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示】
这里有一段可以单独成章的关于“礼”的论述。
现象是动辄就掀桌子撕破脸。
本质是实质只粉饰表面体面。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一,礼本来就是失道之后又失德,失德之后又丢仁,丢仁之后又没了义,只好用礼来粉饰表面的体面。(更深刻的是以区别于动物的一见面就咬,弱者是肉,强者食之。
因为二,忠实诚信敢于直言以对的越来越少,以致成为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的最大危害祸患。
【视频版】
【文字版】
一天一分钟一句道德经,今天我继续给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接下来一句“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夫,句首,发语词。开始一段新的议论。
礼。忠信之薄,少,稀薄,稀少自然摊薄。
乱,混乱乱像灾难。
首,首要原因。第一性原理,第一根本,犹祸根。可以成语“祸根乱首”。
紧接上一句“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的结论性概括。
所谓礼制是因为忠义诚信越来越稀有才兴起来的大伪遮羞布,是一切祸乱的开始。
【不充说】
第一,专门讲“礼”的是不是可以单做一章?只需要把其中一句调整一下位置。
上礼为之只为应。若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故”之后的结论即上述关于道德仁义礼历史历程的论述,一是针对历史历程整体的结论,二是针对礼的位置的申明,意思是礼就是最后迫不得已的选择。
据此,进一步得出了对于“礼”的更有针对性的论述,也是关于“礼”的完整的结论。
于是我们可以把针对“礼”的论述进一步精简地整理出来。
上礼,为之只为应。
礼的概念,大概是说,施礼的目的仅仅只是为了对方的迎合,维持表面的和气。
若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如果得不到对方的回应,那就顺手一耳光,直接掀桌子翻脸。
故…失义而后礼。
所以,人们是不得已的情况下,在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义底线的基础上,才提出了一整套所谓的“礼制”以来维持表面的其乐融融的气氛。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所以,所谓礼法制度,礼仪制度,都不过是因为人类的忠诚信义越来越浇薄,而成为人类社会人类文明越来越混乱的第一原因。
第二,略微说下这里的“忠信”。从老子的思想体系,应该说成是“道德日薄”或“仁义日薄”,也就是“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意思是说随着道德仁义越来越流失,越来越稀薄,越来越稀缺,礼制/礼节/礼貌才被提到桌面上,成为人类社会的所谓“准则”,也就是人之道的一种。
这,正好,是“反者道之动”正是因为“礼”仅仅是为了维持/维护表面的体面,很容易就掀桌子撕破脸,所以,礼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正是所谓文明走进泥淖死胡同的标志,也是人类回归本真:本性纯然(愚)的开始。
所以老子在这里使用“忠信”就是指“道德仁义”的忠诚诚信的基石,就是道德仁义好歹都是基于不说假话,忠诚守信的基础上,而“礼”就“日薄”了,越来越浇薄,越来越充满的虚伪假冒伪劣巧言令色机智诡诈。
所以,这里的“忠”不是后来儒家说的忠孝两全其美的忠。而是心居中而不依于势,能够客观真实忠于本心。信,人直言为信,所谓直言,就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描述/述说,不假言辞,不加修饰,不忽悠,不藏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为信。
第三,为什么礼成了罪魁祸首?好像是个背锅侠?(省)。
【AI作文】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现代话可译为:所谓礼,是忠信不足的表现,并且是祸乱的开端。
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道”是最高的准则。当社会失去了“道”,进而失去“德”“仁”“义”后,才依靠“礼”来维持秩序。这里说“礼”是忠信淡薄的体现,因为真正理想的社会秩序应基于人们内心的忠信,即真诚与守信。当忠信缺失,只能靠外在的礼仪规范来约束时,这其实是一种社会内在和谐被破坏后的无奈之举。而这种依靠外在形式的“礼”往往容易流于形式,人们内心并不真正遵循道德规范,从而容易引发各种矛盾与混乱,所以被视为乱的开端。
#天南地北大拜年#
#晒图笔记大赛#
#哪吒2票房破64亿#
#我在岛屿读书#
#我在头条重逢老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