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进退都无据,文章那有光。真堪覆酒瓮,屡见咏香囊,末路逃禅去,原是孟八郎。——爱新觉罗.弘历
明朝末年,江南名士组建了一支非常重要的政治势力,是为东林党,他们以捍卫道统和祖宗大法为旗号,打出“正人君子”这张名牌,迅速掌控了明朝的舆论主阵地。东林党最光辉的“战绩”便是力保万历皇帝的长子朱常洛登基(是为明光宗),粉碎了万历皇帝非长立幼(万历原本想以皇三子,福王朱常洵继位)的企图,捍卫了大明帝国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兄终弟及”的祖宗大法,因此一战成名,成为左右明末政局40多年的重要力量。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今景山)自杀殉国,四月,清军入关,李自成退出北京。北方的政治剧变传到了大明帝国的留都南京(大明实行的是南北两京制,在南京也保留了一整套行政班子),当时整个南方尚在明朝的控制之下。于是,留守南京的史可法、吕大器等明朝重臣商议册立新君,以维系大明在南方的统治。由于崇祯殉国,崇祯的兄弟、儿子们也被李自成和清军一网打尽,按照皇位继承原则,崇祯的堂兄小福王朱由崧是最符合皇位继承的人选。但因为当时在南京占据主导地位的东林党人,而东林党在万历年间因力保朱常洛和福王家族算是结下了梁子,自然是不希望福王家族入继大统。

时为东林党领袖的钱谦益秘密计划册立潞王朱常淓,结果被马士英抢先,联合江北四镇,以武力拥立福王朱由崧称帝,是为弘光帝,建立了南明第一个政权——弘光政权。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弘光政权成立一年时间不到,满清豫亲王多铎率领10万大军兵临南京城下,城内的人何去何从就成了一生中的关键。
作为东林党的领袖,江南文人的领军人物,明朝士大夫集团的精神象征,钱谦益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大家都在看他,他的选择就是风向标。钱谦益有位小妾,出身青楼女子,名曰柳如是,柳如是一介女流,尚且劝说钱谦益顾全名节,要么回归山林、要么为国殉难。钱谦益被柳如是打动,相约一起投水自尽。二人来到水边,柳如是“奋身欲沉池水中”,而钱谦益则以“水太冷,不能下”为由拒绝投水。不投水就不投水吧,蝼蚁尚且贪生,这也没什么,关键是后面的操作彻底撕掉了钱谦益最后的“底裤”。

五月十五日,之前还闹着要自杀殉国要汉贼不两立的钱谦益,态度突然来了180度大转弯,他率领在南京的南明文武百官冒着滂沱的大雨,跪在南京城外迎接多铎大军进入南京。不久后,钱谦益又率先响应多铎剃发令的指示,带头剃发,摇身一变成为清廷的大员。时人有诗曰“钱公出处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闻。国破从新朝北阙,官高依旧老东林。”钱谦益降清在江南地区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士大夫们也相继追随钱谦益的脚步,投靠清廷,文人的风骨荡然无存,只留下卑躬屈膝和摇尾乞怜的身影,成为弘光朝廷滑稽落幕的注脚。《南明史》作者吴晗先生对钱谦益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
“人品实在差得很,年轻时是个浪子,中年是热中的政客,晚年是投清的汉奸,居乡时是土豪劣绅,在朝是贪官污吏。一生翻翻覆覆没有立场,没有民族气节,除了想作官以外,从没有想到别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