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箫紫圜
|阿巴阿巴
随着信息时代的变迁,信息媒介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偶像崇拜是人类一种特有的、长期的、持续的社会现象,每个时代的偶像都代表着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变迁,信息媒介的传播速度也从原来的“慢节奏”提速为手机、网络等“快节奏”。
当代的高中生正生长在“万物皆媒”的环境下,他们在短时间内接收信息的种类和速度远超从前,信息的更迭迸发出价值的多元化。
而高中生正处在自我意识萌芽并逐步定型的关键时期,主导其发展的各种价值体系都在内外交互作用的激荡下发展和巩固下来。
而偶像崇拜作为高中生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直接影响着高中生价值观的塑造。
在多次重要讲话中指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当代青年的言谈举止关乎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备受社会和国家各方关注,因此研究偶像崇拜对高中生价值观的影响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和紧握现实的动态。
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高中生对偶像的崇拜某种程度上能反映出高中生对未来人生设想与理想蓝图的模糊向往,偶像事实上是他们寻找“理想自我”的代言人,是紧张生活的协调剂。
对于高中生来说,偶像崇拜早已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校园文化现象,除了可以提供人生借鉴,帮助他们实现梦想中的自己之余,还可以陪伴他们度过这美好的高中时期。
高中生的价值观正值由稚嫩向成熟的过渡期,适度理性的偶像崇拜对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有一些学生在偶像崇拜的过程中由于过于沉溺而出现情感迷失、行为偏激等问题,甚至出现偏失现象,这对高中生人生态度和人生道路的选择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是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因此,研究高中生偶像崇拜的问题,帮助他们理性认识偶像,并结合“榜样教育”发掘偶像的积极正面价值。
这对于更深入地了解其价值观念、心理健康以及更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榜样教育至关重要。
“偶像”一词曾被指是用泥土、树枝等塑造的人像玩偶,供孩童娱乐、玩耍。
随着宗教文化的兴起,人们为了祷告心愿、表达崇敬,“偶像”便演化成被赋予特殊意义的精神形象并供人们祭拜和供奉。
顺应时代潮流的变迁,“偶像”逐步迁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偶像”一词脱掉了神秘的面纱回归现实。
“‘偶像’是受到人们极大赞赏、爱戴、尊敬甚至追崇的形象化人格符号”。也有学者认为“偶像”的思想观念、日常习惯、行为作风会无形地向人们传递各种价值观念。
偶像崇拜的概念从而被贴上模范的标签,当他们的表象行为被广范认可时便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较强烈的社会情感行为,即偶像崇拜。
关于偶像崇拜的概念研究:对于“偶像崇拜”,心理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义,“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在性发展过程中的情感转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完善,这种转移除了指向父母,还会指向他们所喜欢的明星偶像”。
“偶像崇拜是人们对臆想的完美形象投入理所当然的迷恋情感,目的是为了否定现实人物中的缺点与不足,折射出个体对理想人物形象、特征的向往”。
认“青年个体自我意识的不成熟催生了偶像崇拜这种行为且该行为的发生是青少年提升思维认知水平的必然结果”。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从对父母的依恋需求转向对寻求独立自我的需求,其核心问题是心理认同和情感依附。
主要表现为青少年从个体的认知、情感和个性发展上循序渐进地模仿、欣赏或崇拜心目中‘重要他人’的外貌形象、行为举止及价值观并逐渐确立属于自己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的过程”。
偶像崇拜具有阶段性、选择性、时代性、群体性与多样性。青少年偶像崇拜具有多元异质性、感性表象性、善变娱乐性、潮流群体性。
高中生偶像崇拜的特点主要概括为四方面:普遍化、多元化、相对的时代性、独立性。偶像崇拜的盲目性。
作为认知符号的偶像在高中生中被广泛接受,并且拥有巨大的市场,这对高中生的态度和行为有重要影响。
从自我尊严、规避心理、娱乐审美、家庭与经济、群体关系融入等方面研究了青少年对体育明星的崇拜因素。
