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将宋哲元,不顾劝阻斩杀5000名俘虏:我宁愿背下千古罪名!

墨寒雪 2025-01-07 10:56:15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送心]

前言

1928年,中国大地战火不断,陕西凤翔城,被视为土匪的最后堡垒,由7000多匪兵据守,拥有坚不可摧的城墙和惊人的军事能力。

经过九个月的围攻,凤翔城最终被攻陷,守城者党毓昆的5000名部下成为俘虏。

面对这些手无寸铁的战俘,29军名将宋哲元却下达了一个震惊世人的命令:“杀!”

那么,宋哲元为何如此狠决?杀俘之后,他又如何安抚民心?

凤翔城的黑暗时代

清末以来,陕西就一直是土匪横行的重灾区,辛亥革命后,清政府倒台,本以为能够换来一片新天地,但新的问题却接踵而至。

军阀混战、政权更迭、官匪勾结,整个陕西几乎沦为匪患滋生的温床,而在这一片乱象之中,一个名字尤为显眼:党毓昆,他不仅是陕西土匪的代表人物,更是凤翔城的“土皇帝”。

党毓昆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早年以刀客为生,混迹于关中一带,辛亥革命后,他曾加入靖国军,短暂地“革命”过一阵子。

可是,当他的上级郭坚在1921年被冯玉祥击毙后,他很快露出本性,带着剩下的残兵败将占山为王,逐渐发展成凤翔城的土匪头目。

他的“土匪帝国”起初并不起眼,但经过几年的扩张,凤翔城变成了他最稳固的据点,在党毓昆的统治下,凤翔的百姓几乎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他发明了“五证”制度,强迫老百姓花钱购买所谓的“合法身份”,没有“居民证”,不能住在城内;没有“通行证”,不能出城;没有“商业证”,连经商都不被允许。

更荒唐的是,连乞丐也得买“乞丐证”才有资格在街头乞讨,这些无耻的盘剥,让凤翔城的百姓苦不堪言。

更为恶劣的是,他的匪军还靠盗掘古墓补充资金,陕西自古就是达官显贵的埋葬之地,党毓昆手下的人肆无忌惮地掘开了一座又一座古墓,将无数珍贵文物变卖给外国人。

短短几年间,古墓中的文物几乎被洗劫一空,而换来的财富又用来购置武器,进一步强化了凤翔城的防御。

凤翔城因此成为陕西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匪患核心,这座城市不仅城墙坚固,而且粮草充足,党毓昆早就未雨绸缪,他将掠夺来的粮食储存在城内,据说城里的存粮足够支持他打十年之久。

加上地势险要,凤翔城屡次遭到政府军的围剿,却都能全身而退,这让党毓昆更加肆无忌惮,甚至多次血洗周边村庄,对反抗他的百姓毫不留情。

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途中,冯玉祥率领西北军攻入陕西,冯玉祥深知凤翔城的重要性,也明白党毓昆是土匪中的“龙头老大”,一旦拿下凤翔,就有机会彻底肃清陕西的匪患。

因此,他将剿匪重任交给了手下最得力的战将宋哲元,宋哲元当时刚被任命为陕西省主席,面对凤翔这个顽疾,他提出了一个目标: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凤翔。

在出征之前,宋哲元对凤翔城做了充分的调查,他发现城内的匪军不仅纪律森严,而且装备精良,甚至连防御工事也远超一般的县城。

更让他头疼的是,党毓昆在民间还有一定的威慑力,许多老百姓敢怒不敢言,甚至有些人被迫为匪军提供情报和后勤支持。

面对这样的局面,宋哲元决定分两步走:先围城逼迫,再伺机攻破,而对于党毓昆来说,凤翔城就是他的底牌,他似乎也并不急于主动出击,于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围城战拉开了序幕。

围城的日子对百姓来说是灾难性的,虽然宋哲元的部队没有采取针对平民的措施,但长时间的封锁让城内的生活陷入崩溃。

党毓昆为了维持他的匪军,不断从百姓手中征收粮草,甚至开始抓人入伍,城内的民怨达到了顶点,许多人尝试组织反抗,却被党毓昆血腥镇压。

这种“里应外合”的残酷局面,让宋哲元意识到必须尽快结束战斗,但是面对高墙深壕,宋哲元的部队始终难以取得突破。

在强攻了数次后,宋哲元发现,这样硬碰硬的战法不仅无法速胜,还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九个月过去了,城外的围攻还在持续,而城内的党毓昆似乎毫无动摇的迹象。

那么,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宋哲元会用什么方法攻破这座“铜墙铁壁”呢?他又会付出怎样的代价?

