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8月2日,就在东北珠河的土地上,一位革命斗士被日寇无情杀害,她就是赵一曼,为了家国大义,这位女英雄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遇害之际年仅30岁。
对于后人来说,赵一曼最令人感动的,除了她的抗日义举,还有她曾给儿子陈掖贤写下的那封催人泪下的遗书。
“亲爱的宁儿,母亲不能一直陪伴你,只能用实行来做你的榜样!希望你长大成人后,不要忘记一件事,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
因为母亲的英年早逝,陈掖贤的童年过得有些凄苦,就连母亲是赵一曼这个事实都是在他长大成人后才被证实的。
事实上,身为烈士之后,陈掖贤失去了至亲的关爱,多年来寄人篱下的境遇以及由此遭受的挫折都令人难以想象。
曾经,陈掖贤还给毛主席写过一封讽刺意味十足的信件,毛主席得知实情后只是淡淡地回复了6个字,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回看他的人生境遇,答案不言自明。
从莫斯科回国后,赵一曼先是来到湖北宜昌从事地下工作,1929年2月7日,她在一位工人的救助下在其家中生下一个男婴,正是陈掖贤,小名宁儿,取义“安宁无事”。
陈掖贤出生后不久,宜昌地下党组织暴露,赵一曼因此遭到追捕,她只好带着孩子回到上海。
9月,党组织又派她去往南昌江西省委机关工作,短短3个月里,江西省委也遭到破坏,她只能带着孩子历经磨难,重回上海,此后的她为了更好地投入革命工作,决定与儿子暂别。
1930年春,赵一曼在上海见到了丈夫陈邦达的妹妹陈琮英,两人经过商量,决定将陈掖贤寄养在陈邦达的堂哥陈岳云家中。
母子分别前,赵一曼特地抱着2岁的陈掖贤拍了一张母子合影,而这也成了母子俩最后的相聚。
因为陈岳云身为商人的缘故,家中经济条件还是不错的,还养育了几位子女,就在陈掖贤渐渐长大之际,他隐隐得知自己的寄养身份,也就有了一种寄人篱下的自卑感,这也导致他的性格不但内向还较为沉闷。
在武汉读完小学之后,陈掖贤便跟着养母来到湖南老家长沙郊区生活,因为养母家里有大量藏书的缘故,陈掖贤有机会在家专心研读,每天还会写心得体会。
在那里,他还结识了表哥任贵琪,因为是任弼时的家族成员,任贵琪有着先进的革命思想,还常常启发着他。
看似陈掖贤在离开母亲后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可他经受的苦难也是从那时开始的。
就在赵一曼将儿子托付给兄嫂一家时,她很强烈地预感到自己的宁儿在那个家不会有好日子过,可严酷的革命形势又无法让她带着孩子四处奔波,离开前,她不知道跟兄嫂说了多少感激的话。
至于陈掖贤这个名字,正是养父母给他取的,从幼时起,他就总会挨打受骂,家里人没有给他太多的关爱,他因为性格孤僻也没能和家人搞好关系。
就在隐隐听到身边人说自己是野孩子时,陈掖贤再也忍耐不住,一番询问下,养父母只能将他的身世如实告知,因为这个缘故,他的性格变得越发内向,甚至到了常常闷闷不乐的地步。
直到1942年,父亲陈邦达从国外回到武汉,陈掖贤才算享受到了一些亲情的温暖,可这依旧抑制不了他对母亲的思念,最为令人心碎的是,当时的陈掖贤连自己母亲的模样、真实姓名都不清楚,心中渴求的那份母爱,距离他终究太过遥不可及。
如今回看,母爱的缺失的确造成了陈掖贤的性格悲剧,而这也终究让他之后的人生路变得坎坷异常。
陈邦达回国后承担起照顾陈掖贤的责任,父子俩一同寻找着赵一曼的下落,此时的两人还不知道,赵一曼早在1936年便英勇就义。
