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道德经0427:昔之得一者

妍春聊文化 2025-02-22 17:02:45

【前提示】

一上来就列举事实,这是老子最常用的论述方式,直到现在中小学老师也经常使用这种方式讲课。谓之“启发式教学”。例如,如果要讲光的折射就会先引导同学观察生活中很多光的折射现象……老子是启发式教学的始祖一点也不冤望他,但如果仅仅把看一看成一个教书匠那就太小看了老子,老子列举是为了归纳,所以,不完全归纳法,才是老子的逻辑。这就是“昔之得一者”看似不构成一句话的句子,带给我们的启示。

【视频版】

【文字版】

一天一分钟,一句道德经。今天我继续给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开头一句话“昔之得一者……”。

历史的经验证明,历史上有很多得到了“一”的存在。

似乎是要开始“古已有之”的论述。结合“昔之得一者……其致之也,谓……”,整体的论述,更像是一个宏大的论述的“历史回顾”或“举例说明”。所以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宏大论述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构?

当然最核心的问题还是“一”到底是什么?“一”就是“元维轴”。

【不充说】

这第三十九章与上一章有什么关系?看不出来吧。当我们致力于道德经的结构分析就会发现有一些人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道德经,就像传说中的武功秘籍一样,是一副被洗乱了的扑克牌。“昔之得一者……其致之也,谓……”与后面的“贵贱高下”也是不搭噶。

到底是什么样的宏大论述需要这样追溯历史渊源。你看看这样可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其致之也,谓天[失一]无以清,将恐裂……。

以此来说明,一是什么[好像也没说一是啥]或“一”对于这世界的重要性,极为重大意义。

所以,“一”到底究竟是什么?还真的回到这一章“道生一”来说。

说起这世界的起源,老子在第一章就进行了明确的定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地开始之前我们称之为无;万物出生之后,我们称之为有。也就是说这世界原本是个无,后来变成了有。这有和无之间转换就藏着这世界起源的秘密。

道,先天地而生,在“无→有”之前就有了道。道生出来一个“一”,从而开始了从无到有的伟大的诞生历程。

道生这个一,到底是什么?

为了便于说明,我们使用几何和集合的概念,我们用一个圈⭕️来表示,⭕️表示无的集合。我们用〇来表示有,〇表示有的集合。

⭕️和〇是相切的。也就是他们有一个切点,所谓切点,就是⭕️和〇共用的一个点。

这个点就是“一”。

那么,这个一就是⭕️和〇两个集合的唯一的共同拥有的点,也可以说这是他们的交集。

⭕️∩〇=一(切点)。

一,开始在无集合,后来就在有集合,同时在无,同时在有,既属于无,又属于有。

后来把这一概念概括为,阴阳未生,阴阳未分,亦阴亦阳,非阴非阳。正是因此一疑似就是后来的太极图。阴中有阳,阳中藏阴。

也就是说一:--—似太极图,与后来的阴爻--阳爻——也就是阴阳已分以后的形态是不一样的。

与此相似的就是数轴。有阴阳正负±,但不分开,始终在一起。

数学对数轴的定义,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

我把这个数轴命名为“元维轴”。

元,元初的,原始的,最早的,第一个。

维,时空维度,数学把直线成为一维空间。我这里限定为时空维度,元维,就是一维时空。

轴,数轴。

[关于元维轴,可以参考我的《识破天经》系列。不做赘述了]

【AI作文】

字面理解

“昔之得一者”的“昔”表示过去、往昔。“得一”是关键概念,这里的“一”可以理解为道的一种体现,是一种统一、整体、根源性的东西。也就是说,往昔那些得到了这个“一”(道的体现)的事物。

强调道的根本性

通过列举不同事物得一的表现,强调了“一”(道)的根本性和重要性。道是万物存在、发展的根源和依据,万物依赖于道才能保持自身的正常状态。

0 阅读:0

妍春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