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自尽前,打开乾隆赏赐的“保命诏书”,上面写着3个字

莺歌绿柳楼前 2025-01-20 16:00:58

【前言】

和珅,那可是个让后人惊掉下巴的超级大贪官,他所拥有的钱财,能抵得上两个庚子年的国家财政收入呢,在当时的清朝,这事儿着实把朝廷上下都给震住了。不过呢,他打小儿的出身倒是挺普通的。

【一、平步青云的宠臣】

和珅打小出生在一个已然衰败的武将之家,家里穷得叮当响。九岁的时候,和珅的爹没了,他一下就成了没了经济依靠的孤儿。就当他的人生看似注定悲惨的时候,幸运之神却降临到了和珅身上——他顺顺利利地考进了官办的学校,而且在学习方面显露出了超乎常人的本事。

和珅有幸遇到的第一位贵人是直隶总督。这位总督对聪慧非凡的和珅极为赏识,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了他。就这样,和珅摇身一变,成了总督的女婿,从此不必再为生计担忧,能够专心攻读,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可是,尽管他几次满怀壮志地去应试,却次次名落孙山,无奈之下,只好回家继承了父亲那没什么实权的官职。

在和珅二十来岁的时候,命运出现了转折。话说有一回,乾隆皇帝到直隶游玩,总督就把气质不凡的和珅引荐给了乾隆。乾隆一瞧,这青年长得一表人才,说话也很有水平,当下就对他颇为满意,打那以后,便对和珅加以重用了。

和珅对权力的奥秘了如指掌,更是应对皇帝心意的一把好手。他总能精准地把握乾隆的喜好,对皇帝的一举一动都极力迎合。乾隆对和珅的聪慧机敏颇为赞赏,于是权力很快便被和珅掌控。

自打和珅得到乾隆的提拔并予以重用之后,他的野心那是愈发地变大了。和珅心里很清楚,想在皇帝跟前稳稳地站住脚,光凭自身的才能那是不行的,还得不停地去讨好皇帝,顺着皇帝的喜好来行事。

于是呢,和珅就着手钻研乾隆的兴趣喜好,还有办事风格。他察觉到,乾隆的情绪变化多端,做事特别霸道,只有随时了解皇帝的想法,才能够让皇帝依赖自己。所以,和珅从此开始小心翼翼地伺候皇帝,留意皇帝的言行神色,不停地琢磨皇帝的喜好。

乾隆对和珅的侍奉越发满意,于是和珅手中的权力愈发集中。朝中的官员们,不管是贤能之人还是奸邪之辈,都得先过和珅这道关。但凡重要政事,都得先经和珅之手,才有机会呈给皇帝。和珅俨然成了乾隆朝的“掌权者”。他八面玲珑,大肆收受贿赂,在朝廷中权势熏天。百姓们申诉无路,官场中弥漫着腐败的气息。和珅嚣张跋扈,就连乾隆这位一向被认为英明的皇帝,到了晚年也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对百姓的苦难渐渐变得漠不关心。

【二、掌权的阴暗面】

和珅得到乾隆的宠信后,那权力是越来越大,就像雪球越滚越大似的。在朝堂之上,和珅常常不顾众人反对,好多政事都得先经他过目,才能呈给乾隆;在朝野之中,和珅凭借着皇帝给的特权,做起了自己的买卖;而在民间,和珅靠着各方权贵的集资,慢慢把遍布全国的产业都弄到了自己手中。

和珅这人啊,表面上装出文臣那种温和谦逊的样子,实际上心术不正,特别阴险。他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真实的一面藏起来,慢慢地布下一张大网,将手中的权势紧紧握在手里。和珅对皇帝的喜好和厌恶了解得很清楚,每次在乾隆跟前,不是阿谀奉承,就是说别人坏话,心思特别坏。

在乾隆朝,官员们觉得和珅权势过大,于是联合起来上书,想要弹劾他。可乾隆对此并不在意,甚至对和珅愈发信任。为啥呢?因为乾隆心里清楚,和珅恰恰是能帮他尽情享乐的人。只要乾隆想大把花钱、肆意享受,和珅总能弄到充足的钱财和粮食,来满足皇上的奢靡生活。

乾隆七回下江南,情况是这样的。看上去是皇帝到南方巡视天下,实际上就是贪图享乐去游玩了。这得花超多的钱,国库压根儿就负担不起。于是,和珅到处搜刮钱财,给皇上的江南之行充当敛财的工具。等皇上南巡回来,和珅肯定还会悄悄私分一部分属于皇家的金银财宝。

