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之死与慈禧有没有关系?一个举动暴露出她内心的不安

读书悟道君 2024-09-02 14:10:30

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慈安太后突然崩逝于钟粹宫,年仅45岁。

慈安之死,事前没什么很明显的征兆,史载,三月初九晨,她还召见了军机大臣,处理了军国大事,身体上也没有表现出有何异样,据《述庵秘录》只是“两颊微赤”。

初十早上,据《翁同龢日记》载,“东太后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到晚间时,突然暴病身亡,,“仓促中,,悲与惊并!”。

根据《翁同龢日记》的记载,慈安太后从发病到暴崩,仅十二小时,病情如此之重、如此之急,令人难以接受。

对此,不仅是后世,在当时她的死也令满朝皆惊,在为她感到惋惜的同时,无不疑惑重重。

左宗棠听说慈安暴亡后,顿足说:“昨早对时,上边清朗周密,何尝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

光绪《德宗实录》中有载:“体气素称强健······初九日,慈躬偶尔违和,当进汤药调治,以为即可就安。不意初十日病情陡重,痰涌气塞,遂至大渐,于戌时仙驭升遐。”

由于慈安与慈禧在平日里联系最为紧密,人们不自觉地将她的猝死与慈禧联系起来,并且演变出诸多说法,主要有如下两种:

其一,自杀说

这种说法认为,慈安是被慈禧给逼死的。据《清稗类钞》记载,说慈安与慈禧共同垂帘听政,但慈禧权力欲极重,而慈安无心政治,并不与她争权。

但到1881年初,慈禧患了血崩症,卧床休息,朝政则由慈安一人独理,不经与慈禧商议,独做决定,这让慈禧大为不满。

于是,慈禧就刁难慈安,说她要夺权,“诬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慈安对此气愤异常,恼怒之下,居然吞鼻咽壶自尽了。

其二,毒杀说

据《崇陵传信录》记载,说咸丰在临终时曾留下一道秘诏,是专门给慈安的,要她专门监督慈禧,如果慈禧“安分守己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

但慈安向来宽厚,将此事如实告诉了慈禧,还当着慈禧的面儿把遗诏给烧了,慈禧对慈安感激涕零,但内心却动了杀机,于是就趁着进献点心之机,下毒谋杀了慈安。

以上说法虽然没有官方依据,纯属民间流传的版本,但也并非空穴来风,慈禧到底有没有谋害慈安的动机呢?

从理论上来说,动机是完全有的。

从表面看,两人作为两宫太后,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一起经历了很多事,比如辛酉政变、垂帘听政等,在外人看来两宫太后似乎关系比较和谐,但实际上分歧严重,也常有争执。

最明显的矛盾有以下几件事:

第一件:安德海之死

安德海在年少时就羡慕那些因在宫中当太监而发迹的同乡人,于是自残入了宫,如愿当了太监。

他为人“艺术精巧,知书能文”,可读《论语》《孟子》类的书籍;善于察言观色,阿谀奉承,又以“柔媚得太后欢”,深得慈禧器重,很快就当上了总管太监。

后来更是甘当慈禧马前卒,参与了不少大事,如诛杀肃顺等顾命大臣,打压恭亲王奕䜣,都有他的身影,可谓算是有功之人。

但安德海小人得志,以为有慈禧做后台就无法无天了,平时根本不把朝臣放在眼里,私下还培植党羽,连同治帝都怕他三分,一时间,众臣对他恨之入骨。

同治八年七月,在慈禧的默许下,安德海借着为皇帝大婚采购的名义,一路南下,所到之处,都要花费银两接待他,稍有不善,他就训斥地方官,可谓索贿无数。

在经过顺天府、直隶总督府的衙门时,地方官都不敢惹他,结果当他到山东时,却被山东巡抚丁宝桢给缉拿了。

丁宝桢缉拿他的理由是:太监出京违背祖制,按照大清祖制,太监是不允许出京的。随后丁宝桢就向宫里请旨,要求处置安德海。

当时正好慈禧在生病,慈安独理朝政,在接到奏折后,立马召集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开会商讨如何处理安德海。

最后的结论是:按祖制太监不得出都门,犯者杀无赦,当就地正法,这是开会商讨的结果,也是慈安的态度。

安德海就这样被丁宝桢给杀了,朝野上下无不拍手称快,唯独慈禧得知情况后,十分心痛,怒道:“东太后瞒得我好,我向来道她办事和平,不料她亦如此狠心,我与她决不干休。”

