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特别讨厌另一半的时候?
有人说,再恩爱的夫妻也有100次离婚的念头和50次掐死对方的冲动。前段时间爆火的台剧《童话故事下集》,就生动演绎出了中年女人的婚姻困境。童话的开始,是“王子”和“公主”一见钟情,克服万难生活在一起,然而“童话下集”变成了婚后的一地鸡毛。女主宜玲的“劫难”从结婚开始。

36岁的她和公婆同住三年:
婆婆凌晨五点洗内裤,随意进出小两口的房间;
变着法子催生,逼着她吃各种补品;
丈夫总用“我妈说”逃避矛盾,夹在婆媳间进退两难……
像现实里很多中年女人的婚姻一样,没有实质性的出轨,没有坏心眼的婆婆;甚至没有教育孩子的分歧,但就是这种理不清的小矛盾让人倍感疲惫。不少女性观众代入林宜玲的角色,不免会问一句:这样糟心的婚姻到最后怎么还不离?这部剧特别之处就在于,揭示了现实生活里没有“爽文”。每当宜玲想要离婚或者心猿意马的时候,总能发现婚姻里一点点甜。一边嫌弃一边依赖,一边抱怨一边坚持。而恰恰是这种矛盾的吸引力,完成了一次对婚姻真相的书写。认清婚姻里这3个真相,我们才能书写自己的幸福童话。

每个女人,都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伴侣。但是当另一半反复在你的心理底线上试探,情绪的爆发是难免的。丈夫嘴上答应收拾餐桌,却把没洗的碗筷都堆在洗手池;宜玲想要搬出去住,每次丈夫都是遮遮掩掩,最后终于透露买房钱被妈妈借给了亲戚。“你以为找到一个人作伴,会是一加一等于一,因为不管你做什么,都要迁就另一半,你自己要变成零点五,所以不是伴,是绊。”迷茫的宜玲是这样的委屈和痛苦,让女性狠狠代入了。

然而她最终没有离婚,并非因为她不够清醒,恰恰是足够清醒地意识到:真正的婚姻从来不是简单的选择题,婚姻不是非黑即白。而老公某些看似是致命的缺点,却也会在深夜和宜玲道歉、纪念日送花。

“老公”这种生物,的确在生活中有很多让我们看不惯的特质,比如说“总添乱”,“戳一下动一下”,或者是“鸡同鸭讲”等。朋友曾吐槽自己的老公追求安逸,工作上这么多年没有长进。每次只要和老公聊起跳槽换工作的话题,不是逃避就是争吵。她只能更加努力工作,也常常因为对方的懦弱想要离婚。然而,让人讨厌的“牙痒痒”的老公,也会有让她心软的一面。
我问她,你为什么选择他做你的伴侣?
她说,老公是个好爸爸,带娃很有一手,孩子很喜欢他。
如果她选择离婚,她不确定是否能找到一个这么踏实可靠的人。
每次出差回来,只要一个电话,老公都会去车站接她。
虽然没什么精神共鸣,但两个人时常也会在回忆恋爱那段美好时让气氛变得温暖。
看,这就是婚姻里最真实的部分:“伴”和“绊”同时存在。

普通人的生活智慧,不是一言不合就离婚。而是允许关系里的“灰色地带”,从“对抗”转向“合作”。两个人能在某个层面有精神共鸣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比如带娃的理念,某个兴趣爱好,某段共同的回忆等等。找到它,然后在这个层面放大合作,努力去构建“伴”>“绊”的生活。就像被问到结婚后“幸福吗”,宜玲说的那样:“我们是蛮常吵架的,和另外一个人绑在一起,真的好累哦。可是如果,我们一起渡过难关,我又会觉得有点幸福。”

你在婚姻里开过小差吗?当伴侣不再体贴,却有其他男人“大献殷勤”;当你们反复沟通无效,心里孤独空虚的时候……宜玲就是在对婚姻失望时,一度对未曾谋面的“灵魂伴侣”动了情,而她的丈夫则一度与单亲妈妈同事走得“很近”。《与爱重逢》一书中提到:关系的本质是变化,故而男女关系充满挑战。所以,导演没有给她贴上“道德污点”的标签,反而用子宫突然“想生了”来撕开一个人的自我内心探索。

