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八旗军骑射为主就是骗纪晓岚们玩我们打仗靠这三大火器绝技

椰子族部落 2024-11-20 10:08:55

乾隆:八旗军骑射为主就是骗纪晓岚们玩 我们打仗靠这三大火器绝技

世人皆道乾隆爷最爱骑射,常在纪晓岚等汉臣面前夸耀自己的骑射功夫。可殊不知,这位爷儿可是个"戏精",十二岁就用火枪打熊,对火器之道颇为精通。一日,纪晓岚看着乾隆在御花园里骑马射箭,连连叫好:"皇上果真是满洲第一射手!"乾隆闻言只是神秘一笑。众人不知,在乾隆的秘密军事操练中,八旗子弟们正在苦练着三套闻所未闻的火器战法。这些战法曾让朝鲜使者目瞪口呆,让准噶尔铁骑闻风丧胆。那么,这位"康乾盛世"的掌舵者,到底在打什么算盘?他口中常说的骑射之道,究竟是不是清军制胜的真正法宝?

一、乾隆的双面人生

乾隆十二岁那年的一场打猎,道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那是个寒冷的冬日,年少的乾隆在围场参加狩猎活动。当时康熊帝特意为这位皇孙准备了一支精致的火枪,这支火枪由江南名匠打造,枪管上镶嵌着精美的花纹。

就在这次围猎中,一头成年黑熊突然从灌木丛中窜出。众人惊慌失措之际,小小年纪的乾隆却沉着冷静,举起火枪,瞄准黑熊要害之处,一击毙命。这一幕被康熊帝看在眼里,龙颜大悦,当即赐予乾隆"神枪手"的美誉。

1735年,乾隆继位后,每逢重大节日,必在午门广场举行骑射表演。文臣们看到的是他骑着骏马,弯弓搭箭的英姿,却不知这位天子更热衷于研究火器。乾隆二十年,一位西洋传教士进献了一本《西洋火器图说》,乾隆竟连续三日闭门钻研,还命人将其译成满文。

乾隆二十五年春,纪晓岚初入宫廷。一日,乾隆召见纪晓岚议事,谈及军事,乾隆便说:"我朝以骑射立国,马背上的功夫最是要紧。"纪晓岚连连点头称是。可就在当晚,乾隆却悄悄召集军机大臣,详细过问火绳枪的改良之事。

这样的双面场景并非个例。乾隆三十年,朝鲜使臣来访,乾隆特意在围场举行大规模骑射表演。使臣们看得如痴如醉,却不知就在前一日的秘密军事演习中,八旗军正在练习最新改良的火器战术。这些战术包括著名的"九进十连环"和"马上三枪"。

乾隆四十年,一批来自欧洲的火枪运抵京城。乾隆对这些舶来品极感兴趣,命御用军械所的工匠们日夜研究其构造。白天,他在文华殿与大臣们谈论骑射传统;入夜后,却在养心殿密室中研究火器改良的奏折。

这位统治者的双面性格,在军事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他在朝堂上高谈阔论骑射之道,在军营中却暗暗推行火器训练。御前侍卫们人人配备火绳枪,甚至连皇家围场的护卫也都精通火器使用。这种表里不一的做法,不仅迷惑了满朝文武,也让外国使节始终摸不清大清军队的真实实力。

二、清军的秘密武器:九进十连环战术

乾隆二十年,西北战事吃紧。准噶尔部落频频扰边,清军在应对游牧民族的骑兵冲击时遭遇了不小的挫折。一份来自前线的密报引起了乾隆的高度重视,报告中详细记载了准噶尔军队已开始大量装备火器的情况。

为应对这一局面,清军总参谋官阿桂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战术构想。这就是后来闻名的"九进十连环战术",这套战术的精妙之处在于将火器射击与防御工事完美结合。

这套战术的核心是由"鹿角兵"构建的移动掩体。鹿角兵通常由汉军八旗中挑选,每两人一组,穿着特制的棉甲,负责搬运木制路障"鹿角"。在实战中,这些鹿角兵的表现决定了整个战术的成败。

为确保战术执行的精准性,清军特别设立了"领催"一职。这些领催官员手持红旗,专门负责协调鹿角兵与火枪手的配合。有趣的是,领催往往由骑兵中的老兵担任,他们不仅要指挥战斗,还要管理士兵的俸饷,可谓一身两任。

在一次对准噶尔的实战演练中,这套战术的威力得到了充分展现。当时,由三百名火枪手组成的方阵,在鹿角的掩护下,每次齐射都能对百步之外的目标造成有效打击。最关键的是,这种射击可以持续不断,形成连绵不绝的火力网。

