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这一天,在天文上有重要的标志意义。
它代表着一年之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在北半球地区尤为明显。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北半球许多地方都不会有阳光直接射下。
日影被无限拉长,黑夜笼罩大地,寒冷而深沉。
但同时,冬至也预示着阳光重新慷慨铺洒的开始。
此后一个时期内,白昼将逐步变长,黑夜逐步缩短。
光明和温暖将再次驱散严寒和黑暗,这是一个全新的循环的开端。
一年之大冬至这天,被称为“一年之大”。
这一天的重要性,在古代中华民族心中不亚于春节。
所以,冬至集齐了丰富的民间传统与娱乐活动,是全家团圆的日子。
古人在这一天会举家前往祠堂,祭拜遥远的先人与列祖列宗。
燃起祭祀的熏香,跪拜虔诚祈祷,以表达对先人的敬重与缅怀之情。
接着便是一家老小,欢聚一堂的时候了。
无论远在他乡还是近在咫尺,所有人都要回老家团聚。
一起包饺子、吃汤圆,其乐融融。
热闹非凡的景象上演在千家万户,温暖了寒冷的冬日。
晚上则是属于年轻人的狂欢时光。
各地会举办聚会、歌舞表演等娱乐活动。
昏黄的灯光下,老少男女尽情欢乐,庆祝丰收与新生。
直到里里外外洋溢着欢声笑语、歌舞升平的一幕幕温馨景象。
冬至遇母九,单衣就过冬冬至那天被视为数九的第一天,称为“一九”。
之后每过一天,就增加一数。
第二天是“二九”,第三天是“三九”......
这样循环往复,一直数到“九九”这天。
古人相信,这九九八十一天的时间里,大地上的阴寒之气也在一点点消退,阳春温暖的气息也在一天天加强。
当数到九九这天时,隆冬的寒意已经消逝大半,春回大地也指日可待了。
这时候正是北方农民开始春耕、播种的大好时节。
冬至日启数九这一民俗,被古人赋予了预测当年冬寒严峻程度的能力。
这尤其体现在数九所对应的农历日期中。
老一辈经常说“冬至遇母九,单衣就过冬”这个谚语。
这又涉及到数九,公九母九的概念。
中国古代阴阳学说认为,男性属阳,女性属阴;单数代表阳,双数代表阴。
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数九公九母九的判断。
所谓的公九,就是指冬至这天在农历中为单数日期,比如十一月初九。
而母九则是冬至当天为双数日期,像十一月初十。
单数日期属阳,双日期属阴,从而区分出公九和母九的不同。
今年的情况,正好印证了这一判断方法。
2023年的冬至,对应到农历就是十一月初十这一双数日期。
这正是母九的特征代表日。
按照“冬至遇母九,单衣过冬”的民间谚语。
今年应该属于温和型的冬天,不会特别寒冷。
根据今年冬至的时点和特点,可以预判今年的冬季很可能属于“暖冬”。
首先,从时间上看,今年的冬至在12月22日。
这与农历十一月初十吻合,正符合母九的特征。
按照“冬至遇母九”的谚语,预示着今年冬天整体气候会较为温暖。
其次,从当前天气情况来看,各地正值降温、降雪的过程,给人一种极端严寒的感觉。
但是这只是暂时的。
从气象部门的分析来看,冬至之后气温会止跌回升,属于“回暖”的趋势。
这也与母九时期的气候特征一致。
所以,尽管眼下人们还在面临寒流、大雪等极端天气的影响。
但是放眼整个冬季,今年的气候总体而言会比较温和。
这主要是基于冬至时点与母九,重合所做出的判断。
所以,大家可以乐观预期,相信今年会是一个“暖冬”。
尽管根据冬至时点的预判,今年很可能会是较为温暖的一个冬天。
但是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松懈防寒保暖的工作。
因为不管怎样,数九期间,都代表着严寒季节的深入和极端天气的发生。
所以,还是应该注意在外出活动中,添购并着用厚实的羽绒服,严严实实地御寒。
戴上帽子、口罩、手套,尽可能地遮蔽露出的皮肤,减少体感温度的过快流失。
此时更不宜着薄衫单裤,那样很容易感冒生病。
走路也需要放慢节奏,谨防地面结冰而导致的滑倒。
我们要学会爱惜自己的身体。
不要因为天气回暖就大意,仍然需要谨慎应对阴晴不定的冬日。
只有这样,才能健康平安地过完这段辛苦的“数九”寒天,迎来万物复苏的温暖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