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网络
文|月婆娑
本周阅读的是《三国演义》第79至84章。曹操去世,曹丕继位,魏蜀吴的矛盾恶化,都想着其中两方互斗自己坐收渔翁之利。曹丕称帝,刘备也紧跟其后。刘备不顾旁人劝阻,定要为关羽报仇,全力伐吴,出发前张飞遇害,更坚定了他复仇的决心。
被兄弟仇冲昏头脑的刘备,亲自带兵,结果惨败。无论是关公、张飞的死,还是刘备的惨败,都诉说着人性中那些不得不说的秘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多读书真的能救命曹操素来有头痛的毛病,他一生杀人无数,年纪大了,感慨因果轮回,时常有被其杀害的冤魂来索命。关羽的魂魄数次来扰,曹操病重。不久便一命呜呼了。
在魏蜀吴形成三足鼎立的形势之前,袁绍也有一霸天下的气势和实力。但由于儿子们教育不得当,他漠视长幼世袭规则,不及时遏制党羽之争,造成三子为了争老父亲打下的江山,被曹操钻了空子,不费力的得到了偌大的冀北地盘。
曹操有多个儿子,各个都优秀,但熬到他年迈快要卸任的时候,就只剩下丕、彰、植、熊四子。
四个儿子各有千秋,从感情上来说,曹操最中意曹植。曹植文采斐然,性格豪放,彩虹屁也放得很好,颇有曹操年轻时候的风范。可曹植排位老三,按立长不立幼的传统,继位轮不上曹植。如果自己执意传为给曹植,势必会引起其他儿子和大臣的不满,重蹈袁绍的覆辙。
曹丕是长子,常伴曹操出征,有统兵的经验,有很多文武大臣都愿意追随他。曹丕本人又表现的温文尔雅,敦厚质朴,是天选的接班人。
在做出决定前,曹操多次考察曹丕和曹植,征求大臣们的意见,最终按下了自己的私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做出了抉择。
曹操临死前,是这么跟曹洪等人交代的:
“孤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灭,止有江东孙权、西蜀刘备未曾剿除。孤今病危,不能再与卿等相叙,特以家事相托。孤长子曹昂,刘氏所生,不幸早年殁(mò,死)于宛城。今卞氏生四子:丕、彰、植、熊。孤平生所爱第三子植,为人虚华少诚实,嗜酒放纵,因此不立。次子曹彰,勇而无谋。四子曹熊,多病难保。惟长子曹丕,笃厚恭谨,可继我业,卿等宜辅佐之。”
曹丕继位后,比曹操更心狠手辣。为了巩固势力,排除威胁,决心向几个弟弟开刀。他卸了曹彰的兵权,逼死了曹熊。在华歆的鼓动下,还想除掉曹植。
曹母卞氏极力苦劝,曹丕才以考察曹植文章为由,给了曹植一次机会,如果曹植能作诗让他信服,就能活命。曹植七步成诗,并以兄弟为题做下了名句“煮豆燃豆萁(qí,秸秆),豆在釜(fǔ,锅)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闻之,潸然泪下”。放了曹植一条生路。
曹丕逼曹植以“兄弟”为题作诗,本是送命题,曹丕把它变成了加分项。曹丕用自己的才华,捡回了一条命,传为美谈。
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苦大众来说,寒门出贵子非常难得,而读书是寒门最容易、最可靠的出路。
曹植和寒门学子的经历告诉我们,多读书真的能救命。
如果说关羽的死,有不可避免的外因(比如刘封公报私仇),那张飞,纯属自己作死的。
一名帝王亲封的开国大将军,战死沙场虽死犹荣,可张飞,是酒醉后被下属所杀。他戎马一生,因为平日个性残暴失去民心,落得个惨烈的结局,死不瞑目啊。
酒是好东西,可有多少人明白,小酌怡情,大酌伤身。第十四回,刘备令张飞驻守徐州,不料他不顾兄长地嘱咐,喝酒误事。吕布偷袭,丢了徐州,害刘备家眷被擒。这是张飞头一遭因为喝酒闯祸。
因为有两位兄长调教,加上诸葛亮的加入,近朱者赤,张飞的性情稍有改变,为刘备立下了不少军功。
关公的死触动了刘备和张飞的底线。昔日三兄弟桃园结义的场景历历在目,如今天各一方,刘张定要为关羽报仇。
别说张飞,就是平日里老辣沉着的刘备,也失去了理智,连孔明都劝不动。
张飞最服两位哥哥的管教,这下被仇恨冲昏了头,彻底放飞自我,谁要是挡着他复仇,必死无疑。
他不顾下属的压力,执意让他们在短时间内筹措装备,做不到者斩。下属一寻思,横竖都是死,杀了张飞去投靠孙权,说不定还有活路。他们灌醉张飞,杀害了他。
就这样,张飞在睡梦中见了阎王。
