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浪汉变成存款百万的国学大师,关闭直播后的沈巍,过得如何?

爱吃凉历史 2024-11-12 05:25:38

初至徐汇审计局的日子

1986年的一个清晨,沈巍踏入上海徐汇区审计局的大门,开始了他令人期待的职业生涯。那天,办公室里的空气中弥漫着墨水和纸张特有的味道,一切都显得格外新鲜。

在整理自己的工作区域时,沈巍注意到角落的垃圾桶中堆积了许多纸张,这让他颇感惊讶。他弯腰查看,发现其中不乏一些只打印了一面的A4纸和已经过时的报纸。沈巍回想起大学里教授强调的资源节约和再利用,他认为这些纸张完全可以再次利用,哪怕是草稿纸也好。

思索片刻后,沈巍开始行动,他从垃圾桶中仔细挑选出那些尚且干净、未被污损的纸张。他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抖平,叠整,然后放在自己的桌上。在这个过程中,一位同事走过,好奇地凝视了他一眼,沈巍只是微笑着点头致意,继续他的“宝贵”工作。

完成这一切后,沈巍将一些干净的纸张用作笔记本,而那些印有旧新闻的报纸,则用来包裹午餐或作为桌面的垫子。尽管沈巍对此感到自豪,但他并未对可乐瓶等塑料制品伸手。现在的他,已经通过合法劳动获得独立的经济来源,自认为没必要再从垃圾桶中寻找这类物品。

沈巍的这一做法,虽然初衷是好的,却也逐渐引起了办公室中一些同事的窃窃私语。他们或许觉得这位新来的年轻人有些古怪,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在职场上捡拾使用过的纸张的行为。但沈巍并没有太在意这些小道消息,他更关注如何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效率。

沈巍的勤奋与误解

沈巍在上海徐汇区审计局的办公室,总是灯火通明直到深夜。他习惯性地整理档案、编制报告,以及完成各类审计分析,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份工作文件。即便是办公室的其他同事们已经离开,沈巍仍旧坚持加班,有时候甚至直接在办公椅上打个盹,等待第二天的工作继续。

但沈巍在工作之余的另一个习惯——捡拾和再利用被丢弃的纸张,开始在办公室里引发轻声的议论。有一次加班,沈巍正从打印机旁的回收桶中捡起一些只打印了单面的纸张,正好被准备离开的同事看见。同事们困惑地交换眼神,有人在走廊里小声地讨论:“沈巍又在捡那些废纸,真是看不懂他。”

这种做法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逐渐成为了一个不断放大的议题。一些同事开始私下质疑沈巍的行为是否妥当,甚至有人半开玩笑地问:“沈巍,你家缺纸用吗?”而沈巍总是用他的标准答案回应:“这些纸还能再用,不捡起来太浪费了。”

这样的非议最终在1993年达到了顶点。一位不满的同事向上级领导正式投诉沈巍的行为,称其“在单位捡垃圾”。经过这次谈话,领导最终为沈巍办理了病退,结束了他在审计局的职业生涯。

独自在浦东的岁月

2002年春节,沈巍搬到浦东的一处老屋。这栋老屋年代久远,周围的邻居大多已经习惯了破旧的环境,街巷里的人们也并不关注别人家的生活习惯。沈巍每天依然保持着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偶尔外出捡拾一些可以再利用的废弃物品,这些大多是被人随意丢弃的纸张、报纸,或是一些木头碎片之类的。

没过多久,邻居们开始不满,认为沈巍的习惯影响了小区的卫生环境。第一次,有人找到物业投诉,称沈巍门前堆积了“垃圾”,影响整体环境。沈巍并没有特别在意这些反应,他还是维持着自己的日常,时常整理着那些纸张和旧报纸。

几周后,物业又收到了新的投诉,这次投诉的人更多了,邻居们在对话中纷纷指责他在公共场所“捡垃圾”。物业方面无奈之下再次上门与他沟通,甚至向他家人提出了劝告。

家人也认为这种情况不再适合继续居住,不得不将沈巍从这个新居住地接出。在随后的几年里,沈巍没有固定的居所,有时栖身于桥下,有时睡在公园的长椅上。衣衫逐渐破旧,他的生活越发困窘。

2012年中秋节前夕,沈巍接到了一位熟人的通知,原来是他的弟弟联系到他,告诉他父亲病重,希望他能回去见一面。自从与家人断绝联系后,这已经是十年里第一次听到家人的消息。经过一番周折,沈巍答应了弟弟的请求。他身上的衣服已然破旧,于是借了一套相对干净的衣服,甚至在认识的熟人帮助下剪了头发,尽力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狼狈。

