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道德经0422: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1

妍春聊文化 2025-02-13 16:40:39
【前提示】 这一句表面看起来直白简洁,通俗易懂。但细琢磨起来疑窦重重。一是张冠李戴之嫌,二有故意穿凿之痕。但是正是这些痕迹也给我们带来了良多的启发。老子是在讲道无疑,只有讲道,才能这样讲很多。我们看到的《道德经》是事后整理的课堂笔记无疑。 这样支离破碎的文本,也只有这种伪课堂笔记才能有了!尹喜是不是参与了都值得怀疑——也就是道德经是尹喜之外的听讲者事后整理的,而作为老子亲传弟子的尹喜并未参与其中。 这个猜想可谓骇人听闻。 【视频版】 【文字版】 一天一分钟,一句道德经,今天我继续给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接下来一句“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是以大丈夫,“是以圣人”才是老子的习惯用法。所以视同圣人。 处其厚,对应前文“忠信之薄”。所以疑似可以归入“论礼”一篇的结语。 处其实,对应前文“道之华”,“华而不实”and“春华秋实”皆此华也。 这是老子韵味只是错行了而已,此很符合课堂笔记的文本特征。 【不充说】 接着说“大丈夫”。有人多人说老子主张人人平等,众生平等,我可不以为然,虽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根据老子全书不同场合,不同主题,不同称谓,可以确定老子在圣人以下还有善道者,道者,贤者,大丈夫,君子,民,百姓,智者,知者……之类的。 大丈夫应该是义士:与义相对应的人士。犹义薄云天,大义凛然,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由此可见,老子划分的社会阶层的大致轮廓—— 圣人,得道者,无为无不为,已经得道飞升,一般不会在社会上行走了。 准圣,如老子,尚在社会行走准备升飞或隐居的过程。 善道者,修为很高的专业修行者。隐迹山林,不问世事。 道者,信仰并修行者。以上三种都属于“尊道贵德”的统一称为“道德者”,只要你尊道贵德,无论水平怎样,境界高低,都可以纳入这一部分。 贤者,德高望重,位高权重者,或重于世事,或无暇修行者,对应仁。所以老子“不上贤”。 大丈夫。所谓江湖人士行侠仗义不理俗务,急公好义,对应义。 君子,彬彬有礼者。“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轻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就这一个镜头就让“谦谦君子”跃然纸上。 就像前面说的,现在还搞不清楚,老子在讲到“德仁义”的时候是不是也像讲到“礼”的时候有专门的“礼论”,而提出了“仁论”、“义论”。 所以,我们这里也无法确定,此“大丈夫”句是不是成例,就是关于道德仁义礼各等级的对应人群也有所论述。譬喻—— 是以圣人…… 是以贤者…… 是以义士(大丈夫)…… 是以君子…… 由此,牵引出另一个问题,就是这一句与“义”对应的“大丈夫”,却对应了“忠信之薄,乱之首”的核心内容,这是怎么回事?依然无法定论。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是以[君子]处其厚,不处其薄。 如果是这样岂不是很顺?文脉通畅,文义连贯。 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以“礼论”为标杆大概还原下本章的结构—— 上礼,定义(省略),大意(解说),以为应,或只为应。 论述,①假设:若莫之应…… ②宏观论述:……失义而后礼。 ③内在解析:夫礼者…… ④对应人群:是以[君子]…… 只是可惜,两千五百年后的我们已经无那份福分窥其全貌了。 【AI作文】 “是以”表示所以。“大丈夫”指有高尚品德和远大志向的人。 “处其厚,不居其薄”,“厚”代表淳厚、笃实的品德和行为,“薄”则是浅薄、虚浮的表现。意为大丈夫应秉持淳厚的品德,不做浅薄之事。 “处其实,不居其华”,“实”指实在、务实的内涵,“华”是华丽、表面的东西。即大丈夫要立足于务实,不追求表面的虚华。 整句话强调有识之士应注重内在的品德修养和务实的行为,摒弃浅薄与虚华,体现了一种重视本质、务实笃行的价值观。 #天南地北大拜年#​ #花式大拜年#​ #晒图笔记大赛#​ #我的宝藏作者#​ #饺子:早知道十亿十亿画了#​ #特朗普:乌加入北约“不切实际”#​
0 阅读:0

妍春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