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地两会陆续召开。
“新质生产力”这一热词被反复提及,委员们纷纷针对如何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建言献策。
站在新赛道上,政府和园区招商该如何精准发力?
从一份份政府工作报告中,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01 抓机遇 找准方向是前提
问及相关职能部门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和作为,得到的答案大同小异。
正在消化,正在探索。
不少代表委员谈到这一话题,更多地表达着对这个新理念的认识。
这一概念中的“新”,体现在新的产业结构、生产要素、动力源泉和组织模式等方面。
“质”则是创造性、个性化、可持续的生产,也意味着产业结构的重塑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与传统生产力形成鲜明对比,新质生产力不再依赖传统的增长方式,而是走上一条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发展道路.
对于决策者和招商人员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应该瞄准哪些方向呢?
《实施方案(2023~2035年)》给出了明确答案——聚焦八大新兴产业和九大未来产业。
所谓的八大新兴产业,指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
九大未来产业则包括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新型储能、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
其中,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成为各地布局的热门领域。
2024年,广东、安徽、江苏、山西、江西、山东、四川、陕西、湖南、深圳、北京、重庆等16个省市,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重点布局低空经济和通用航空等领域。
以广东为例,作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引领者,他们将选择一批“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标杆。
依照规划,将在一年时间里培育出超250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推动5500家以上企业“小升规”,让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
广东的做法,正是新质生产力在政策层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鲜活案例。
政府和园区可以主动谋划,盘点好现有“家底”,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和产业市场发展趋势进行评估,做好产业定位,找准主攻方向,抢占发展先机。
02 做乘法 科技创新是关键
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在于科技创新。
在新质生产力提出之前,“做加法”常常被用来形容发展叠加效应。
面对“指数级”增长的新要求,人们对产业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出更高要求,“加号”变为“乘号”成为趋势.
在优质产业与先进技术之间画上乘号,或许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
这种发展模式,可以借助区域之间协同发展、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发展,形成乘数效应。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大零号湾,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在松江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去年的创新资源集聚效应不断放大——百亿级规模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已设立;
全社会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突破百亿大关,其中91.4%的研发投入来自市场主体。
在闵行区,“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提速发力,汇聚了4000余家硬科技企业,估值亿元以上企业112家,估值超10亿元企业30家.
在这方面,浙江也开始布局发力。
在新一年工作规划中,“科技创新”被置顶。
他们在“8+4”政策体系中对科技创新政策包进行升级,深入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
同时,还将进一步聚焦芯片、云计算、人工智能、关键生物技术、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实施“双尖双领+X”重大科技项目400个以上.
此外,落实产业链“链长+链主”制也很重要。
通过链主企业与新质生产力相结合的布局,我们可以平衡上下游产业链路,实现企业之间的良好协调互补。
比如,一家生产型企业可以周边科研机构、原材料提供商,下游系列代工厂、测试机构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闭环。
政府和园区可以从产业链全景视图为切入点,针对产业定位,在企业数据库中检索与之相关的产业链上下游及关联服务企业,实现引进一个,带来一批,辐射一片,不断壮大产业集群。
新质生产力所要求的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从“0到1”的跨越,“0到1”的原始创新。
对于这个复杂的系统,需要找到各种一致性的矢量。
无论是中央、地方政府,还是各个企业,包括“链主”和“配套者”,都应该努力协调好“大合唱”,将各种微创新、小创新、中创新、大创新有机集成起来,形成巨大合力和乘数效应,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03 强根基 产业升级是落脚点
需要注意的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意味着完全摒弃掉传统产业,而是通过转型升级来改善传统产业,在新的发展环境中找到增长机会。
中央财办也明确指出,“产业层面要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布局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挖掘区域优势,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打个比方,某个地方拥有丰富的资源、完备的产业基础或者雄厚的科研实力,就可以选择与之匹配的产业方向,发掘其独特性优势,打造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
以甘肃庆阳的西峰工业园区为例,这里成功实现了新能源产业的“无中生有”、“有中生优”。
西峰拥有延绵的黄土高原和广袤的戈壁荒漠,地质稳定,戈壁、高原广布,气候干旱,风、光、电资源丰富。
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其带来了在数据中心集群、可再生能源领域发展机会,也为提升使用率、打造“零碳”数据中心提供了重要保障。
立足资源禀赋,西峰通过产业化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为进一步推动新能源产业做大做强,他们积极借助谷川联行这一外脑,通过产业研究和产业大数据为依托的招商引资模式,吸引更多优秀企业和优质项目落户西峰。
如今,这座黄土高原上的园区,已成为新能源企业和项目投资落地的热土。
比如,中国前五、全球前十的风电整机制造商三一重能,其风电装备智造项目入驻了这里。
该项目主要建设年产200台风力发电主机生产基地及相应配套设施。
远景能源也在这里投资建设智慧储能系统制造基地,一期计划总投资2亿元,年产1GW智慧储能系统设备,包括磷酸铁锂储能系统生产厂房、测试中心及配套设施。
储能领域的龙头企业比亚迪,也在不久前专程前往西峰工业园进行考察,对新能源储能及其配套项目展开洽谈......
新质生产力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落地到产业升级的实践中。
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区域、更多产业,依托新质生产力的理念和实践,走出更宽广的招商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