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塞罕坝”:世界最大人工林场缔造“绿色奇迹”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0-31 06:55:58

正是红叶季,西山浓墨重彩的风景又一次惊艳了游客。

西山曾突破了华北石质山区的造林瓶颈,成为科学造林的典范。近年来,林场持续开展森林健康经营,为本就郁郁葱葱的森林注入了更多的生机,也成为自然教育和低碳环保理念的试验田。

一代代林业人的接力奋斗,铸就了北京的“塞罕坝”。

西山秋景 西山林场管理处供图

最早开展科学造林探索

在西山脚下抬头望,漫山遍野林木森森。若不是周围车来人往,几乎让人误以为这是远郊的野山。事实上,这里距西五环只有几公里而已。

“西山林场横跨了海淀、石景山、门头沟三个区,绕一圈得超过200公里。这片森林是几代林业工人成年累月、战天斗地换来的。”阎海平曾是西山林场的总工程师,踏遍了这里的每个山头。虽已退休多年,如今他仍是北京山区森林经营专家组成员。见记者来采访,他像招呼远道而来的客人一般:“走,咱们上山去看看!”

沿蜿蜒的山路向上走,风从林间吹来,鸟儿也叫得欢。虽是一个工作日,来游玩的人却络绎不绝,不比五环里头的公园少。

眼前的茂密山林,唤起了阎海平30多年前的回忆。1989年,他来到西山工作,当时西山林场的名气在全国也是响当当的。在同事们的讲述中,年轻的阎海平听说了很多西山造林的故事。

西山土层薄,再加上降雨量比较少,新栽的树木很难存活。新中国成立前后,12.6万亩的西山森林覆盖率只有4.7%,山头上多是酸枣、荆条。光秃秃的山留不住雨水,大雨后,山下的南旱河、北旱河总是流淌着泥汤。1953年,朱德视察西山,做出了绿化的重要指示。次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了以三年为期绿化西山的决定。

北京的春天很干燥,林业专家和林场职工创造性地搞了雨季造林,还独创了水平条整地等技术。每棵树苗根部的土坨都用布包好,一包土坨有20多斤重,天不亮,工人们就挑着树苗和镐上山,双手磨泡、虎口震裂是常事。有时一镐头下去就能挖到石头,不得不取客土填坑,费时费力。“造林大军的艰苦是现在难以想象的,”阎海平说,“塞罕坝是全国的造林典型,西山就是北京的‘塞罕坝’,林场职工的精神内核也是一致的。”

更可贵的是,西山造林采用了极为科学先进的理念——“适地适树”。具体来说,把荒山划分成一个个小斑块,根据气候、土壤、地形条件,选择合适的树种。此外,全社会参与义务植树,也加快了西山绿化的速度。

林业人用智慧和汗水,把一株株树种在了石头山上。1958年,西山约七成面积染绿,摘掉了“荒山”的帽子。西山经验在全国推广,为各地林场培养了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沈国舫也将西山视为“华北石质山区造林的典范”。

艰苦的造林告一段落,但林场的故事才刚刚开始。1962年,原本负责造林的西山造林事务所改名为西山试验林场(简称西山林场)。“试验”二字点明了首都园林绿化系统赋予它的使命:要在践行绿化新理念方面作出宝贵探索。

党的十八大之后,北京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西山林场一次又一次践行新发展理念,在森林健康经营、“场园一体”等方面作出了示范。

学生们在西山春游 何建勇摄

让森林“活”起来

步行约半小时,阎海平带记者来到半山腰的一片森林健康经营示范区。这片森林太美了,植物丰富多样,充满了蓬勃的野性:高大的油松几乎遮天蔽日,白蜡、黄连木冠盖亭亭,树干上还缠绕着攀缘植物。地上铺满了益母草、荆条等灌木,蛇莓已经结出了鲜红的浆果。

就在三年前,这里还是单一油松林。在做了近自然经营之后,才有了这生机勃勃的样子。

森林近自然经营是一种遵循自然规律的森林管理方式,采取调整林分结构、病虫害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让人工林变得更接近自然状态。

