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被誉为硅谷的摇篮;在英国,剑桥大学助力剑桥成为高科技企业“孵化地”。
在南京,高校云集,名校荟萃,中国药科大学并不十分引人瞩目。
然而,这所“药界清华”,正在深刻改变南京。
我国设置药学类专业的高校有400多所,最著名的药学类专业特色高校有2所,人称“南北双药”。
“北药”指的是位于辽宁沈阳的沈阳药科大学,“南药”指的是位于江苏南京的中国药科大学。
除了“南药”,中国药科大学还有两个更为响亮的名号:药界清华、药界黄埔。
“药界清华”,说的是中国药科大学的专业地位。
中国药大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高校,也是我国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双一流药科大学。
中国药大的前身是始建于1936年的国立药学专科学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药学高等学府。
作为我国药学教育的开拓者和引领者,中国药大最早设置了系统的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主编国内第一套药学专业教材和实验教材。
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药学学科获评A+;中药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ESI排名位列全球第28位,进入前万分之三,亚洲高校第一。
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
学科建设国内领先,“药界清华”名副其实。
“药界黄埔”,说的是中国药科大学的行业地位。
中国药大为国育才,先后培养了10万余名高素质药学专门人才,被称为“药界黄浦”。
现如今,医药行业的很多企业老板和高管,都是中国药科大学的毕业生。
我国最大的药企之一恒瑞医药的董事长孙飘扬,早年毕业于中国药大化学制药专业。
孙飘扬的夫人、翰森制药的董事长钟慧娟,也是中国药大的校友。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恒瑞医药和翰森制药曾分别位列A股和H股医药市值榜第一。
中国药大在医药行业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有媒体统计,截止到2023年3月,药大人有15家生物医药上市企业,另有14家由药大人直接创立的医药企业完成了融资。
药大人直接创立的医药企业
在生物医药企业中担任高管的药大人,就更多了。
阿斯利康中国区副总裁刘明、扬子江药业集团副总工程师徐开祥、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陶德胜、成都盛迪医药研发高级总监张辉,成都药宜立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恩吉等都是中国药大毕业的。
正因如此,中国药大才被誉为“中国生物医药人才摇篮”。
中国药大早年在南京办学,初迁汉口,复迁重庆,1946年回到南京。
历经多次迁址,中国药大越发展越好,离不开南京的鼎力支持。
中国药科大学
中国药大,正以另一种方式,回报南京这座城市。
这一方式就是发挥禀赋与资源优势,滋养南京的生物医药产业。
去年年底,北交所上市药企星昊医药宣布,计划在南京投资10亿元,建设高端药物制剂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作为药物制剂生产线与新药创新孵化于一体的CMC和CMO基地,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高附加值生产技术服务。
星昊医药由中国药大1991届校友殷岚创办,此次投资南京,是药大校友企业投资南京的一个缩影。
除了校友企业投资南京,还有更多的药大人,走出校园,扎根南京,创新创业。
1991年,王勇从中国药大药理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从事科研工作。5年后辞职下海,在南京创办圣和药业。
今天的圣和药业,已经发展成为一家集新药研发、药品生产和自主学术推广为一体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圣和药业
还有登陆A股的海辰药业,挂牌新三板的海融医药,荣获中国专利领域最高奖的爱德程医药,入围中国医药CDMO企业20强的海纳医药,专注生物医药检测领域与药物临床试验领域的科利泰医药……
这些企业的创始人,都是中国药大的毕业生或教师。
南京的生物医药产业,正在崛起一支“药大军团”。
除了中国药大,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医科大学都开设了医药相关专业。
正解局观察到,在生物医药行业,南京的各大院校,正在复制“药大军团”的模式。
“南大军团”的代表是江苏集萃药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南京诺唯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前者是国内最大的实验动物模型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登陆科创板上市;后者是国内分子类生物试剂龙头,也在科创板上市。
南京诺唯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东南军团”在医疗器械领域颇有建树,南京麦澜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盆底及妇产康复领域的临床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已在科创板上市;南京泰立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自研特异性染色试剂、自动染色机和多通道荧光数字病理扫描仪。
“南中医”以中药为特色,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中药第一龙头”,在南京设立研发基地。
