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是河南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位于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交汇处、京港澳、连霍两大高速公路交汇处,是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交通枢纽,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郑州在地理上的这种重要地位,早在夏商周三代、春秋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夏商周三代,在王朝更替时期,均在此展开了战争,而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焦点也集中在这一地区。
那郑州为什么如此重要呢?在原始社会末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太行山脉和豫西山地的东端为界限,形成了两大部族集团,西边是占据黄土高原的华夏集团,传说中的黄帝、炎帝就是华夏集团的首领,夏族、周族就属于这个集团,后来分别建立了夏朝、周朝。东边是占据华北平原的东夷集团,蚩尤部落是其中的代表,而商族是其衍生的分支,后来建立了商朝。
于是,当时在政治上就逐渐形成了东西对立的地理格局,此后夏商周长达千年的政治斗争本质上就是这东西两大部族集团的斗争。郑州恰恰就位于这东西两大部族集团的交界处,任何一方要进攻对方,郑州都是必经之地。因此,占领这个地方,对己方集团来说,可以说是进可攻、退可守。
而且郑州地处平原、地势平坦,有利于兵车作战。从夏朝直到春秋时期,各国之间主要的作战方式就是车战,就是由车兵驾驶着战车来冲杀。
在原始社会末期,两个部族集团开始联合,并先后推举了尧、舜、禹作为共同的首领,在禹统治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有制的发展,禹就想把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启,但是却遭到了其他部族首领的反对。
为了实现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启通过甘之战,甘就是位于今天郑州市以西一个地方,灭掉了在此反对他的有扈氏,占据了这一地区,此后进军鲁西南和豫北,摄服了东方各部落,建立了夏朝。
在夏朝统治末期,商族在商汤的带领下迁居到了鲁西南平原,在这里他与东夷其他部族联合,并且控制了整个东方,然后率军西进,先打败了位于今天郑州市附近的夏朝的三个属国韦(位于今郑州)、顾(位于今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昆吾(位于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攻取了这一战略要地,解除了围绕着夏朝都城东部的防御屏障,之后直捣夏朝核心地区,灭掉了夏朝,攻占了伊洛平原。
图片来源:地球知识局
商朝后来将都城迁至郑州这一地方,位于今天郑州市管城区的郑州商城遗址就是其都城遗迹,商朝这么做,实际上就是为了对加强对夏遗民的防范和控制,后来商朝虽屡次迁都,但是此地成为其边关重镇,拱卫王畿,战略重要性并没有降低。
到了商朝末期,武王伐纣,周武王率领的军队虽然是从孟津北渡黄河、向东北进军,抵达商都朝歌附近的牧野,在此打败了商军,并进而攻占朝歌的。但是在此之前,周武王已经提前派军占领了管邑(今郑州)这一战略要地。
之所以这么做,一是为了吸引商朝军队的注意力,掩护周军主力渡河;二是为了保证侧翼与后方的安全,因为在豫东、豫南这些地方还有不少忠于商朝的属国,一旦他们发难,攻击周军主力,周武王率领的伐纣大军就有可能会陷入腹背受敌、前后夹击的险境,甚至位于关中的老巢都有可能会被端。
在灭亡商朝后,周武王把管(今郑州)及其附近的蔡,封给了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留下他们戍守,以便监督、镇压商遗民,这些都反映了郑州在当时重要的战略地位。
直到后来周公东征后,东西方交界的战略枢纽才发生了变化,从管邑移到了洛邑,也就是从今天的郑州移到了洛阳。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是因为当时的政治地理结构发生了变化。
之前夏朝、商初的统治中心在豫西的伊洛平原,后来商朝的统治中心转向了豫北的朝歌,郑州离他们的统治中心都很近,也很重要。但是周朝的统治中心在关中平原,这导致其统治中心与战略枢纽管邑的距离加长了许多,且中间隔着地形复杂的豫西山地,交往联系、运输军队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洛邑就位于从关中的镐京到管邑的中间处,扼守豫西通道的东口,如果周朝驻扎东方的大军仍然驻守管邑,一旦敌军攻占洛邑,瞬间就会切断镐京与管邑的联系,使其首尾不能相顾,且封闭豫西通道,位于关中平原的周军主力就无法顺利便捷的东出平叛,走其他道路不易通行、耗时许久。