人工林比天然林差在哪儿?西山林场资源保护科科长何保华给出了答案:天然林更生态、更经济,也更美观。一个好的森林生态系统肯定不是单一的纯林,乔木要有好几种,也得有灌木、动物、昆虫和微生物,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结构,不易遭病害。

西山绿化之初,尽快让山头绿起来是第一目标,所以种的多是速生常绿树,侧柏占39%,油松和刺槐各占20%。因此,后续做近自然经营是很重要的。

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单位,西山总结出了“近自然、多功能、全周期、全要素、可持续”的15字经营原则。过去十几年,整个林场已经做完了三遍林分结构调整。

一部分树木被间伐、移栽了,开辟出一个个林窗。林下空间更舒朗通透,阳光可以投下来,幼树有了更多生长空间。林窗中还会补栽一些幼年耐阴的树种,比如元宝枫、栓皮栎。刺槐树形高大,被大量用于初期绿化,事实证明,这种蓄水量多的乔木并不适合贫水的山地,会退化、干梢。近几年,刺槐的比例大大减少了。

如今,西山的森林密度从每亩300株降到了150株以下。这仍然不够,更合理的数字仅为50到60株——这意味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调整林分始终是西山林场的重要工作。

对灌木的态度也转变了。十年前何保华初到林场,清杂、割灌是很重要的工作内容。“当时的观念认为,整齐利落的森林才是美的。”他说,现在早就不提“割灌”了,只要对防火没影响,就让灌木恣意生长。自然断裂的朽木也无需清走,本身就是腐食性动物和真菌的繁衍地。

如今,满山林木长得越来越健壮,生态效益发挥得更充分。阎海平讲了一个细节:大雨过后,再也没有奔涌下山的泥汤,清澈的水要滴滴答答流一周。补植的阔叶树枯落物多,枯枝落叶和灌木渐渐化为黑色腐殖质,最深的已接近10厘米。

随着生态系统的好转,很多野生动物回到西山。据统计,西山林场共记录到173种动物,更可喜的是出现了顶级捕食者——豹猫,这意味着区域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鸟类中也不乏大型猛禽,如白雕、草原雕。

为了让小动物能痛痛快快地喝水、洗澡,西山在沟谷地带设置了小坝,截留雨水,还建设了多处小微湿地。

西山已连续十多年举办森林音乐会 何建勇摄

“场园一体”开展森林游

京城三面环山,满城秋色迷人,西山是最受青睐的赏秋胜地。10月中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发布了赏红路线,哪儿能近距离观赏,哪儿适合远眺,都写得清清楚楚。

每年秋天,市民张先生都要携家带口爬一次西山,可今年,他发现西山有了更多令人惊喜的变化。“我们跟往年一样,背着保温杯上山,还装了不少水果、面包。”他告诉记者,没想到山上今年开了咖啡店。捧着一杯热腾腾的饮料,在观景平台上多待会儿也不觉得冷了。

西山国家森林公园还举办了首届花园市集,游客除了能喝到咖啡,还能买鲜花、文创,体验国潮手绘和DIY制作。这一趟爬山赏红之旅相当充实。

森林公园是西山林场的一部分。京西自古就被赋予了山水灵气,三山五园、卧佛寺、八大处都坐落于此。西山林场管理处文化建设科科长陈鹏飞介绍,上世纪50年代做造林规划时,相关部门就提出了“建设风景林”的绿化方针,为以后森林公园的建设创造条件。

植树造林时,林场着意在景区附近和山路边栽植了开花、彩叶树种。后来为了提高森林美景度,西山又花了不少心思。“西山晴雪是燕京八景之一,可是下雪的日子太少了。”陈鹏飞说,为了延续“西山晴雪”的意境,林场栽植了漫山遍野的山桃、山杏,早春时节粉白色的花朵绽开,远看真的有点像皑皑雪景。