就像《廊桥夜梦》里的女主角弗兰西斯卡是个浪漫的女人,嫁给了老实忠厚的理查德。婚后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成了一名全职主妇,每天的生活重心就是围着孩子和老公转。老公理查德的刻板和无趣更是让她沮丧。但其实婚前的她是一个女文青,喜欢诗歌,热爱音乐。在婚姻中越来越失去自我的她急需寻找一个喘气的出口,这时候正好温柔浪漫的罗伯特出现了。和罗伯特的交谈让她想起了自己曾有过的梦想,那才是真实的她。很多时候我们喜欢上的未必是对方这个人,而是他的生活方式和他具有的品质。弗兰西斯卡也不例外,她爱上的只不过是另一个自己,以及那些隐藏的未被满足的需要。当她看到这一点,罗伯特在她心里也只不过是一个有点风度的老男人罢了。所以,虽然她很喜欢罗伯特,但还是没有选择私奔,而是告诉他:
我不能伤害我的丈夫,他什么错都没有,不该有此遭遇。
这个家,我一走就会完全改变。

很多时候,精神开小差,或许是对自我存在感的追寻,背后是情感的匮乏,我们需要:觉察自己是否明确核心情感需求和人生意义。明确之后,就此话题与伴侣深度沟通。心理学家Perel曾表示:“危机是亲密关系进化的催化剂。”不管是哪一方,当偶然的“开小差”可以被坦诚地沟通,是进入深度关系的开始。就像宜玲和老公,最后两个人终于能好好聊聊,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而她长期以来深信不疑的灵魂伴侣,其实是她老公故意接近她,就是想知道她的真实想法和需要。可见,他们互相都还爱着对方,只是缺乏沟通。这或许是最符合现实的童话故事了。

婆媳关系,千古难题。剧中,宜玲的婆婆强势,缺少边界,甚至暗戳戳催生,可她也确实为这个家操碎了心。说实话,生活中基本很难碰上理想型的婆婆,生活习惯相似,育儿理念一致,还能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情绪价值,亲妈都未必能做到。我有个来访者,就经常因为和婆婆的关系非常内耗。她的婆婆是个比较强势的人,虽然不住一起,但平常也会时常干涉两夫妻的事情。比如猫生病了,婆婆就会一直和她老公打听给猫治病花了多少钱,因为她婆婆比较节约;再比如带娃,经常不听建议,按自己的想法来,而且喜欢“邀功”。她觉得自己很纠结,对婆婆的某些行为的确看不惯,但又免不了和她接触;但要说有什么大的矛盾,好像也谈不上,总之心里很不舒服。

其实很多家庭里的婆婆,都和宜玲的婆婆相似,谈不上“恶婆婆”。但总会让我们感受到某种“控制”,不管是带娃或者生活。然而说到底,婆媳关系的底色,就是两个陌生女人因同一个男人产生的交集。我们一旦看得“太重要”,就难免会陷入“权力争夺”的游戏。后来我问了她一个问题:你需要婆婆么?不可否认,大部分家庭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还是需要婆婆帮忙带娃的。既然有需求,就树立好心理边界,放下“把婆婆当亲妈”的幻想,以“合作伙伴”的心态相处。为了你们共同的目标“把娃带好”而努力,通过共同利益实现关系升级。当然,带娃的过程中难免意见不合,对看不惯的做法,求同存异,互相补充。

我们总以为,婆媳间亲密无间或者“不相往来”是最“安全的”。其实,婆媳最好的关系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没关系”。这里所说的“没关系”,并不是冷漠或疏远,而是一种相互尊重,互不干涉的健康距离。当你们之间不再继续权力的游戏,也不再强求要变得亲密,你会发现:你们就回归到了两个独立女性的平等对话,你不再是儿媳,她不再是婆婆。我们都曾是被规训的儿媳,也将会是未来的婆婆。在这样的关系里,是允许和接纳对方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有包容才有共生,这种共生是共同成长。而婆婆如果下次再“越界”,不妨和她说:“妈,这事儿我和您儿子商量过了,要不让您儿子和你说。”正如美国心理学大师科胡特说的那样:不含敌意的坚决。这样的婆媳关系,才是真正有智慧且长久的。

一段婚姻永远不是“离开还是留下”的二元对立,而是“如何活得自洽”的深层次的命题。离开即自由的公式,抹杀了婚姻里最珍贵的特质:它的反复,它的鸡零狗碎,它的难以言说。所以,那些清醒的人,未必一定是主流叙事所倡导的最快抽身的人。留下来继续解决婚姻问题,和爱人磨合也不代表着懦弱或不聪明。不婚、离婚、继续坚守都只是外在形式,真正的内在是无论处于哪种状态,都有让自己过得舒服点儿的勇气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