再加上考虑到,管邑四周均是平原,无险可守,而洛邑三面环山,一面临河,易守难攻,地理条件更为优越。所以周公东征后,在洛邑营建成周,驻扎八师,使其成为了周朝监控东方的中心和屏卫关中的门户。管邑的重要地位也就不复存在了。
一直到了春秋时期,管邑(今郑州)的重要地位才再次凸显,原因还是因为政治地理结构的变化,使得郑国所在地区的战略价值上升。
在春秋时期,郑州处于郑国的统治之下。春秋时期的郑国,占据了今天河南省的中北部一带,都城是新郑(今郑州市下辖的新郑市),为了争夺郑国,齐国与楚国、宋国与楚国、秦国与晋国、晋国与楚国之间,爆发了多场战争,出现了“诸侯争郑”的现象。
列国争霸,都不约而同的把控制郑国,作为战胜对手、建立霸权的必要步骤,为此接连发动战争。据统计,春秋时期诸侯间的战争大概有380多次,发生在郑国的大约80次,是列国中最多的。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在天下政局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齐、楚、秦、晋四个诸侯国。《史记》中说:“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其中,齐国与晋国、晋国与秦国、秦国与楚国之间有疆界相连,但是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边界都是山水,作战困难,而且四大国势均力敌,在边境发动战争会遭遇对方强烈的反击,很难兼并对方的领土。即使可以,占领了一些,那也是得不偿失,性价比不高。
而在这四国包围下的中原地带,大部分是平原,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气候温暖湿润、农业发达,而当地的中小诸侯国又实力弱小,无力抵抗。占据这些地方相对容易,还能增强自身实力,在争霸斗争中取得优势。且中原地区地势平坦,便于兵车作战,这个我们上面聊郑州时提到过。
而郑国在中原诸国中地位更加重要,一是,郑国独特的地理位置。首先,郑国处于当时东西、南北陆路交通干线的十字路口。
当时东西两大经济区,华北平原与关中平原,其交通往来主要是依靠豫西通道,而郑国就位于此通道东部。秦国控制了郑国,则可以自由东出,争霸中原。晋国控制了郑国,就会彻底封闭秦国东出的道路,将秦国锁死在关中地区。
图片来源:动图简史
南方的楚国要想进军中原,其中最方便的一条路就是自首都郢(今湖北江陵)出发,沿汉水逆流而上,经过襄阳进入南阳盆地,然后出方城隘口,方城隘口以北就是郑国的疆界。另外,晋国南下进攻楚国的话,也必须要经过郑国。
因此楚国要是控制了郑国,不但可以利用其作为缓冲地区,屏卫自己的北方边境,还可以阻碍晋国进军中原。可是,一旦要是郑国被晋国控制了,那么自己北进中原的计划就彻底没戏了。
其次,郑国挨着周天子所在的洛邑,如果谁控制了郑国,那就能就近威胁周王室,挟天子以令诸侯,增强自己的政治影响力。
还有,郑国在中原诸国之中算是实力比较强的,经济发达,军事力量也还可以。在春秋五霸没有兴起之前,郑国的郑庄公到处征战,打败过不少诸侯国,还曾经打败过周天子,被称为春秋小霸。
四大国虽然都没有足够的力量能吞并郑国,但如果能打败它、控制它,让它听自己的话,那么就可以利用郑国的财力与兵力,增强己方阵营的实力,提高在争霸斗争中的胜算。
基于以上的这些原因,春秋时期,各国这才在郑国爆发了多场战争。
不过,自从公元前546年第二次弭兵之会后,晋国与楚国平分霸权,除齐国与秦国外,各国都要向晋国、楚国同样纳贡,各国之间停止战争。此后百余年,中原地区局势缓和,郑国也就摆脱了屡被征伐的困境了。
既然国外的矛盾斗争暂时没有了,那么国内的斗争就开始了。此后,各大国内部矛盾日益激化,已经无力争夺郑国了。晋国、齐国国内旧贵族日趋没落,以六卿、田氏为代表的卿大夫乘机展开了夺权斗争,以至于后来出现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楚国政治腐败,实力衰落,吴国趁机崛起,甚至曾一度攻占楚国都城,楚国自顾不暇,也无精力再北上中原。秦国也陷入内乱,国势日衰。
春秋末期,除了四大国之外,位于东南的吴国、越国先后崛起,但是他们扩张的方向主要是苏北、皖北和鲁南地区,主要是与齐国、鲁国、楚国发生冲突,与郑国所在的中原核心地区相距较远。
进入战国时代后,韩国灭郑,占据其地,也就继承了其重要地理战略地位,后来四大国中为啥是秦国最终统一了六国,和其控制了此地有重要的关系,这个话题我们留到下一篇文章再讲。
参考资料:宋杰《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