和珅这人鬼精鬼精的,特别清楚怎么哄皇帝开心。他成天巴结着皇帝,一个劲儿地夸皇帝施行仁政,爱护百姓。不管皇帝提出啥要求,和珅连想都不想,马上谢恩,想尽各种办法把皇帝交代的事儿给办了。和珅对皇帝那是百依百顺,这也让乾隆更看重他出主意的本事。所以,皇帝上朝听政的时候,和珅就趁机说坏话,污蔑那些和他不对付的人,好让自己把大权都握在手里。

和珅家里头收藏的那些稀罕的古玩,珍贵的衣物饰品,都已经把好几间仓库给塞得满满当当了。他这人贪心的很,好像永远都没个够,好好地当一个正直的文臣他不愿意,非得去做个大贪官。渐渐地,和珅的那副黑心肠被乾隆给发觉了,可皇帝却选择当作没看见——要是没和珅当这个挡箭牌,自己那奢侈浪费的罪过又该怎么去掩盖呢?

【三、保命诏书的陷阱】

在乾隆末年,和珅抵达了他人生的巅峰。朝中无人能够制衡他,只因他深得皇帝的宠信。乾隆担忧自己驾崩后,臣子们会对和珅进行清算,于是特意写下一道“保命诏书”,想要确保和珅死后能留个全尸。和珅拿到诏书后,愈发变得狂妄自大,连皇上都不放在眼里了。

乾隆心里清楚,自己过于贪图享乐,使得国库变得亏空,百姓的日子也过得艰难。他作为一位有名的君主,可不想背上沉迷声色、声名狼藉的坏名声。要是能让和珅给自己晚年肆意挥霍钱财当这个替罪羊,那历史记住的就会是和珅的罪行,而不是皇帝的过错了。所以,乾隆有意纵容和珅去积聚权力、搜刮百姓的钱财,其实在心里早就看清了他贪婪的本质。

然而,这封诏书其实是乾隆跟儿子嘉庆一块儿设好的局。嘉庆登上皇位后,很快就列出了二十条罪名,把和珅的所有家产都给查抄了。这时候和珅才明白,那诏书上就写了仨字——“留全尸”。

原来呀,乾隆心里头清楚和珅这人贪得无厌,可因为自己需要这么个帮手,也就只能对他敛财的事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等自己寿终正寝之后,就把这块烂摊子留给儿子去收拾。嘉庆刚一登基,就靠着这个局把心头大患给除掉了。和珅这才明白自己中了计,只能绝望地等着死期到来。

和珅瞧完保命诏书上那三个字,当即清楚自己大势已去,压根儿没有东山再起的希望了。他一下子瘫坐在地,眼神空洞,面色如灰,往昔的那种威风早已荡然无存。这个曾经仓库里堆满金银财宝的大贪官,总算明白了权力的变化无常,自己不过是乾嘉谋略里的一颗小尘埃罢了。

【四、功过评判】

和珅这辈子啊,最终是以从极盛到衰落的悲剧来划上句号的。这和珅是个大贪官,一方面靠着溜须拍马,捞取了大量的钱财;另一方面呢,倒也扶持了不少文人雅士。

和珅对文学那是相当喜爱。他安排人到处去找《红楼梦》的后续章节,这才让这部伟大的作品得以流传到现在。虽说和珅这么做可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心,不过他也算是在无意间成就了中国文学的一件珍宝。要是从这个方面来说,咱们也不能就一味地否定和珅。

和珅所代表的是封建腐朽的那一面,不过呢,他也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知识分子进行文学创作。历史是很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非黑即白的方式去看待。我们对和珅的贪婪是极为唾弃的,但也得承认他对一些文化瑰宝的保护。这里面,否定当中有肯定的部分,肯定当中也有否定的成分。

和珅的人生轰轰烈烈,映照着一个时代的面貌。在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时,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个人的善恶,而是应该超越具体的情境,去领会其历史意义。当我们将其置于广阔的历史图景中去审视时,便能得到更为全面且丰富的思考。

【结语】

和珅这人,那绝对是个负面榜样,贪得无厌又狂妄自大。不过呢,从他身上也能瞧出当时政治的腐朽不堪:君主肆意享乐,朝政乌烟瘴气,百姓生活困苦。也正是这样的社会环境,才会冒出和珅这样的大奸臣。所以啊,光指责和珅个人的罪行,可没法替代对整个时代的深入思考。只有正儿八经地找出并解决让这个时代变得混乱的根本缘由,让政治走上正道,才能避免历史再次上演。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