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昌都、日喀则)
西藏自治区,西藏以清朝中央正式定名得名。唐宋为吐蕃;元朝属宣政院;明朝称乌思藏,设都司等;清初称卫藏,卫即前藏,藏即后藏;后正式定名为西藏,为西藏得名的开始;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建立,西藏一词即成为西藏自治区的简称,单字简称为“藏”。
———————————————————————————————————————
拉萨市,《西域同文志》卷18载:拉萨“西番语,谓佛地也。番俗尚佛,故名。”藏语“拉”意为崇奉之“神”,引伸为“佛”(桑结)。“萨”,意为“地”。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建大昭寺,传以山羊(藏语音读“热”)驮土(藏语音读“萨”,又义为“地”),填湖建基,始称当地为“热萨”。“逻娑”、“罗些”即“热萨”的音变。后寺内供奉文成公主所携之释迦牟尼金像,广兴佛事,后遂转写为拉萨。
城关区,1961年4月23日设立拉萨市城关区。
堆龙德庆区,藏语意为“上谷极乐之地”。
林周县,林周,藏语意为天然形成的地方。《西域同文志》卷18载:伦珠布宗“西番语,伦珠布,顺成之谓。取年谷顺成之意以名城也”。
达孜县,“达孜”藏语含意为“虎峰”。《西域同文志》卷18载:得巴达克则宗“西番语,得巴,头目之谓;达克,谓虎;则,谓峰。山峰如虎也。城居峰上,为头目所居,故名”。
尼木县,“尼木”,藏语意为“顶端”;另一说,意为“麦穗”。
当雄县,传五世达赖让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选择“草滩中部”(当雄)为牧场,故有此名。另一说,意为“泥泞滩”,因当地多沼泽,道路泥泞,故名。
曲水县,“楚”或“曲”意为水或河,“水”为“水沟”之音译。“曲水”意为“水沟”。《西域同文志》卷18载:楚舒勒宗“西番语,楚舒勒,水沟也。傍水建城,故名”。
墨竹工卡县,“墨竹”似因墨竹普曲河而得名。“墨”系地方名,“竹”为“绿色”之意,“工卡”为“明亮”之意。“墨竹工卡”当为“明亮的绿色墨地”。
———————————————————————————————————————
昌都市,“昌都”是藏语的译音,意为水汇合口处,因从青海省南部流来的札曲河与从藏北流来的昂曲河在昌都镇汇合为澜沧江,昌都县由此而得名。“昌”意为水,“都”谓两水或两谷相交处。南流之札曲及昂曲两河交汇于此,故名。
卡若区,因1978年发掘的在全国乃至国外都有很高声誉的卡若遗址而得名。
察雅县,察雅在藏语里是“岩窝”的意思。清代史料中写作“乍丫”或扎雅,相传17世纪中叶,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嘎曲·扎巴江措在克贡村附近山头的悬岩下修行,后人就把他修行的地方叫作察雅。
左贡县,左贡在藏语中是犏(耕)牛背的意思。很早以前,因人们居住的地方象犏(耕)牛的背,故名。藏语“左”意为“犏牛”,“贡”意为“山岗”。“左贡”意为“犏牛岗”。
芒康县,“芒康”藏语意为“善妙地域”。藏语“芒”意为“清净”,引伸为“妙善”之意。“康”意为“地界”或”区域。“芒康”意为“清净之地”或“善妙之域”。
洛隆县,藏语“洛”意为“南”,“隆”意为“谷地”,“洛隆”意为“南川”或“南山谷”。
边坝县,1960年与沙丁宗合并改设边坝县,驻边坝。1970年迁东马司。藏语“边”意为“吉祥”,“坝”意为“燃烧”。“边坝”意为“吉祥燃光”之地。
江达县,藏语“江”系“江普寺”的代称,“达”意为“谷口”。该地江普寺坐落于“谷口”,故名。
贡觉县,因该地曾有贡喇嘛居此修行,遂有此名。或谓贡觉系部落名。
丁青县,“丁”藏语意为“台地”、“高地”,“青”意为“大”。“丁青”意为“大台地”,系以地形命名。
八宿县,“八宿”藏语意为“勇士山脚下的村庄”。藏语“八”意为“勇士”、“英雄”。“宿”意为“山麓”。“八宿”意为“勇士山麓”。