这套战术的精髓在于"九进"。第一队火枪手射击后,立即转向队尾重新装填,而第二队随即补上,如此循环往复。当第九队完成射击时,第一队已经重新做好了战斗准备,整个过程环环相扣,被称为"一连环"。

为了提高战术效率,清军还在操练场上设立了专门的计时官。这些计时官使用特制的铜壶滴漏,严格控制每队射击的间隔时间。根据档案记载,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可以在一刻钟内完成三个完整的连环。

这套战术最让人称奇的是其后勤保障系统。每个火枪手身边都配备了专门的装药手,负责准备下一轮射击所需的火药和弹丸。而在战阵后方,则有专门的火药运送队,确保弹药供应不断。

乾隆三十五年,在伊犁之战中,这套战术首次获得重大战果。准噶尔骑兵的冲锋在连绵不断的火力打击下失去了效果。战后的军事总结中,特别提到了九进十连环战术的重要作用。后来,这套战术还被进一步改良,增加了侧翼防御的设计,成为清军对抗游牧民族的制胜法宝。

三、马上三枪:清军最引以为傲的火器绝技

乾隆四十二年春,御前带刀侍卫张常德在围场演武时,展示了一项令观者惊叹的绝技。他骑着战马疾驰,在不到一炷香的时间内,连续开出三枪,且每一枪都准确命中百步之外的靶心。这便是清军引以为傲的"马上三枪"绝技。

这项技艺的难度在于需要骑手在马背上完成装填、瞄准和射击三个动作。按照当时的火枪构造,仅装填一次就需要多个步骤:倒火药、装弹丸、压实药线、上火门药。在静止状态下完成这些动作已属不易,更遑论在奔驰的马背上操作。

为了培养这项绝技的传人,清军特意在京郊设立了专门的训练营。每名学习者都要先经过严格的挑选,不仅要精通骑术,还得有过硬的臂力。训练营中还专门饲养了一批性情温顺的蒙古马,这些马匹经过特殊训练,能在听到枪声后保持平稳。

训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静止的木马上练习装填动作,直到双手形成肌肉记忆。第二阶段是在缓步行进的马匹上练习,这时要求能在固定时间内完成装填。第三阶段才允许在奔马上进行实弹射击训练。每个阶段都有严格的考核标准,不合格者立即淘汰。

乾隆四十五年,一位来自欧洲的传教士亲眼目睹了这项绝技的演示。他在日记中详细记载了整个过程:骑手先是从腰间的弹药包取出定量的火药,熟练地倒入枪管,随后用特制的短棍压实,整个动作一气呵成。最令人称奇的是,骑手能在马匹颠簸中精准瞄准远处的靶子。

为了提高这项技术的实战效果,清军还研发了专门的马鞍。这种鞍子在右侧加装了特制的皮套,可以固定火枪,方便骑手腾出手来装填弹药。同时,鞍子的前部还设计了一个小型火药盒,装有备用的火门药。

这项绝技在实战中的威力,在乾隆五十年的一场边境冲突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当时一支由五十名精通"马上三枪"的骑兵,在追击叛军时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能在追击过程中持续开火,远超传统骑射手的作战效率。

有趣的是,为了保持这项绝技的神秘性,清军在演示时常常采取障眼法。比如在对外展示时,故意放慢装填速度,或是使用预先装好的备用火枪。这种种伪装手段,让外国使节们始终无法准确判断清军的真实火器水平。

在京城的军械所中,还专门开辟了一个作坊,专门为"马上三枪"的练习者制作定制火枪。这些火枪的枪管都经过特殊处理,比普通火枪更容易装填,扳机也经过改良,即便在马背上也能轻松扣动。

四、两广秘密军工厂:乾隆的火器研发基地

乾隆三十年,在广东佛山镇一个不起眼的作坊里,一场秘密的火器试验正在进行。这个表面上制作农具的作坊,实际是清廷设立的秘密军工基地。两广总督李侍尧亲自监督这次试验,一批改良后的火绳枪正在接受射程测试。

这个被称为"广信局"的秘密军工厂并非孤例。在广东、广西两省之间,乾隆暗中布局了一个庞大的军工生产网络。选址两广的原因很简单:一来靠近海岸,便于获取外国火器样品;二来当地的铁矿资源丰富,冶炼工艺发达。

在佛山的主厂之外,还有数个分散的作坊。这些作坊各自承担不同的生产任务:有的专门负责枪管锻造,有的专攻火药配方研究,更有甚者专门研究如何提高击发机构的可靠性。为了掩人耳目,这些作坊往往伪装成民用工坊,比如打铁铺、木器店等。