直到建国后,在亲朋好友的再三劝说下,陈邦达再婚,随后也生养了几位子女,原本陈掖贤可以在这个新家庭好好生活,就是因为性格缘故,陈掖贤对继母和几位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感到抵触。
直到姑姑陈琮英找到他后,将他送到人民大学外交系读书,1951年,电影《赵一曼》上映,身处校园的陈掖贤不知看了多少遍,当时的他并不清楚赵一曼就是自己日夜思念的母亲,可他还是会为这位烈士的母爱感动,也会感觉自己和这位烈士的孩子同命相连。
1956年,陈掖贤大学毕业,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在亲朋好友的多方打探下,终于证明著名的抗日英烈赵一曼就是陈掖贤的亲生母亲。
就在他来到东北烈士纪念馆之际,母亲留下的遗嘱和照片让他不禁肝肠寸断,要说这样的结果真的是太过残酷,在此之前,他或许还能靠着“母亲下落不明”这一点保持着期盼,真相大白后,好似所有的温情和期盼都离他远去。
那一天,纪念馆里的哭声令人心碎,陈掖贤一遍一遍看着母亲写给自己的遗书,回京后,他一个人用钢针和着墨水在左臂上刺上了“赵一曼”三个字,以此怀念英雄母亲。
原本,他在毕业后应该从事外交方面的工作,可他却被分配到当时的北京工业学校任职政治课教师,不久之后,大家就发现如此安排的真实原因,甚至有些令人意想不到,就是因为陈掖贤的个人卫生很差,平日里总是蓬头垢面的样子。
当年在北京工业学校任教的日子,学校对于他这位烈士子女还是很照顾的,即便如此,陈掖贤的生活依旧是一地鸡毛,个人卫生打理不好,工资使用得乱七八糟,宿舍里烟蒂遍地,木板床上只铺着一张凉席,连一床像样的棉被都没有,仅有一床棉絮。
为了让他好好工作生活,学校又是派人与他一同生活,帮忙整理起居,又是帮他搞定婚事,希望他能和另一半安稳生活,可所有的努力都抵挡不住陈掖贤的郁闷悲观和无序的生活态度,走入婚姻也是分分合合,阴沉的生活气息丝毫没有改变。
要说陈掖贤真的有如此不堪吗?身为烈士之后,父母还都出身于黄埔军校,他的工作也很不错,工作能力有目共睹,可这位根正苗红的红二代就是活生生地将自己搞成如此模样。
唯一的原因便是,他从未通过正常的家庭生活得到温暖且健全的关爱,在天长日久的情感匮乏中没能掌握最基本的生存能力、生活能力,这也影响到了他的性格。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即便陈掖贤的生活很无序,可他清楚自己烈士之后的身份,还对母亲的铁骨铮铮十分崇敬,再加上爱国教育的长期熏陶,他也有着足够的胆气与骨气,还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
曾经,政府根据相关规定为陈掖贤发放烈士家属抚恤金时,他对此十分抵触。
“我不可能要这个钱,母亲是我国捐躯的,这一点永远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说到这,就要来聊一聊当年他给毛主席写去讽刺信这件事了,那还是在1960年8月。
那段时间里,家乡吃上不饭的消息不断传到北京,和父亲一家居住在中南海的陈掖贤再也无法按捺心中的担忧与愤懑,索性提笔给毛主席写去了一封信。
在信中,他阐述自己对一些决策的看法,又将百姓们生活艰苦的情况巧妙地填进了《忆秦娥》词牌中。
起初,毛主席在看到这封信时十分震怒,可就在他了解到来信者陈掖贤是著名英烈赵一曼的亲生儿子时,毛主席变得沉默,而后仅仅说了六个字。
“不要追究此事!”