类乌齐县,原西藏地方政府设类乌齐宗。1960年改设类乌齐县,驻类乌齐。1975年迁热扎卡。“类乌齐”藏语意为“大山”。
———————————————————————————————————————
日喀则市,据《西域同文志》卷18:“西番语,日喀则堡居山顶之谓。”
桑珠孜区,桑珠孜原名日喀则,2014年12月桑珠孜区正式挂牌成立。
南木林县,藏语“南木”意为“全胜”。“林”意为“洲”。“南木林”意为“全胜洲”。
江孜县,历史上,人们称江孜地区为“年”。发源于江孜东部乃钦康复雪山流经江孜、白朗、日喀则等地的年楚河因此得名。因江孜位于年楚河上游,故又称为“年堆”(藏语中的堆是上的意思)。据藏文史籍《后藏志》载:唐末吐蕃王朝在属民起义中崩溃,其赞普后裔亡命各地,中有贝阔赞王子,逃到今江孜地方称法王贝阔赞驻地。后贝阔赞于当地建造宫室,称“谢嘎江孜”、意为“白水晶王宫”。其宫墙外饰以水晶岩,内储诸种珍宝,定其全名为“颇昌钦波江卡孜”,意为“江卡孜大王宫”,简称“江孜”(王宫顶)。该地以宫室名为名。
定日县,相传高僧唐巴桑结在此地修行,曾将一石子抛向空中,久而“定”的一声落地,随即在落地处兴建了定日寺(意为“定山寺”)。地因寺为名。
萨迦县,11世纪,昆·贡觉杰布为传授佛教新密,在冲堆地方的仲曲河北岸山坡上建寺,因寺庙建在灰白土旁,遂名“萨迦”(藏语灰白土之意),此教派称为萨迦派。萨迦地名由此而来。藏语“萨迦”意为“灰白色土”,当地土质如此,故名。11世纪时在这里建立了一座以活佛昆公交加波命名的寺庙,被称为萨迦寺(为萨迦教派主寺)。萨迦因萨迦寺而得名。
拉孜县,《嘉庆会典事例》作拉孜。1960年与彭错林宗合并设拉孜县,驻拉孜。1965年迁驻曲下。“拉孜”藏语意为“神山顶”。
昂仁县,昂仁,藏语意为“长沟”。历史上“昂仁”也曾称为“昂惹”、“傲不仁”、“章阿不林”等。《西域同文志》卷18:将阿木凌宗“西番语:将,山阴也;阿木凌,旧地名。城居山北,因地以名其城也”。另据《黄琉璃史》载:当地常听到鹅鸣,“昂”形容鹅鸣之声。“昂仁”即“鹅长鸣”之意。
谢通门县,“谢通门”地名来源有二说:一说“谢”为古代封地,取名为“解”;“通”意为“看见”;“门”意为“羡慕”。“谢通门”意为“见到令人羡慕的‘解’地”。另一说认为“谢”意为“面”。相传印度莲花生大师进藏传教,至此非常满意,故以为名。
白朗县,相传13世纪时,西藏著名的喇嘛译师巴扎·尼玛扎巴和纳朗·多吉登雄曾来此地念经,以后为纪念两位大师,遂取二人名字首字合和为巴朗,后演变为白朗。藏文“白”系指高僧巴曹·尼玛扎巴的代称(巴),“朗”系指纳朗·多吉敦炯的代称(朗),两人曾在此地修行,后人遂取二人名字中的首字称呼当地地名。另据《西域同文志》卷18:巴纳木宗“西番语,巴,乳牛也;纳木,有也。牛多孳乳于此,故名”。
仁布县,“仁布”,藏语意为“聚宝地”。在聚宝似的山顶上建宗,故名。《西域同文志》卷18:林绷宗“西番语,林,宝也;绷,积累之谓,犹云多宝城也”。
康马县,据《后藏志》记载,唐吐蕃赞普时的大臣卓仁东赞建造了康玛寺,此后以寺为中心形成民居群落,地因寺为名。
定结县,《西域同文志》卷18:定结宗“西番语:定,岛也。结,长也。水中有山,山上建城,故名”。
仲巴县,“仲巴”藏语意为“野牛之地”,因境内野牦牛较多而得名。当地为纯牧区,多野牦牛,故以为名。
亚东县,“亚东”,藏语意为“鼻樑”,因山形而命名。
吉隆县,藏语“吉”意为快乐、安定。“隆”意为村、镇。“吉隆”意为“快乐村”。《西域同文志》卷18:济特宗“西番语,济特,极乐之谓,犹云极乐城也”。
聂拉木县,藏语“聂”意为“颈”或“颈项”,“拉木”意为“道路”。“聂拉木”意为“颈道”或“颈项之路”。当地山形如象,其通道位于象颈之上,故名。
萨嘎县,藏语“萨”意为“地”,“嘎”意为“喜欢”、“喜爱”或“欢乐”之意。地势美好,令人喜爱,故名。
岗巴县,“岗巴”藏语意为“雪山附近”。这里是卓木雪山和康钦甲午雪山附近的村庄,故有此名。
———————————————————————————————————————
每天更新干货内容,文章原创、资料搜集不易,承爱打赏点赞收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