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讯】在东南亚版图上,越南以33.1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书写着令人惊叹的发展奇迹。这片比中国云南省还小3个北京市的国土,不仅承载超1亿人口,更凭借红河与湄公河两大三角洲的肥沃土壤,成为全球第三大稻米出口国。
3200公里的黄金海岸线,则让其在海洋经济领域大放异彩。自然资源的馈赠、因地制宜的战略布局与持续的发展探索,共同勾勒出越南从农业大国迈向经济新星的独特路径。

红河与湄公河如同两条巨龙,在越南境内蜿蜒流淌,经千年冲刷形成两大"黄金三角洲"。北部红河三角洲面积2万平方公里,南部湄公河三角洲达4万平方公里,如同镶嵌在越南南北两端的翡翠。
这里年均气温27℃,年降水量超1800毫米,热带季风气候带来充沛的光热资源;肥沃的冲积土壤富含氮、磷、钾等养分,土层厚度达2-3米,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天然温床。在湄公河三角洲,农民们流传着"种子落地即生根,无需太多照料便丰收"的俗语,生动体现当地优越的种植条件。

先进的农业技术与模式进一步放大了自然优势。
越南农业部门大力推广杂交水稻品种,配合滴灌技术与智能农机,使湄公河三角洲单季水稻亩产量突破550公斤,较东南亚平均水平高出35%。
全国700万公顷水稻种植面积中,两大三角洲贡献了75%的产量。2024年,越南稻米总产量达4300万吨,出口量918万吨,出口额45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5%。从田间到全球餐桌,越南稻米产业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不仅保障国内粮食安全,更在国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3200公里的曲折海岸线,赋予越南发展海洋经济的绝佳条件。从北部的海防港到南部的胡志明港,天然港湾星罗棋布,其中金兰湾凭借16米的天然水深、30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被誉为"世界最佳天然深水港",可同时停泊上百艘大型舰艇。
近年来,越南投入80亿美元用于港口基础设施升级:胡志明港集装箱处理能力突破700万标箱,成为东南亚重要航运枢纽;海防港与中国广西的跨境物流通道年货运量达3000万吨,架起区域贸易桥梁;岘港则转型为集货运、旅游、康养于一体的综合性港口。

多元化的海洋产业协同发展,让越南海洋经济活力迸发。2024年,海洋产业增加值达280亿美元,占GDP比重23%。
海洋渔业年产量800万吨,虾类出口量位居全球第二;芽庄、富国岛等滨海旅游胜地年接待游客超1500万人次,旅游收入占全国的22%;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也稳步推进,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支撑。这些产业的蓬勃发展,使越南从传统农业国向海洋经济强国加速转型。

越南的崛起,不仅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更源于精准的战略选择。
在农业领域,政府推动"大农场+合作社"模式,培育出2000家规模化稻米企业,打造出"湄公河三角洲大米"等国际知名品牌;在海洋经济方面,出台《海洋经济发展战略2030》,规划建设12个国际物流中心,强化港口群协同效应。面对全球产业链转移浪潮,越南凭借劳动力优势与港口便利,吸引三星、英特尔等跨国企业入驻,其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提升至32%。

然而,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越南农业仍面临灌溉系统老化、品牌溢价不足等问题;港口配套服务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产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但这个善于将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国家,正通过持续的改革创新,在农业现代化、海洋经济深化、制造业升级等领域发力。从粮食出口大国到经济发展新星,越南用实际行动证明:国土面积并非发展桎梏,只要善用优势、敢于突破,小国也能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