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能有多少门道?

农民日报 2024-06-08 20:20:36

古老的中华文化

根植于璀璨绵长的农耕文明

旱作梯田、稻鱼共生

垛田生态、林菇共育

……

22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诉说着先民的智慧与期许

也写下农耕文明自信的注脚

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一起欣赏图鉴

感悟农耕智慧

水稻

中国人生活中

一种举足轻重的存在

从采集野生稻到学会人工栽培水稻

人类花了十万年

江西万年

是世界稻作重要起源地

这里蕴藏着水稻的基因密码

江西省万年稻作农业文化系统,是以贡米栽培为特色,并经历“野生稻—人工栽培野生稻—栽培稻”水稻驯化过程的稻作农业文化系统,仙人洞前平原被考古界公认为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李鹏春 摄)

随着海水退去

沼泽地渐渐浮出水面

先民们寻找高地

将险峻的荒山野岭变成梯田

层层叠叠的梯田上

水流是“血液”,沟渠是“血管”

黄绿色的波浪

奔涌出生机勃勃的希望

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包括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福建尤溪联合梯田,至今保留着农耕稻作系统,传承农耕文化。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利用山地资源,建设形成的“林—寨—田—河”四度同构生态农业系统,分布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南岸哀牢山区,是亚热带山岳地区稻作生态农业的杰出范例。(黄兴能 摄)

梯田不仅解决了人们的温饱

也让动植物有了生存的空间

经过反复试验和驯化

先民们培育出

稻、鱼、鸭共生

林—菇共育

桑基鱼塘等系统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以种养结合为特征,当地农民利用田鱼除草、施肥、除虫,促进生态平衡。(汤洪文 摄)

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是指在水稻田中“种一季稻、放一批鱼、养一群鸭”而形成的稻鱼鸭共生、鱼米鸭同收的复合生态农业系统。

浙江庆元林一菇共育系统,是以林—菇共育技术为核心的森林保育、菌菇栽培、农业生产有机融合的山地农林复合生产系统,形成了森林、梯田、村落与河流相互协同、结构合理的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景观。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是以“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为特色的水陆共生农业生态系统。

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是农业、林业、渔业相结合,在沼泽洼地中巧妙利用垛形土地的湿地生态农业系统,已有上千年的造田耕作历史。(奚鸣君 摄)

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自约两千年前的西汉起,当地人民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培育本土白姜品种,并逐步探索出特色“姜阁保种催芽”储种模式和多项生态种植方法,共同构成了独特的白姜种植系统。新华社发(邢琛 摄)

不同于临海地区

在内陆

干旱少雨是常态

先民们靠天吃饭

期盼天降甘霖、风调雨顺

直到今天

全世界81%的耕地

仍然依靠自然降水

这些耕地被称为“旱作耕地”

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具有8000多年栽培历史,是以旱地种植谷子(小米)为主,兼顾其它杂粮种植为特色的旱作农业生态系统。

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属于典型的山地雨养农业系统,为缺土少雨的北方石灰岩山区打造了生态循环可持续农业样板,同时椒粮间作、轮作倒茬,形成了整套的农耕技术体系。

畜群和扎根泥土的庄稼不同

面对干旱的气候

和自我恢复能力脆弱的草场

它们逐水草而居

农田、河流、民居、森林、草地

相映成趣

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是高原地区具有农、林、牧循环复合生态特征,以汉地农耕文化与藏传游牧文化融合为特色的农业文化系统。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是以牧民—牲畜—草原—河流相互依存、和谐共生为特色的复合游牧生态系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演化和传承。

在我国22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

林果类占6个

今天我们司空见惯的水果

可能在数千年前就已栽培

聪明又勤劳的古代“吃货”

用独特的种植技术

为后人留下传承千年的美好滋味

河北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是城市之中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具有1300多年历史,是以庭院漏斗架式及多株穴植栽培为特色的传统葡萄种植系统。

陕西佳县古枣园,是以黄土高原景观及“铁杆庄稼”红枣栽培利用为特色的农业文化系统。

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夏津的桑树经过多年改良,如今的葚果颗粒饱满、果肉肥厚,汁溢鲜嫩,味甘如蜜,状似草莓,不仅个头大,而且灌浆后口感甜蜜。(马志勇 摄)

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是“梅—茶—鸡—蜂”有机结合的复合型山地农业模式,也是遗产地区别于中国其他古杨梅主产区最显著的独特之处。

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由“香榧树—梯田—林下作物”构成,是具有复合高效特色的农业生态系统,已有2000多年历史。

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是以万株百年以上树龄的板栗林为特色的古板栗复合栽培系统。

田间采撷的青嫩茶叶

在先民的静心与匠心制作下

形成独特的中国芳香

声名鹊起、历久弥新

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由普洱茶及茶文化为核心构成,包括古茶树资源与古茶园生态系统,相关传统知识及其应用和普洱茶文化。

福建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在长达2000年的协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茉莉花基地(湿地)—茶园(山地)循环有机生态农业系统,在高效利用独特地势的基础上,保持了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是以种植茶叶和制作铁观音茶为特色的农业生态及茶文化系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愿人与自然相生相长

愿农业文化遗产传之久远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