到了医院,沈巍站在病房门口,望向病床上的父亲,十年不见,父亲一时竟没能认出眼前的儿子。弟弟在旁边轻声提醒父亲,病床上的老人终于认出了沈巍,苍老的脸上浮现出激动的神情,紧紧握住了沈巍的手,泪水从眼角滑落。

沈巍的转变与网络红

近年来,沈巍的日子流浪在上海杨高南路地铁站附近,几乎没有固定的住处,衣衫破旧却依旧保持着捡拾废弃物的习惯。周围的人经常能看到他在垃圾桶旁翻找,挑拣那些对他来说依旧“有用”的纸张、书籍和废纸板。他把这些东西收集整齐,叠放在随身带的包裹里,有时候摆在一旁,时而在地铁站附近找一片安静的角落坐下,拿出一本书认真地翻阅,手指滑过纸页,时而在书上标记些什么。

在这样艰难的生活环境下,沈巍依然没有放下读书的习惯。人们总能看到他专注地读着《左传》、《尚书》等历史典籍,甚至还有一些关于哲学和企业管理的书籍。路过的人可能会疑惑,看到这个蓬头垢面的流浪汉竟然能用流利的普通话侃侃而谈。时常会有好奇的路人上前问他几句,沈巍便认真地回答,讲解书中的内容,或者分享他对某个历史事件的理解。

一次偶然的机会,有路人用手机录下了沈巍在街头解读《左传》的场景。镜头中,他衣衫褴褛,发须凌乱,但言谈间透出一种难以掩盖的知识底蕴。随着视频被上传至抖音,沈巍的形象开始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很多网友对这位流浪者的学识感到惊讶。视频中的他谈吐清晰、内容深刻,甚至有网友调侃他为“流浪教授”。

在一段时间里,沈巍的生活充满了各路主播的镜头。几乎每天,他的身边都围着一群人,不断地拍摄、采访,甚至邀请他参与直播活动。起初,沈巍并不理解这些镜头的意义,但在被众人追逐了近半年后,他的想法逐渐发生了改变。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人向他建议开设自己的短视频账号,并告诉他可以通过直播分享自己的知识,甚至获取收入。于是,沈巍决定试一试。

他剪掉了多年未曾打理的长发,刮去胡须,换上一身整洁的衣服,样子焕然一新。首次开启直播,许多粉丝蜂拥而至,观看他谈论历史典故和经典国学,瞬间的热度让他的账户收益迅速增加。仅直播三场,沈巍便获得了四五万元的收入。随着越来越多的观众加入,他的直播间逐渐积累了数百万的打赏,短短几个月,他的存款便接近百万之数。

然而,围绕在他身边的人却总是来了又走,反反复复。他渐渐发现,这些人更多是为名利而来,有人停留片刻,有人拍完视频便匆匆离去,很少有人真正关心他的生活。直到刘小飞的出现,让沈巍感受到了一丝久违的温暖。刘小飞不仅与他聊天解闷,还主动提出要拜沈巍为师,称他为“师傅”,二人一度形同父子。

然而,这段关系并未持续太久。六个月后,二人因利益分成、直播安排等问题产生了矛盾,沈巍还对刘小飞新交的女友颇有不满,最终二人分道扬镳,彼此不再联系。

沈巍今日

2020年5月22日,沈巍发布了一封“致网亲的公开信”,宣布将无限期停播。这封信一度引发了粉丝和观众的热议,许多人猜测沈巍可能就此离开网络。然而,沈巍并未完全按照信中所言“殉网”。不久后,他在新的短视频平台上低调地出现了,不过与以往不同,他不再频繁地进行带货和商务直播,而是以更加悠闲的方式分享他的生活点滴。

如今的沈巍喜欢用镜头记录自己走访博物馆、游览历史遗迹的过程。他会在视频中讲解文物的历史背景,分享名人的生平故事,语气依旧平和、带着他特有的深厚积淀。每段讲解都条理清晰,深受观众喜爱,仿佛课堂般生动。

从他的视频中,人们发现他的外表也有所变化,衣着干净整洁,气质沉稳淡然,脸上少了几分流浪的痕迹,显得更加平和安然。他的住所背景偶尔会出现在镜头中,可以隐约看到一整面书墙,上面整齐地摆放着各类书籍,琳琅满目,令人赞叹。他曾提到这面书墙是他多年来的心愿,如今终于得偿所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和安定的生活。

参考资料:[1]王玉琴."网红"沈巍,带着高贵的灵魂去流浪[J].恋爱.婚姻.家庭(青春)(下),2019,0(5):36-3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