。

03 人心:心灵不死,提升精神品格

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被称为“诗词的女儿”,她是中华诗词研究领域殿堂级的人物。

2021年初,央视公布“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97岁高龄的叶嘉莹正是其中之一。

叶嘉莹的颁奖词中有这样一句话:“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

“静安”,就是指“静安先生”王国维。

可以说,叶嘉莹用了一辈子的时间研究王国维,研究《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文末有惊喜!

叶嘉莹11岁那年,母亲将准备已久的《人间词话》作为升学礼物,送到她的手中。

初读《人间词话》,叶嘉莹便迷上了这本书,一连看了好几遍。

尽管因为年龄小,不能理解其中许多内容,但她依旧觉得内心深处受到一种“朦胧的感动”。

长大后,叶嘉莹开始大量阅读王国维的著作,甚至经常在图书馆读到入迷,读至深夜。

叶嘉莹回忆说:“当我从两侧列满书架的黑暗的长长的通路上走过时,有时我竟会有一种静安先生的精魂似乎就徘徊在附近的感觉。”

作家孙郁说:“她(叶嘉莹)的大半生学术生涯一直罩在王国维的影子里。”

叶嘉莹读了一辈子王国维,那些“真心性”的词句日复一日地浸润着她的内心。

叶嘉莹曾说:“诗词,让我们的心灵不死。”

即使叶嘉莹先生已是百岁老人,但我们从她身上,依旧能看到充满生机的内在精神。

当你在浮躁世界里奔波,诗词能带给你一方净土,让你疲惫的身心得以休息片刻。

当你感到生活无趣,诗词能带你进入艺术的世界,即使是虫鸣鸟叫、花开花落,也能让你获得真切的感动。

诗词让我们从物欲当中解脱出来,得到更高层次的精神愉悦。

正如叶嘉莹所说:“人的精神品格提升以后,他就有他自己内心的一份快乐。他不会每天总是为追求现实的那一点金钱之类的东西而丢掉人生最宝贵的价值。”

品读诗词,让我们静心、安心、定心。心若无事,何处不是桃花源?

《人间词话》点评了晚唐到五代十国,再到宋朝时期的词人与词作,是一部囊括了古代上乘词句的文学批评著作。

这是一本能伴你诵读好词、领略好词的著作,也是一味能让你修得“心灵不死”的灵药。

今天,又到了善品君向大家推荐精品好书的日子,隆重向大家推荐宋锦版《人间词话》。

本书汇集了由王国维亲手删改的《人间词话》手定稿64则,未刊稿61则,附录、眉批、拔语34则,呈现《人间词话》的全貌。

书中包含六大板块:原文+注释+生僻字注音+译文+相关诗词+附录。

全面剖析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内涵,帮助读者了解中华诗词美学的脉络,掌握开启性灵的钥匙。

该书一函两册、简体竖排、双色印刷、耿绢包角、手工线装、黑檀木骨别……

每处细节,为领略美、赞叹美的你而设计。

人间至美,皆在字里行间,收藏《人间词话》,助你走过人生的三重境界。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