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义,《说文解字》:“己之威仪。从我,从羊。”
清朝文字学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威仪出于己,故从我。”另,羊者,美物,祥也。
《中庸》:“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2、复,往来也,往而复来,去了又回来。钱穆先生《论语新解》:“复,践守所言。”
3、恭,敬也。恭敬,严肃。
4、耻、辱,二字同义。
5、因,《说文》:“就也。依凭。”依靠。就,就高也,趋向高地而居住。
6、宗,《说文》:“尊、祖庙也。尊崇的先人,祖庙。”钱师说,宗,犹主。即宗主。
钱师释义:有子说:“与人约而求信(在对方心目中建立诚信的形象),必先近于义(所办之事应在适宜施行的范围内),所言始可践守。对人恭敬,必先合于礼数,始可远于耻辱。遇有需要依靠别人时,必选其可亲者,也就可以以他为宗主了。”
钱师说,本章言与人交际,当慎始,而后方能善终。“信”与“恭”是美德,但要“近义合礼”。有时需要依靠他人,这无可厚非。然必择其可亲之人。
有子,春秋时代鲁国人,比孔子小四十余岁,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的学识与德性近于孔子,以致于孔门的后辈高才子夏、子张、子游等人都想推举有子为师,继承孔子之道,不过此事被曾子劝阻而止。
儒家在道德上最重“仁义”二字,在行为方面最重“道义”二字。《论语》一书最先提及“道”、“仁”、“义”三字的人便是有人。
《学而篇》第二章:“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其为仁之本与?”本章中,有子更提出一“义”字,并与“信”相通,后有“信义”一词。
有子昌明孔子之道,其功甚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