这些“高校军团”,规模体量不算特别大,但多是依托高校专业特色,布局细分赛道,科技创新能力强,已经成长为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大学时光,最是难忘。
母校是连接校友和南京的精神纽带,也是让校友们扎根南京创业的情感因素。
前段时间,南京三迭纪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与德国药企百欧恩泰达成研究合作与平台技术许可协议,超12亿美元国际大单刷新全球药物递送领域合作金额纪录。
三迭纪是全球3D打印药物赛道领跑者,专利数量全球第一,产品数量全球第一,3D打印药物生产线的产能全球第一。
三迭纪
值得一提的是,三迭纪的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成森平,早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后赴肯塔基大学攻读毒理学博士。
回国之后,成森平回到南京创业,先后创办了济行医药和三迭纪。
成森平选择在南京创业,除了母校的羁绊,还有南京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
3D打印药物技术是一项颠覆性的源头创新技术,需要一支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家”+“工程师”团队支撑,至少要涵盖药学、高分子材料学、机械、电气、控制等20多个学科。
南京丰富的科教资源,为三迭纪提供了充足的人才支撑。
南京在生物医药产业生态上的布局,更是让成森平坚定信心。
一直以来,南京都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物医药基地。
南京城市风光 图片来源/南京人民政府官网
近年来,南京先后出台《生命健康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促进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南京市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行动计划》等一揽子政策文件,提高政策精准度。
去年6月,南京又出台“推进产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将生物医药作为重点培育壮大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之一。
今年年初,南京发布“产业强市行动2024工作要点”,提出要大力发展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
为支持产业研发创新,南京还建立药械研发全周期的奖励机制,支持在宁企业和医院在临床前技术突破、多中心临床试验、医工合作转化等方面开展原创性研究。
三迭纪所在的江宁高新区,能够为企业提供从源头创新、临床研究、中试放大到规模化生产的“一粒药”全周期服务,全产业链几乎都可以在“家门口”完成。
生物医药行业本身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等特征,离不开“耐心资本”的支持。
仁迈生物由东南大学校友金晶创办,从事体外诊断产品研发生产。
仁迈生物
创业初期,产品进入研发攻坚阶段,却出现了500万元的资金缺口,经营一度陷入困境。
关键时刻,南京市新兴产业发展基金“雪中送炭”。
如今,仁迈生物研发的多款体外诊断仪器和70余项体外诊断试剂已进入国内20余省份的三甲医院,同时远销欧洲、东南亚、中东等10多个海外市场。
南京完善的政策、优质的服务、健全的生态,让校友企业敢投资,让校友敢创业。
这是一场创业者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今年7月21日,2024年(第十六届)中国医药战略大会暨中国生物医药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在南京开幕。
会上,中国生物医药产教融合共同体在南京成立。
在中国药科大学校长郝海平看来:
当前我国生物医药创新正处在关键性变革期,高校、科研院所成果的转化率偏低,生物医药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之后,将搭建一个新的平台:一方面,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的学术研究更符合市场的价值导向,对接国家重大需求,高效突破尖端生物疗法的核心技术难点;另一方面,通过社会资本、大型制药公司的介入,打通生物医药研发的全产业链。
南京的生物医药产业,有望成为我国产教融合的标杆。
近几个月来,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南京与高校频频牵手:
6月21日,仙林大学城与南京师范大学合作的南京仙林合成生物创新谷项目签约;
7月18日,江北新区生命健康办与南工大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约,合作共建江苏省合成生物基础研究中心产业基地;
7月21日,中国药科大学南京生物医药创新转化研究院揭牌;
……
南京生物医药创新转化研究院揭牌
结成共同体,让高校与南京互生共赢。
高校能够与企业、行业进行深度合作,促进科技创新,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优化专业结构。
南京的生物医药产业能够优先转化高校的科技成果,共享创新平台,汲取校友资源,赋能产业发展。
今年6月,圣和药业自主研发的化学1类创新药圣瑞沙®(甲磺酸瑞厄替尼片)获批上市。
圣和药业研发负责人介绍,在该药物的研发过程中,中国药大给予了很多的支持与帮助,尤其是在动物模型试验和安全评价等方面和药大有较为深入的合作。
近年来,在“药大们”的助力下,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捷报频传。
南京生物医药谷 图片来源/南京生物医药谷官网
2023年,南京4个1类创新药获批进入国内市场,新获批二类医疗器械243个,约占全省五分之一。
今年1月至7月,南京新获批上市药品71件,位居全省第一。
产教融合,创新突破,能级提升。
南京,正在成为我国生物医药版图的重要一极。
双向奔赴,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