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这个名字在东汉末年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是权臣、军阀,是扯掉朝廷遮羞布的掘墓人,是之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的推动者。他是如何从一个边塞的良家子走到了权利的鼎峰,他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物?他的一生又经历了怎样的波折和挑战呢?
董卓字仲颖,陇西郡(今甘肃)临洮县人。自幼爱好习武,体格雄壮且精于骑射,性格任侠豪迈,喜欢结交各路朋友。陈志《董卓传》:“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董卓也因此在当地以“豪侠”而扬名。
不要小看这个“名”字,在那个年代朝堂以举荐制为官,世家大族可以通过“官方推荐”的方式,也就是常在影视剧里听的“孝廉”和“茂才”。中下层阶级只能选择拜入名士门下,或者请“时评家”包装下,比如许劭就在“月旦评”上评曹操为“治世能臣,乱世奸雄”,所求的就是“名”。
董卓的豪侠之名被郡守看中,担任郡吏负责“监领盗贼”,后升任州吏负责“领兵骑讨捕”。陇西郡地属边区,时有胡人劫掠,凉州刺史听闻董卓以“健侠知名”、“为羌胡所畏”名声,征辟他为“州兵马掾”,让其带领骑兵阻杀胡匪。
有的人生来就适应战场厮杀,董卓就是这样的人,第一次统帅骑兵出征就大破胡人,斩首过千,也因此得到州刺史的举荐。董卓以“六郡良家子”的身份被选为“羽林郎”,也就是皇家侍卫,因此也由凉州来到洛阳。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转折,不要小看“羽林郎”,汉代名臣武将的人选也多从这些“天子近臣”中选出,可以看出此时的董卓前途一片光明,未来成为大汉一代名将也并非不可能。
延熹九年(公元166年),鲜卑人联合乌桓、南匈奴各部落,纠集了数万人马,侵扰边塞。朝廷拜张奂为护匈奴中郎将负责平定叛乱,董卓以军司马的身份随军又回到凉州。
张奂这个名字很陌生,实际上在东汉末年可算的上是名将,张奂是敦煌人,其父张惇曾任汉阳太守,敦煌、汉阳两郡都属于凉州,因此在凉州具有较高威望,他和皇甫规、段颎合称“凉州三明”。
《后汉书·张奂传》记载:“羌岸尾、摩鳖等胁同种复钞三辅。奂遣司马尹端、董卓并击,大破之,斩其酋豪,首虏万余人,三州清定。”
平乱之后,董卓得到朝廷的重赏,官拜郎中,赐丝绢九千匹。董卓将这些丝绢全部分给了部下,说“功劳虽然是自己的,但却是靠部下齐心才得到,应该把赏赐分给大家。” 轻财重义、体恤士卒,这些词语出现董卓身上是否觉得违和?
之后宿守边疆,历经大小百余战,但仕途却变得不温不火,都是担任中低级武职,然后被免职了,原因是“获罪”,怎么获罪?获什么罪不得而知。在那个年代获罪其实很简单,比如不孝敬阉宦,刘备不正是鞭打督邮而挂冠离去。又或者因为出身、性格,仗义疏财,包庇属下等等可能吧,毕竟这历史的洪流淹没的也不只是他董卓一人。
灵帝继位之后,外戚掌权,董卓的老上司张奂被宦官利用,逼死了大将军窦武。随后宦官集团鼓动灵帝发起党锢之祸(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世家官僚不甘示弱,利用选官的权利,网罗门下心腹,董卓被并州刺史段颎举荐给司徒袁隗(袁绍的叔叔,袁氏当时的话事人),得以入仕,正式拜入袁氏门下,有了一个政治出身。之后三国时期,称“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这句话,真不是修饰句,而是陈述句。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朝廷拜卢植为北中郎将平叛,卢植就是刘备和公孙瓒的老师,也是一位能文能武的牛人,连战连捷,迫使张角等人退守广宗县坚守不出,然后神一般的转折来了,因为卢植不愿意巴结来视察的宦官左丰,被罢免然后被囚车押解回洛阳。于是董卓被任东中郎将前来顶缸,见这广宗县久攻不下,于是调转大军北上进攻曲阳,然而围城两月,依旧没有攻下来,灵帝震怒,立即罢免董卓,不光身陷囹圄还被定了死罪减一等。不久之后张角病逝,很快皇甫嵩便平定黄巾叛乱,灵帝大喜宣布大赦天下,董卓这才被赦免出狱。