安德海之死,慈禧深感自己丢了面子,心里有苦难言,但又不敢公然对抗慈安,更不敢违背祖制惹众怒。

但依慈禧的为人处事风格,这笔账她是必然会记在心上的。

第二件事与同治有很大关系。

咸丰死时,只有一个儿子,就是载淳,为慈禧所生,也是唯一的一位继承人,即位后是为同治帝。

由于慈禧为同治帝生母,所以她也一并被尊为皇太后,同治称慈安为“母后皇太后”,称慈禧为“圣母皇太后”,两宫居住的宫院,慈安居上首,坐东;慈禧居下首,坐西。后来她们共同垂帘听政时,座位也是一东一西,因此称慈安为东太后,慈禧为西太后。

很明显在身份地位上,慈安要高慈禧一头。

在同治成长过程中,由于慈安性格和善,同治与她的关系反比生母要亲近,这让慈禧很不爽。

同治长大后,在为同治选皇后的问题上,两宫太后也产生了矛盾。

慈安看中了崇绮之女阿鲁特氏,而慈禧则看中了凤秀之女富察氏,两人争执不下,就让同治选,结果同治选了阿鲁特氏,这对慈禧来说是一种背叛,自己的亲生儿子在关键时刻居然没有和自己站在一起,情何以堪?

所以,在这件事上,慈禧对慈安也是耿耿于怀。

第三件:东陵致祭之辱

光绪六年,两宫太后到东陵祭奠咸丰帝,在祭奠典礼时,慈安认为她是正宫皇太后,理应位置排在慈禧之前,而慈禧则认为自己是皇帝生母,也不能靠后,为此两宫太后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最后,慈安只好做出让步,但这一事件令慈禧颇为不悦,“因愈不悦东宫”,认为慈安故意在典礼上羞辱自己,为报此仇,慈禧动了杀机。

第四件:权力之争

慈安死后,谁是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慈禧。

辛酉政变的成功离不开恭亲王奕䜣,但恭亲王在慈安死后就被慈禧赶回了家,这也是有原因的。

恭亲王奕䜣作为咸丰的弟弟,本来很受道光帝的器重,但阴差阳错与帝位失之交臂,内心本就不忿,对权力一直存有幻想。

辛酉政变是他的机会,但慈禧为人精明,又擅权,之后无疑成为恭亲王奕䜣的一大掣肘,所以,奕䜣选择与慈安站队,常通过支持慈安来压制慈禧的嚣张气焰,而慈安对奕䜣也十分倚重和信任。

这样的局面无疑对慈禧是不利的,安德海被杀就是最好的证明。后来慈禧为了培植自己的党羽,在内务府、军机处安排自己人,以此牵制奕䜣。

慈安活着时,尽管奕䜣屡受打击,但因为慈安的庇护,他仍能保住军机处的位子,执掌军机处的大权,而在慈安死后,形势就变了,慈禧的党羽势力已经强大,消长之间,她对奕䜣也不再顾忌了。

所以,慈安活着,慈禧就会受到约束,而慈禧为了独揽大权,也不排除有谋害慈安的意图。

从上述不难看出,慈安与慈禧共掌大权,但实际矛盾重重,这主要在于慈禧太擅权。

但目前也没有确切的史料证明,慈安就是被慈禧毒害而死的,不过在慈安死后,她的一个举动似乎暴露了她内心的不安。

慈安于十日晚八时去世,半夜(子时)翁同龢就接到了入宫通知,待他进宫后发现,各枢臣也已陆续到来,天亮之后,宫中大臣便进入钟粹宫,慈禧命太监去了慈安脸上的“面幂”,令大臣们瞻仰。

未正二刻,中午12点左右,举行了大殓仪式。

这一切的安排,特别是在时间上,慈禧没有半点拖延,晚八九点慈安死,到夜间十二点就发通知让大臣入宫,她的表现也十分镇定,但在大殓仪式上出现了一个东西,十分引人注目。

在《翁同龢日记》中也有记载,“甚大,时灵驭已称至宫,安奉于金匮之西”,这里点明慈禧为慈安准备了一个金匮,而且特别大。

何谓金匮?就是用来存储皇家文件的柜子,但这个柜子并不是普通材质,主要材质为贵重的楠木,铜镀金的外皮,其中要用到黄金,据专家对乾隆时期70座金匮考察,每座金匮需用到2.3斤黄金。

可见,制作一个金匮并非易事,既耗时又耗力,但奇怪的是,在慈安死后的短短数小时内,慈禧就弄出了一座“甚大”的金匮,这很难不让人注意它的特别,以至于专门记录了下来。

尽管慈安之死,没有足够的史料证明就是慈禧所为,但与慈禧至少有八成的关系,而这座巨大的金匮,或许正是她内心不安的表现。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