广信局最引以为傲的是它的"试验田"制度。每款新式火器在正式生产前,都要经过严格的实弹测试。测试场地选在偏僻的山谷中,远离城镇。测试人员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技师,他们不仅要测试武器性能,还要详细记录每次试射的数据。

乾隆三十五年,一件有趣的事情发生在广信局。一位自称来自福建的商人带来了一支西洋火枪,声称要高价出售。李侍尧立即派人将此人"请"到了衙门。经过审问,这位"商人"竟是李侍尧安插在澳门的密探,专门负责搜集西方火器情报。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广信局还创造了一套独特的工艺流程。比如在制作枪管时,采用了"分段锻造"的方法。先将铁料分成若干段,分别锻打,最后再焊接成整体。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效率,还改善了枪管的质量。

广信局的另一个特点是严格的保密制度。工匠们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只负责特定的工序,互不往来。成品火器要经过三道检验,最后由专门的运输队伍,通过水路秘密运往京城。

乾隆四十年前后,广信局的年产量达到了惊人的数字。仅佛山主厂,每年就能生产上千支火绳枪。这些武器不仅装备了绿营兵,还专门留出一部分供八旗军使用。

最令人称奇的是广信局的"仿制改良"能力。每当获得一件新式西洋火器,工匠们就会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是简单仿制,而是在理解其原理后进行改良。比如,他们在研究了英国火枪后,改良了击发装置,使其更适合在潮湿的南方气候使用。

乾隆四十五年,李侍尧上奏称广信局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线膛枪。这种枪采用了特殊的膛线设计,大大提高了射击精度。乾隆对此十分重视,特意派遣军机大臣南下考察。这次考察的结果被列为绝密,直到多年后才在军方档案中有所记载。

五、火器营的训练秘闻:一支特殊的军队

乾隆五十年初,京城西郊的一处军营内,一场与众不同的操练正在进行。这支编号为"壬字营"的特殊部队,正在进行火器使用的专项训练。与普通军队不同,这支部队的士兵们不仅要精通射击,还必须掌握火器的保养维护和简单修理。

这支火器营的建立可以追溯到乾隆三十八年。当时,为了提高火器部队的战斗力,军机处特别奏请成立专门的火器训练营。经过严格筛选,从八旗和绿营中挑选出三百名精锐士兵,组建了这支特殊部队。

火器营的训练体系独具特色。每天清晨,士兵们要先进行两个时辰的基础体能训练。随后是火器的保养课程,每个士兵都要学会拆解清洗火枪的各个部件。下午则进行实弹射击训练,每人每天的训练弹药定额是十发。

为了确保训练效果,火器营设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每月进行一次技能测试,内容包括快速装填、精准射击和火器故障排除三个项目。考核不及格的士兵要接受额外训练,连续三次不及格者将被调离部队。

火器营最特别的是它的"传帮带"制度。每十名新兵会被分配一名老兵作为指导员。这些指导员不仅要教授实战技巧,还要确保新兵掌握一些在战场上至关重要的细节,比如如何在潮湿天气保护火药,如何判断风向对射击的影响等。

乾隆五十二年,火器营进行了一次特殊的演习。演习场地设在北京城外的一片荒地上,特意选在大风天气进行。士兵们要在强风中完成射击训练,这种极端条件下的训练,为的是磨练他们在恶劣环境中的作战能力。

营中还设有专门的军械修理所。这里不仅储备了大量的备用零件,还培养了一批专门的军械匠。这些军械匠随军出征时,能够在战场上及时修复损坏的火器,保证部队的战斗力。

火器营的伙食供应也很特别。由于操作火器需要稳定的手势,士兵们的餐食中特意增加了有助于稳定手臂的食材。每天早餐必须有一碗莲子粥,据说这是当时军医的建议。

训练中最受士兵们重视的是"百步穿杨"考核。这项考核要求士兵在百步之外,击中直径仅有三寸的靶心。达标者不仅可以获得额外的军饷,还会被记入"神枪手册"。这本册子是火器营最珍贵的荣誉记录。

乾隆五十五年,火器营增设了夜战训练科目。士兵们要学会在微弱的火把光线下进行装填和射击。为此,营中专门制作了一批特制的夜用瞄准具,这种瞄准具上涂有夜光材料,能在黑暗中发出微弱的光亮。

到乾隆末年,火器营已发展成为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这支部队不仅在多次实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为清军的火器使用树立了新的标准。他们总结出的训练经验,被整理成册,在全军推广,为清军的火器作战能力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