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定胜天!塔里木盆地湖泊干涸44年,输水近百亿立方起死回生

微生晓芸 2024-11-02 15:18:42

文丨微生晓芸

编辑丨微生晓芸

前言

你见过沙漠中的湖泊吗?你见过干涸的湖床吗?你听说过一个干了44年就再复活的湖泊吗?

如果你没有,那么台特玛湖的故事,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震撼。

干涸44年,输水近百亿立方起死回生,一个湖泊的生死轮回,一场关于生存、破坏与救赎的斗争。它是如何做到的?

人进沙退,而后人退沙进

塔里木河,中国最长的内陆河,蜿蜒流淌于茫茫沙海之中。它最终的归宿,便是台特玛湖。

千百年来,这片湖泊如同沙漠心脏一般,滋养着周边的绿洲,孕育着无数生命。

历史上的台特玛湖究竟有多大,我们已无从考证,但建国初期,它的面积仍然超过183平方公里,是一片名副其实的“沙漠之海”。

然而,这片“海”却在短短几十年间,从地图上消失了。

这儿到处留下了人类曾经活动过的痕迹。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解决粮食危机,新疆开始了大规模的屯垦戍边。数以万计的青年响应号召,奔赴边疆,将沙漠变良田。

这是一段充满激情燃烧岁月的历史,也是一段人与自然关系发生剧变的历史。

从1950年到1977年,新疆耕地面积净增8743。88万亩。粮食产量大幅提升,解决了当地粮食自给的问题,甚至还能支援内地。

这看似是一场伟大的胜利,但胜利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生态代价。

比如我们新种地需要更多水浇灌,大家都知道,现在用水量已经涨到了惊人的200亿立方米,这可不是一个小问题!

塔里木河的水资源,成为了这场农业生产竞赛中的牺牲品。台特玛湖的最后一丝希望,在大西海子水库建成的那一刻,彻底消失了。

这个位于沙漠腹地的水库,设计初衷是为了调节水资源,保障农业灌溉。

然而,事与愿违。

沙漠地区干旱少雨,蒸发量巨大,大西海子水库的年蒸发量高达9200多万立方米。

再加上水库本身的渗漏问题,使得储存的水量远远低于预期。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灌溉需求,水库不得不紧闭泄水闸门,优先保障农业用水。

在大西海子水库下游363公里处,河水突然断流了。

台特玛湖的水越来越少了,就像断了水的病人一样,显得病容更加憔悴,危险了。这个水坝从建成到被完全干涸,只用了短短11年。

1500多年的历史,在人类的“人定胜天”的信念面前,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台特玛湖的干涸,并非只是地图上一个蓝色斑点的消失。它带来的是一场区域性的生态灾难。

最近,附近几百公里的湖泊周边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超过400平方公里的生态遭到破坏。

以前绿树成荫的地方,如今荒死了,动物们失去了家园,沙漠也在一点一滴地扩大。

曾经的“沙漠之海”,变成了一片寸草不生的盐碱地。意料之外的是,这场生态恶化最终让人类也身陷其中。

天气越来越糟糕,地里越来越难种地了,越来越多人失去了安稳的家园。最终,人们不得不选择撤离,留下了一片荒芜的土地和无尽的遗憾。

“人进沙退”的豪迈,最终变成了“人退沙进”的无奈。这段历史,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漠视和短视。

它提醒我们,自然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生态平衡一旦被打破,将带来难以挽回的伤害。

重生

尝到破坏生态的苦果后,人们开始反思,开始行动。修复生态环境确实不容易。

2000年,国家启动了台特玛湖生态修复工程,投入资金超过107亿元,一场“百亿输血”计划正式拉开帷幕。

最初的尝试并不顺利。

说的是,第一次生态输水刚开始,1亿立方米的清水还没到目的地就消失了。这1亿立方米的水本来应该是流到大西海子水库下游的,结果在距离库口106公里处就没了踪影。

虽然第二次输水超过了2亿立方米的水量,但依然没有顺利流入台特玛湖。

经过调查,专家发现,由于长期干旱,沿途的土地和地下水极度缺水,输送的水资源大部分都被吸收,难以到达终点。

这个发现,让技术人员调整了策略。他们选择了一种更平稳的输水方式,不是一次性输大量水,而是分多次、持续时间长、流量小的方式输水。

原本干涸的河道,将会重新充满地下水,灌溉沿岸的植物,最终把水送到台特玛湖。

这场比赛没有捷径,要慢慢来,更要做好计划,细心地调整节奏。与此同时,气候变化也为台特玛湖的重生带来了新的契机。

最近这些年,全球气候变化有点厉害,北方地区下雨变得更频繁了,就连塔里木河也水流更大了。

这为台特玛湖的生态环境注入了新的活力。

甚至在一些年份,塔克拉玛干沙漠还出现了罕见的洪水,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骆驼在沙漠中游泳的景象,一度刷爆网络,也从侧面反映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科技的进步、政策的支持和气候的变化,三者共同作用,奏响了台特玛湖重生的协奏曲。

塔里木河从2000年至今已进行了25次生态输水,总计排放了九十八点四五亿立方米的清水。

塔里木河又活来了!自从全线贯通之后,下游地下水位明显提升,沙化土地也变少了。甚至连台特玛湖都回缩到了原来大小,现在已经有88平方公里了。

虽然与建国初期的183平方公里相比,88平方公里仍然显得有些“迷你”,但它却代表着生态修复的巨大成功。

技术人员经过测算发现,维持88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同时避免过度蒸发造成的水资源浪费。

这是一种科学的、可持续的生态修复思路。台特玛湖的恢复,就像一片死水复苏,象征着更多生命的重现。它带来了整个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

原本荒凉的土地如今变得蓬勃起来,绿意重新覆盖大地,路上的踪迹表明动物们也闻到了回家的气息。

曾经荒芜的沙漠,开始出现点点绿色。这里越来越热闹了,像恢复了往日的

从最初的“人定胜天”到后来的“尊重自然”,这其中的转变,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

台特玛湖的干涸,提醒我们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可能是深远的。

我们要明白,地球资源不是无限的,环境一旦破坏,可能会引发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

而台特玛湖的重生,则展现了人类修复生态环境的决心和能力。

它也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尊重自然规律,科学规划,积极行动,就能够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气候变化对台特玛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它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北方降雨量的增加,为台特玛湖的重生提供了水源保障。虽然气候变化带来的好处很多,但我们也应该小心,因为它可能导致更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

结语

未来,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台特玛湖的重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也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的征服者。

和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要尊重自然规律,活得顺应自然,保护好环境,这样我们就能和自然共同繁荣。

台特玛湖的故事,还在继续。它不仅仅是一个湖泊的命运,更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永恒命题。

0 阅读: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