之所以毛主席会这样说,也是因为他很清楚陈掖贤的身世,也对这位革命后代的人生遭遇极为痛心,至于这封措辞如此激烈的信件,毛主席也明白这是陈掖贤的个性使然,在他眼中,陈掖贤终究是一位可怜的孩子。
在那之后,陈掖贤的情绪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原本很受欢迎的授课也因此遭到影响,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几乎决定了他人生悲剧的收场。
1960年秋天,父亲陈邦达眼看儿子生活太过艰苦,便领着陈掖贤去政协礼堂餐厅吃了顿饭,算是改善伙食,期间,陈邦达用一张7角餐券给儿子点了一道红烧狮子头,陈掖贤也终于吃上一顿饱饭。
可就在父子俩离开餐厅后,陈掖贤的思想出现了很大的波动,看着身边忍饥挨饿还要努力奔忙的人们,他对自己刚刚的饱餐感到羞愧,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认为自己享受了特权,而这一点与他一直坚守的平等观念相违背。
如今回看,如若十年动荡没有发生,陈掖贤或许能够勉强安稳度日,天不遂人愿,当时代剧变来袭之际,他的生命丧钟也随之敲响。
十年动荡来袭,陈掖贤的境遇可谓大起大落,这些都让他原本就很敏感且脆弱的神经变得越发不堪一击。
1966年6月,就在造反派“炮轰党委”之际,陈掖贤也发表了自己的一些不满,甚至将当初学校找人帮他管理工资等事一并归结到这些不满中。
就是他的这些不满,让造反派如获至宝,他们将陈掖贤昔日不堪的生活境遇捏造成“迫害”赵一曼烈士之子,可谓“罪大恶极”。
除此之外,造反派还将陈掖贤从先前阴冷的宿舍中接到条件更好的单身宿舍中,日夜守护,一日三餐有人送、上下台阶有人扶,而造反派之所以对他如此优待的原因便是,想要从他这里挖出更多材料,以此证明造反派才是“最革命”的。
因为这场风波,学校的党委书记、副书记等人都遭到残酷的批斗,甚至有人因此绝望自尽,活下来的人也落下了严重的腰伤。
折腾了几个月,批斗党委迫害陈掖贤的高潮也渐渐平息,就在此时,有人再度贴出一张大字报,内容直指陈掖贤的诸多不健康思想。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之前对他照顾有加的造反派以莫须有的罪名将陈掖贤打成了“反党分子”,又将他赶回了原来的宿舍,过往种种好似从未发生或一样。
他的日子因此过得越发浑浑噩噩,就在父亲陈邦达被康生等人打倒后,他为其多方申辩,甚至不顾个人安危屡次向康生以及中央写信表达不满。
因为他的仗义执言,算是正中宵小之徒下怀,一夜之间,他从英烈后代变为“现行反革命”。
1968年5月,军训团和工宣队领导“清理阶级队伍”之际,陈掖贤因存在“思想问题”被关进牛棚接受隔离审查,这样的生活整整持续了10个月,对他来说是不小的打击。
1969年6月,北京工业学校被解散,与精密机械研究所组成第六机床厂,陈掖贤和大多数教职员工被下放当工人。
那段岁月中,陈掖贤每天只会低头上下班,很少与人交谈,发妻张友莲因为体弱多病的缘故需要常常住院治疗,家中经济变得更加捉襟见肘。
在此期间,他曾被发现好几天没有露面,好心同事找到他时才发现,他因为没钱吃饭饿了四五天,在大家伙的照顾下才算转危为安。
即便如此,他的身边终究没有一个人能全力以赴给他最好的照顾,精神上的慰藉就更是无从谈起了。
1982年8月,因为他又是几天没上班,同事找到家里才发现,他已自缢身亡,年仅53岁。
赵一曼的宁儿,终究没能抵挡抑郁的侵蚀,也没能逃脱命运的捉弄。
离世之际,陈掖贤留给两位女儿的遗言令人动容。
“你们永远都不要把自己当成烈士后代,要过普通人的日子,也不要给党和国家添麻烦,要自立自强。你奶奶是你奶奶,你是你!”
有人说,他的一生就是一场无厘头的悲剧,在笔者看来,即便陈掖贤的诸多举动令身边人难以理解,可他依旧是一个时代或一个群体的缩影。
无论如何,他没有给自己的烈士母亲丢脸,没有在原则方面犯错误,在传承信仰这方面,他反而更加值得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