渐渐地,西山形成了“春季桃杏满坡,夏季林木森森,秋季红叶如云,冬季松柏长青”的景象。

2011年,林场管辖区域内约10%的面积专门作为公园开放,这也是距市区最近的一座国家级森林公园。近年来,市园林绿化系统更是提出了“场园一体”的发展思路,鼓励国有林场营建特色景观,设置文化设施,弘扬森林文化。

西山的美不止在秋天。谷雨过后,景山、天坛、国家植物园都是赏牡丹的好地方,西山牡丹园也毫不逊色。这里的山地牡丹园是京城独一份,202个品种、八大色系的牡丹在苍松翠柏间盛开,随山势错落排布,极有特色。

“场”和“园”既互相融合,也要各自管理。林场跨海淀、石景山、门头沟三区,光是进山的路口就有390多个。为了保证山林安全,西山正在开展智慧林场的建设,和中国铁塔等公司合作,建立了物联网专用信道。去年,林场布设了林下火源探测器、红外热感和智慧卡口,24路高空视频可以覆盖林场65%的范围。

西山红叶 西山林场供图

率先践行绿色低碳理念

西山是本市最早建设自然教育设施的地方。大家在这里拥抱自然,感受万物共生的和谐,也能学习到动植物知识。

一条800米长的自然观察径镶嵌在西山,由废弃木桩、树皮、石子铺就,沿途有“野花大搜索”“护林员小测验”“鸟巢小座”等17个游戏项目,容易上手又充满趣味。别说孩子们了,就连大人也会忍不住驻足。市园林绿化局的调研显示,游客在自然观察径停留的平均时长达45分钟。此外,山上还建有游乐体验区和健康休闲区。秋千、跷跷板散落在油松林里,要做俯卧撑、瑜伽、冥想,也有专门的场地。

如今,开展自然教育、森林康养,成为林场文化建设科的重要工作内容。林场会不定期组织活动,招募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参加。

就拿今年6月的“回森林抱青松”森林嘉年华来说。森林公园里布置了造型多变有趣的自然艺术装置、艺术疗愈工作坊,以及科普互动、绿色市集、生物多样性摄影展等,短短几天就迎来了1.3万名游客。林场职工们成了解说员,为大家介绍松树、栎树等静默的植物,还有岩松鼠、红嘴蓝鹊等活泼的动物,小朋友们听得入迷。

森林嘉年华期间,西山举办了一场零碳音乐会,给记者留下很深的印象。

绿意盎然的群山中,著名指挥家谭利华携手北京交响乐团,带来了一场精彩的交响乐演出。

为什么叫“零碳音乐会”呢?因为活动现场不发放瓶装水和纸质节目单,鼓励绿色出行,倡导离场不留垃圾。经测算,活动会产生3.2吨二氧化碳,主办方将在西山林场开展11亩的森林固碳增汇经营进行碳中和。

这样有趣的音乐会已经办了十多年。早些年,零碳、低碳还是极为先锋的理念,很多人第一次听说这些概念就是在西山。2010年至今,零碳音乐会的累计参与市民达到了260万人次,低碳理念渐渐深入人心,音乐会也成了西山的品牌活动。

京西群山,默默诉说着属于北京的绿色奇迹,为美丽中国建设再添生动样本。

徒步爱好者沿途赏景 何建勇摄

他山之石

世界最大人工林场缔造“绿色奇迹”

塞罕坝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曾经是茫茫荒漠。上世纪60年代林场成立,来自18个省份的127名大中专生与原有3个林场的242名干部职工在此接续奋斗。

目前,塞罕坝的森林面积达115万亩,是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并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根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估算,塞罕坝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86.03万吨,释放氧气59.84万吨。

大规模绿化造林后,塞罕坝又推动人工纯林、低质低效林向针针、针阔、阔阔混交林转变,持续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2021年以来,营造混交林4.55万亩,抚育森林32万亩,单位面积蓄积是全国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76倍,林分质量愈发优良。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朱松梅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