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基因为何在进化中得以保留?

宏伯的笔记 2024-05-17 14:46:40

(医患家特约作者:协和阿伟)

2020年,根据国际同性恋委员会调查的平均统计中国的同性恋人数已经达到7000万,其中男同性恋者的人数在4500万以上,女同性恋者的人数在2500万左右,也就是说人口总数占比至少5%,比例呈现每年上升的趋势。

同性恋的形成原因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涉及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一是遗传因素,同性恋者在同卵双生子中更为常见,表明遗传因素可能扮演一定角色;二是生物学因素,有理论认为睾丸酮分泌较低的男性可能更倾向于同性恋倾向,而女性则可能因为相对较高的激素水平而倾向于同性恋倾向;三是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童年经历、家庭教育方式、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等。

例如,一个孩子在童年时期如果经历了与异性父母的疏远,或者在一个对同性恋较为宽容的环境中成长,可能会更容易发展出同性恋倾向;四是个性特征和认知因素,会影响一个人的性取向,例如,一个人如果倾向于追求与众不同,可能会倾向于同性恋。

在生物学领域,进化论为我们揭示了生物种群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适应环境并繁衍生息。然而,同性恋现象作为生物界中一个独特且引人注目的现象,一直以来都是科学研究的热点。传统上,同性恋被认为在进化中缺乏优势,甚至可能阻碍物种的繁衍。但令人惊讶的是,同性恋相关基因在人类和其他生物中并未消失,反而持续存在。最近,密歇根大学张建之团队在Science子刊上发表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解释。

张建之团队的研究从遗传学的角度为我们揭示了同性恋持续存在的原因。为了研究同性性行为遗传维持的潜在机制,他们分别研究了双性恋行为(Bisexual Behavior, BSB)和专属的同性性行为(exclusive SSB, eSSB)。统计证据表明 BSB 和 eSSB 在基因上是不相同的,并发现男性 BSB 与孩子数量在遗传上呈正相关,这可以通过男性冒险行为背后的基因变异水平多态性来解释。张建之教授说与 BSB 相关的男性等位基因可能具有生殖优势,这可能解释了它们过去的持久性,并预测了它们未来的维持能力。

近几十年来,同性性行为的比例一直在上升,可能是因为社会对同性性行为越来越开放。该研究主要有助于理解人类性行为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并不以任何方式暗示或支持基于性行为的歧视。

0 阅读:0

宏伯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