攻凤翔

面对凤翔城久攻不下的局面,宋哲元明白,强攻只会让部队不断消耗,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党毓昆甚至对部下夸下海口:“宋哲元攻不了凤翔,就算围十年,老子也不怕!”这种狂妄背后,是对凤翔固若金汤的信心,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宋哲元的部队损失惨重,士兵士气逐渐低落。

此时,宋哲元与援军张维玺进行了一次深刻的会谈,两人一致认为,必须另辟蹊径,打破僵局,张维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通过挖地道到达城墙根部,埋设大量火药进行爆破。

这个方法虽然风险很大,但一旦成功,凤翔城的城墙将不攻自破,这一策略得到了宋哲元的赞同,他立刻开始部署计划。

为了掩人耳目,宋哲元和张维玺在围城的同时,指挥部队分批佯攻,每日制造攻城的假象,而在暗地里,一支由工程兵组成的“地道队”开始在距离城墙200米处的民房里挖掘地道。

这条地道必须深入地下五丈,避开地表的壕沟和积水,然后直通凤翔城的城墙根部,由于党毓昆的守军经常派出巡逻队,地道的挖掘需要完全隐秘,每天都只能在夜晚施工,士兵们用铁锹一点点挖掘,用沙袋悄悄运出土石。

地道的挖掘持续了一个月,整个过程中充满了危险和艰辛,士兵们在狭窄的通道中连续作业,有人因缺氧晕倒,有人因土方塌陷受伤,但没有一个人退缩。

为了防止被敌人察觉,地道队甚至用湿布堵住出口,确保没有一丝尘土飘散到地面上,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这条通往凤翔城墙下的地道终于完成。

紧接着,宋哲元下令在地道尽头埋设4000公斤火药,这是当时能调集到的最大炸药量。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亲自检查了火药的摆放,并命令将引爆器安置在一个安全的位置,由最有经验的士兵操作,这一切准备妥当后,宋哲元决定发动最后的攻势。

1928年9月5日上午10点,宋哲元按下了引爆开关,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响彻整个凤翔,城墙在剧烈的震动中坍塌,大量碎石飞溅到四周,浓烟遮天蔽日。

党毓昆的守军完全被这突如其来的爆炸吓懵了,防御体系瞬间瓦解,宋哲元见时机成熟,立刻命令部队从爆破口发起总攻。

凤翔城已经失去了主要防线,但党毓昆的部下并未轻易放弃,他们利用残存的城墙和狭窄的街道进行顽强抵抗。

宋哲元的部队则以猛烈的火力和高昂的士气碾压前进,最终成功肃清了党毓昆的匪军主力,党毓昆本人在战斗中被击毙,他的七千匪军死伤过半,而宋哲元则俘虏了剩余的5000多人。

那么,面对5000俘虏,宋哲元会做出怎样的抉择?他最终的选择又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

斩杀5000战俘

凤翔城的战俘并非普通士兵,而是党毓昆这支“强盗军”的核心成员,他们曾经跟随党毓昆多年,在山中称霸,靠打家劫舍为生,即使被俘虏,也有可能在某天重新聚集起来,卷土重来。

更让宋哲元担忧的是,陕西的土匪本就遍地开花,如果这5000人得以存活,其他土匪窝必然心存侥幸,认为革命军不敢对他们下重手,甚至可能联合起来再掀波澜。

在这样的背景下,宋哲元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将这5000名俘虏全部处死。

他的逻辑很简单,与其留下隐患,不如彻底根除匪患,用实际行动向整个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土匪势力传递一个信号:革命军不是软弱可欺的善男信女,而是雷霆手段的执行者。

1928年9月8日,宋哲元亲自下令在凤翔的关帝庙前执行“坑杀”行动,50名刽子手手持锋利的大刀,以流水线的方式对战俘进行逐一处决。

从凌晨开始,这场屠杀持续了一整天,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如此残酷的场景让许多围观的百姓心生恐惧,但也有不少人拍手称快,因为这些俘虏正是曾经压迫他们的匪徒。

宋哲元的同僚张维玺曾极力劝阻他,甚至搬出冯玉祥的名义,试图阻止这场杀戮,但宋哲元却态度坚决,他留下了一句让后世记忆深刻的话:“我宁愿背负千古骂名,也要杀掉这5000俘虏!”

对他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战俘处置,更是为了震慑所有土匪,换取陕西的长久安定。

凤翔的5000名战俘被处决的消息迅速传遍整个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各地的土匪闻风丧胆,纷纷选择弃暗投明。

许多曾经顽固抵抗的匪首开始主动投降,甚至解散自己的匪军,一时间,陕西这个曾经匪患最严重的地区,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安宁。

为了安抚百姓,宋哲元下令减少陕西地区的税收,让那些因匪患而家破人亡的百姓能够喘一口气,随后他又在陕西爆发旱灾时,筹集了十万石粮食进行赈济,以解百姓的燃眉之急。

匪患的根本性解决让这个饱受战乱和压迫的地区得以休养生息,而宋哲元也因此被称为“雷霆剿匪”的代表性人物。

但是这场血腥的杀俘事件也让他背上了“冷血屠夫”的骂名,无论褒贬,这都注定是一个无法被遗忘的历史片段。

结语

我们或许无法对“杀俘”轻易盖棺定论,但宋哲元的爱国主义情怀、他的无畏与决断,却值得铭记。

正如历史所教导我们的那样,为了更广义的正义,有时需要做出艰难而深刻的选择,这段历史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值得每个人珍惜。

参考信源

法治平安淅川 2022-07-18 《29军名将宋哲元:我宁愿背下千古罪名,也要杀掉这5000俘虏》

凤翔-《凤翔攻城战》

澎湃新闻 2020-09-11 《【方志四川?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段雯 ‖ 抗日名将宋哲元》

0 阅读:13

墨寒雪

简介: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