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善于事后分析,以为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就可以准确把握事情走向,以后再遇到此类事情的时候,可以有效避免错误。当然,并不能说不靠谱,但很容易分析错误,以至于以错误的为正确的,再遇到此类事情的时候,仍然不能办好。

人们形容事后自作高明的人,叫做“事后诸葛亮”。他们总是认为可以准确分析事情原因和条件,可以准确把握事情走向,甚至认为“本该如此”。他们的逻辑就是事后分析,而不是事前分析。事前分析要见智慧,而且要避免各种错误,本身就不容易。就好像人们旅游,自己去,就要提前做攻略,不能盲目前往,以免“踩坑”。即便想得很周到,也不一定真的能面面俱到。在景区突然遭遇宰客行为,很多人就迷茫了,不知道怎么处理。即便报警,也不一定都能解决。遇到车子半路抛锚,就会增添很多烦恼。这些都是旅游的人无法考虑的事情,无法预测旅游过程中遇到什么人,发生什么事。本来就是去旅游,散散心,却来了一段艳遇,花点钱没关系,回来惹了一身病,就不是什么幸运的事了。事后,这个人做了一番总结,认为旅游就应该正式一点,不能想着艳遇,也不能总是胡走乱串,以免遭遇不顺心的事。旅游本来就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可以提前谋划,但要注重细节,防备随时发生的不顺心的事。倘若这个人事后总结,认为旅游需要提前做好防备疾病的工作,就让人觉得好笑了。因为不是所有旅游的人都像他一样有艳遇,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像他一样得了病。
事后分析只是一种经验的总结,到底经验靠不靠谱,就看分析的人是不是理性,能不能分析道点子上了。分析的人要总结自己的经验,而自己的经验总是具有一定的偏激性,总是自己认为对,别人可能不认为对,甚至认为是可笑的。就像那个有艳遇的旅游的人,总结的经验可能偏向于防止艳遇,预防疾病,本身就有一些偏激,却不是全面的,也不具备普遍性。每一个人的意识和思想不一样,看待世界的眼光也不一样,事后总结总是那么任性,即便信誓旦旦,也不一定靠谱。科学实验就不一样了,实验成功是建立在失败基础上的。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只不过很多人注重成功,而忽略了失败的作用。研究药剂,先要在小白鼠、小白兔身上做实验,失败很多次才会迎来成功,甚至只有失败,没有成功。在实验过程中,实验人员不断总结经验,确立容错机制,最终迎来成功。眼前的总结很有必要,是对事情的及时分析,虽然不免偏颇,但可以及时避免错误。当然,事后分析要讲究科学,循序渐进,而不要感性,更不能迷信。

有人求官员办事,办成了,就认为官员能力大,自己求对了人;办不成,就认为官员能力小,或者自己没求对人,却没有关注事件本身的属性,也没有分析办事的条件,到底能办不能办,不是官员或他说了算的。事情办成需要讲究条件,需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条件成熟才可以办。就好像刑警破案,前几十年的案件破不了,主要还是刑侦技术落后,条件不成熟。现在很多积案都破了,是因为技术升级了,条件成熟了。不然,还用以前破案的老办法,用以前的老设备,是不行的。破案不仅要用到刑侦学的知识,而且要用到社会工程学、人机学、统计学、心理学等各种学科的知识。到现在,各种学科齐头并进,都有所发展,就算是进步了。事后分析很有必要,但并不能说事后分析一定就是对的,也不能说几个人一起分析,就一定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就好像破案一样,几十年以前,破案的条件不成熟,不具备,即便刑警再多,也不能破案。只是分析以前的案件,做一番比对,大多不能破案。因为很多案件不具备相似性,具备相似性的不具备证据相似性,条件不足,当然怎样总结也不行。到了条件成熟的时候,重新启动案件调查,就会有一定的进展。
看来,事后分析的正确性不在总结的理论方面,而在分析本身。分析正确,总结的理论也是正确的;分析错误,总结的理论也是错误的。就像刻舟求剑一样,剑掉到了河里,掉了剑的人只是在船上做记号,等船靠岸之后,跳进水里捞剑。他的分析是错的,忽略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属性,只是认为自己分析的是对的,最终得出错误的结论。守株待兔也是如此,把偶然当必然,也是错的。揠苗助长是因为农夫心急,想要投机取巧,却最终愚弄了自己。忽略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一味蛮干,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事后分析要秉持科学精神,还要懂得事物发展变化的道理,要客观公正,而不能主观化,更不能迷信。有人认为办不成事是因为没有求神拜佛,凡是办事就要求神拜佛,办成了是神佛保佑的结果,办不成就是自己心不诚,却往往忽略事件本身的属性,忽略事件的条件。

人很容易受到主观思想的影响,容易我行我素,当然也容易盲从,却往往忽略科学精神,忽略分析本身的重要性。即便有事后分析,也大多掺杂主观因素,掺杂个人理想和功利因素,掺杂迷信思想,最终得不出正确结论。尤其是成功学,希望从很多人的成功实践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却发现很多成功的例子不可复制,只是用来忽悠人罢了。如此来看,倘若没有科学精神的指导,事后分析总是有些不靠谱,甚至会愚弄人。至于为什么人们没有科学精神,就要看统治阶级是否真的提倡和践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