偶像的外貌和才能是学生最为关注的两大影响因素,其中男生更看重才能,而女生则更青睐外貌。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归因主要受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时代变迁与社会转型、商业策划与媒介渲染、教育偏失与榜样失效等方面的影响。
从三个维度阐述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成因,第一是个体维度:青少年身心发展阶段的自然产物和普遍现状。
第二是社会维度:社会转型期的价值震荡;第三是文化维度:大众文化的兴起。
关于偶像崇拜对价值观的影响研究“价值观”一词既抽象又具体,它涵盖了生命观、人生观、科学观、道德观、消费观以及审美观等重要内容。
高中生价值观的形成是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其中自我发展是高中生价值观形成的内在前提,而社会环境则是其价值观形成的外在条件。
偶像崇拜作为青少年社会化过渡期的一种普遍心理现象,同时也是构成青少年生活的外部因素,因此偶像崇拜可以通过内化和外化两个渠道去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
偶像崇拜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偶像崇拜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如下:积极影响:“偶像崇拜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
“理性的偶像崇拜能够指引青少年价值目标的确立,促进价值观取向的发展”。“适度的偶像崇拜有利于明确人生目标,并不断激励其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丰富精神生活”。
消极影响:“偶像崇拜会淡化主体的价值观,导致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潮的出现”。
“高中生受限于自身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经验的不足,他们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偶像崇拜的过程中往往会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使部分高中生对理想价值观抱有抵触心理,崇尚享乐”。
“盲目的偶像崇拜会使大学生迷失自我,不利于大学生正确时间观与金钱观的树立”。
综上所述,偶像崇拜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的性质差异主要通过崇拜的性质区分,理性崇拜则利大于弊,反之弊大于利。
溯源偶像内涵的时代变迁,其起初只是老百姓消遣娱乐的玩偶。
随着宗教文化的兴起,偶像便成为神灵的表达,传达着神秘的天意和权威,受世人膜拜,后来偶像逐步迁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青少年为之仰慕的对象。
“偶像”是作为个体心中的理想自我,是个人自我认同的人生形象。对于高中生而言,选择什么样的偶像就会有呈现什么样的发展方向和理想征途。
除此之外,“偶像”有广义和狭义两层涵义,从广义而言,“偶像”泛指人们尊敬、学习、崇拜或模仿的对象,涉足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如娱乐艺人、体育明星、网络红人、虚拟人物、英雄榜样、历史伟人、商界精英和政界要人等不同领域的人物形象。
从狭义来说,“偶像”的范围仅仅指向具有娱乐性质且备受大众传媒关注的人物,如娱乐艺人、体育明星、网络红人等。
偶像崇拜对高中生价值观的影响,是从“偶像”的广义涵义上理解的。
关于偶像的种类划分。依据偶像的经济价值将偶像的类型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生产偶像,即能创造时代进步的人物,侧重于实际的产出形式。
如科学家、政治家等;第二类是消费偶像,即大众传媒文化的产物,侧重于外在的表现形式,如娱乐艺人、体育明星等”。
根据偶像对社会影响的时效性,将偶像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实务型偶像,即对社会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且成为大家努力奋斗的模范,其影响具有长期性。
第二类是流行型偶像,即随着流行文化的不断更新,他们掀起了一股时尚的热潮,其言行常常被崇拜者模仿,影响呈现暂时性”。
综上,就其分类性质而言基本是趋于一致的。
在借鉴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把偶像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生产型偶像,他们作为时代或历史的楷模,表现出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产出与贡献。
能成为高中生明确人生价值、树立宏远目标的“风向标”,“激励”是高中生崇拜此类型偶像的第一动机,因此其影响具有延时性和长期性。
另一类为消费型偶像,他们作为新经济时代的产物,对社会思潮、价值导向具有引领作用,能左右高中生的时尚观、消费观乃至待人接物的方式,“热潮”是高中生崇拜此类型偶像的第一动机,因此其影响具有即时性和暂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