东汉末年时局动荡,内忧外患不断,西凉羌乱再度爆发,董卓被重新启用,作为副将跟随皇甫嵩前去平定叛乱。讽刺的事情发生了,不久前的救国英雄,擎天玉柱皇甫嵩遭到了和卢植一样的对待,因宦官陷害被弹劾罢免。
值得玩味的是,接替皇甫嵩的不是战场宿将,不是熟悉西凉战事且身为副将董卓,而是名门贵胄世家出身的张温。面对此人,董卓可是毫不惯着,经常言语冒犯,张温的副将孙坚主张伺机除掉董卓,可张温优柔寡断,最终还是没有找到下手的机会。张温分兵六路攻击叛军,除了董卓外其余五路都遭到惨败。
此战持续数年,主将由皇甫嵩到张温,到皇甫嵩二次挂帅,董卓始终屹立军中。按照朝堂惯例向周边招募青壮填充兵力,董卓本就是西凉豪强,又在此深耕多年,军中精锐骑兵逐渐成了他的直属部队。灵帝病重之后,董卓越发的脱离掌控,面对朝廷的调令阳奉阴违,百般借口拒不交出兵权。
终于在中平六年(189年),解了陈昌之围之后叛军疲敝,皇甫嵩下令追击,董卓劝阻认为“穷寇勿追”,皇甫嵩是东汉末年三大名将岂是浪得虚名,不光亲自出击,还严令董卓殿后!牛人就是牛人啊,董卓的心声恐怕被看穿了。果然此战大胜,不久终结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平叛”。
在从军之初,董卓也许是怀着拳拳报国之心的吧。但是面对朝廷的骚操作和各种奇葩转折,已是宦海浮沉多年的董卓,当初的报国之心还有多少呢?
这场战争结束之后,朝堂再度提出移交兵权,条件是升任并州牧。董卓这次接受了,但只上交了一万杂兵,依然保留五千精锐。如今的董卓已然今非昔比,手握兵权又是袁氏门下,他的亲弟弟董旻,当年和他一起入选“羽林郎”,不过一直留在洛阳,时任奉车都尉,是天子近臣亦是大将军何进的门下。
董卓行至河东郡后,他便止步不前。《资治通鉴》记载“卓驻兵河东,以观时变”。灵帝不久驾崩了,大将军何进执掌大权,认为是清除阉党的时机,袁绍建议招外军入城控制局势。袁绍想必大家很熟悉,他的这个意见提出时机可真是巧啊,巧合的是董卓也袁氏门下,而且离洛阳不远。何进不过是外戚,屠户出身,说到底这还是世家、阉宦、外戚的权利之争。
就在董卓接到大将军何进的调令进京时,谁都没有预料到的乱局才真正开始。何进不光没有等来董卓,还走漏了消息,被十常侍诱骗进宫中斩杀了!袁绍等人马上带人入宫和宦官展开激战,最后宦官挟持少帝出逃。
作为后世之人,看这段历史真心是槽点太多了,但是略过这些槽点,用“谁获利、谁承担”的角度去看个结局,皇权更迭之时,宦官诛灭,外戚死绝,那么获利的是谁呢?别说是董卓,此时的他不过是一把刀,一把士人集团或者袁氏手中的刀,只不过他们也许小看了这西凉武夫的野心和胆量。
接下来就是董卓迎驾,强行护送少帝回京,入京之后收编何进部曲,收买吕布杀丁原兼并其的部众,至此洛阳军权尽入掌握。此时的董卓“剑履上殿,入朝不趋”,高高在上公卿在他面前瑟瑟发抖,他不在是那个会被随意撤换,会身陷囹圄的中郎将了。
如果何进没有被诱杀,令董卓和丁原互相牵制,大军不得入城,给太后施压不在给十常侍庇护,然后名正言顺进宫诛杀阉宦,董卓还是后世看到的董卓吗?可惜没有如果。
面对曾经恩主,董卓不再恭敬,面对权利的真空,董卓的野心也越来越炙烈。随后废立汉帝自封相国,毒杀废帝及太后,独揽大权,纵然麾下四处劫掠。那个任侠义气,仗义疏财的“六郡良家子”再也不见了。
之后面对关东联盟的讨伐,更是火烧京都洛阳,这一把大火烧毁了大汉400年的礼义廉耻,点燃天下魑魅魍魉心中的野望,也拉开的三国时代的序幕。礼崩乐坏,汉失其鹿,天下共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