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波澜壮阔且充满血与火的岁月。在这段艰苦卓绝的抗争历程中,日本侵略者的军事行动呈现出复杂的战略选择。其中,他们似乎总是拼命追着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打,而对八路军根据地延安的攻击相对较少,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诸多深层次的原因。
日本侵华之初,喊出了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口号,其最大底气并非仅仅是当时日本的强大与中国的相对衰弱。西方列强也曾侵略中国,他们比日本更强大,却不敢全面侵华,只因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主要是为求财,把中国当作提款机。
而日本则自认为比西方列强更懂中国,在儒家文化圈中成长且离中国近,对中国的研究更为深入。日本看到中国几千年的改朝换代,如清兵入关仅 12 万人却能完成统一中国的任务,便觉得自己统一中国也并非难事。二战时期,在日本眼中,蒋介石的南京政权代表着当时中国的“朝廷”。他们认为只要迅速打败蒋介石并占领南京,就大功告成,这便是日寇喊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底气所在。然而,现实却超出了日本的预料,蒋介石在南京沦陷后迁往重庆继续坚持抗战,日本只能继续追着蒋介石打,目的也变为逼其投降。在这种战略下,延安自然不会成为日本的主要对手。 事实上,日军并非没有攻打延安。日军先后 7 次攻打过延安,但均以失败告终。
其中一个重要难点便是必须跨越黄河天险。八路军充分利用这一地理优势,采取“半渡而击”的战术,每次日军来犯,便提前渡河,待日军登岸或半渡时进行包抄。同时,河防部队在日军集结登船时猛烈射击,让日军无法得逞。即使日军出动飞机轰炸、投毒气弹,也依旧无法改变战局。
此外,延安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日军难以集结重兵渡河,过河后也难以展开阵型。八路军的留守部队有上万人,后来增加到几万人,且修筑了不少掩体和工事,给日军的进攻带来极大困难。胡宗南在西北有十几万人的部队,后来增加到 30 万以上,他既有围困延安的意图,也有保卫河防的责任。日军若想攻占延安、拿下陕西,必然无法忽视胡部的存在。而且,延安人烟稀少,土壤贫瘠,物资匮乏,就算日军拿下这里,也榨不出多少油水。即使日军硬要打延安也能打下来,但八路军大概率会主动撤离延安,和日军开展游击战,这让日军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从战略角度来看,日本侵略者的主要目标是迫使蒋介石投降,以实现其快速统治中国的野心。他们将大量的兵力和资源投入到对国民政府的攻击中,企图通过不断的军事打击和政治施压,让蒋介石屈服。而对于延安,虽然也有攻击行动,但更多的是出于牵制胡宗南部的目的。
日本深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敌后开展的游击战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困扰,而胡宗南部对延安的封锁和围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削弱八路军的力量。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并不会因为日军的攻击和封锁而被削弱,反而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 延安,虽然在抗日战争中面临着日军的多次攻击,但始终屹立不倒。这里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的指挥中心,更是中国人民抗日精神的象征。
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广大军民艰苦奋斗,开展大生产运动,实现了自给自足。同时,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这里培养出了无数优秀的抗日干部和战士,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回顾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日本侵略者的野心和残暴,也能深刻体会到中国人民的顽强抗争精神。日军追着蒋介石打而较少攻打延安的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反映了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失误,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智慧和坚韧。在新时代,我们更应该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不断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