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在位时间1402年-1424年),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
一、“创业”之路
朱棣于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燕王,后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病死,明太祖立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因生性“颖慧好学,性至孝”,而深得朱元璋的喜爱。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病故,庙号太祖,皇太孙朱允炆即位为帝。即位之初,由于众多藩王的势力较大,其中以燕王朱棣的势力最大,建文帝朱允炆对这些皇叔们忧心忡忡,后与齐泰、黄子澄等大臣决议进行“削藩”。在削掉了周、齐、湘、代、王五位亲王后,藩王与朝廷开始决裂,朝廷与燕王的矛盾也逐渐激化。
明成祖朱棣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朱棣初起兵时,燕军只据北平一隅之地,势小力弱,朝廷则在各方面都占压倒性优势。经过四年征战,朱棣大军一路打到南京,谷王朱橞和李景隆当了叛徒,打开金川门,随即,朱棣率军攻进了京师南京。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乙丑,至金川门,谷王橞、李景隆等开门纳王,都城遂陷。
靖难之役
朱棣率军进入南京之后,皇宫突起大火,朱允炆不知所终,只发现了几具烧焦的尸体,面目全非,分不清是谁,有的说法是朱允炆被烧死了,有的说法是朱允炆从地道逃走,出家当了和尚,其下落成了至今难解的历史谜题。不管建文帝到底何去何从,总之朱棣起兵靖难是成功了,经过这场叔侄内战后他自己坐上了皇帝宝座。之后,朱棣便开始大肆屠杀建文帝的忠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
当时,朱允炆的太子被大火烧死了,只有小儿子活着,才两岁,朱棣下令将其囚禁起来,最后一直关了五十多年,称为“建庶人”,直到明英宗时才被放出来,放出来时已经五十多岁,连牛马都不认识,成了废人一个,重获自由后没多久便过世了。由此可见朱棣的手段之狠,这恐怕也是继承了其父亲朱元璋的残暴基因。
建文帝在自己的政治、军事实力不足的情况下进行削藩,最终导致了“靖难之役”的发生,而明成祖在称帝之后,因为自己藩王夺权的经历,感觉到藩王对中央集权的威胁,于是也决心削藩。他的削藩政策是渐进式的,在削藩之前先对各藩王进行安抚与笼络,表面上对他们进行恩宠。但是一旦进行削藩,马上以强力推行,对比较强悍的藩王直接贬为庶民。打击了藩王的实力之后,又规定镇守边疆的藩王要移居内地,并削减护卫军队;藩王的军事指挥权要转交给中央任命的武将;藩王不得干预地方事务。就这样,明初一度成为政治中重要力量的藩王逐渐退出了政治舞台,明成祖的政治地位也愈发稳固。
二、在位成就
朱棣起兵靖难,夺了建文帝的帝位,虽然也有观点评价为“燕贼篡位”,但其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国家逐渐走向繁荣,开启了“永乐盛世”。
永乐大典
郑和下西洋
政治改革:在政治上进行了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藩王的势力,强化了官僚制度,使明朝的政治稳定和治理能力得到了提升。
经济发展:注重经济发展,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包括兴修水利、鼓励农业生产和商业交流等,促进了明朝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文化繁荣:朱棣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他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这是一部大型的综合性百科全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还大力发展教育,推广儒家文化,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
军事扩张:朱棣在军事上进行了扩张,他五次亲征蒙古,占领安南,积极经营边疆,扩大了明朝的疆域,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统一。
对外交流:朱棣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他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同时,他也通过外交手段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为明朝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结语
朱棣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在第五次征蒙古回师途中病逝,时年六十五岁。庙号“太宗”,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葬于长陵。嘉靖时期改庙号“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纵观朱棣从靖难之役到其称帝的整个期间,虽然其登上皇位的过程尚有所争议,但其治国成就着实是之后的各任明朝皇帝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使得明朝的综合国力雄居亚洲乃至世界前列,着实为一代雄才伟略之君。
朱允文杀皇族叔,朱棣灭禽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