人无完人,有的缺点无伤大雅,有的缺点却足以致命。张飞因为暴脾气失去民心,酒后失言,辱骂鞭挞下属,一次失了城,一次丢了命,印证了培根那句名言“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诸葛瑾被称为孙权帐下的常败将军,屡战屡败,职位却越来越高,官至大将军,地位仅次于陆逊,是东吴军队中的二号人物。有人也许会质疑孙权用人的眼光,但看清楚诸葛瑾陪伴孙权多年所做的努力之后,不得不感慨: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春天。扫地僧似的人物,看着不起眼,才是最懂人性的人。
与诸葛亮超群的军事才能比起来,诸葛瑾没有学过兵书战策,资质平平。天下大乱后,诸葛瑾从洛阳到江东避难。后结识了孙权的姐夫,在他的推荐下,诸葛瑾和鲁肃成为孙权的宾待。
第82回中,孙权看刘备大军来袭,非常焦虑,诸葛瑾挺身而出,说自己出使蜀国,去劝服刘备,“使两国相和,共讨曹丕之罪。”孙权大喜。
大家都知道,孙权是从孙策手里继了位。初期孙策的旧部和江东的部分势力,并不支持孙权。而诸葛瑾等人,却极力支持他。诸葛瑾等人给孙权极大的支持,这为孙权对诸葛瑾的信任奠定了基础。
每当孙权遇到麻烦的时候,他总是积极表现,替孙权分忧解劳。不论结果如何,急领导所急,想领导所想,就这态度,已经领先其他同僚大半。
孙权帐下,不缺会带兵的将才。诸葛瑾扬长避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成为了东吴的老好人,深受大家的信任。即使多次出征失败,也不影响他升官进爵。
诸葛瑾的晋升之路,对职场中的“小透明”们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毕竟生活中只有极少数的精英,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普通人找到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也有在职场绽放光彩的时刻。
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春天,只是花期不同而已。
刘备带兵大战东吴,所向披靡,报了关羽的仇。孙权惊慌,在阚(kàn)泽的建议下,命陆逊为大都督,让其带兵抵御刘备。并下令曰:“阃(kǔn,门槛,特指皇城的门限)以内孤主之,阃以外将军制之。”
陆逊虽然得阚(kàn)泽以命相荐和吴王的钦点,但众臣并不服。众将质疑他一介书生,没有战绩,年轻望轻,并不配合他的工作。
就连刘备,都觉得他轻易可破。放言曰:“朕用兵老矣,岂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
陆逊上任后采用防守战略,以时间疲劳蜀军。刘备不懂兵法,不听马良劝阻,在未告知诸葛亮的前提下,移寨山林避暑。陆逊等蜀军疲惫松懈,火烧连营七百里,蜀汉惨败。
陆逊在众人都不支持的情况下,运用孙权给予的特权,设计麻痹刘备,大获全胜,让吴将们心服口服。他后来得到孙权的重用,成为了吴国军事第一人。
陆逊一举成名,除了有人赏识,更关键的是他抓住了时机,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实力是一个人在职场中最有力的证明,有实力的人,在哪里都不会差。
在刘备复仇这一战中,还损失了一员大将黄忠。在没有诸葛亮的情况下,刘备自己带兵,充分“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也从侧面印证了诸葛亮的重要性。
攻打孙权的过程中,张飞的儿子张苞和关羽的儿子关兴屡立大功,看到侄子们如此优秀,刘备忍不住感慨“昔日从朕诸将皆老迈无用矣,复有二侄如此英雄,朕何虑孙权乎?”。
没成想这话被黄忠听到,黄忠不服刘备老将无用之论,带亲随到彝陵营中,初战战吴将史迹,再战被马忠射伤,回营身亡。
蜀军势不可挡,孙权启用陆逊。听闻孙权任陆逊为大将军的时候,刘备也跟吴国的将领一样,轻视陆逊,认为他是自寻死路。他觉得自己打战这么多年,难道还不久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家伙吗?
以往的战役,不是由五虎上将带兵,就是有诸葛亮谋划。称帝后的刘备,有些飘飘然了。把这些战功都是为自己统领的杰作,这回栽了大跟头,成了曹丕和孙权的笑柄。
黄忠不服老上阵杀敌,固然勇气可嘉,但错估了自己的能力,战死沙场。刘备随着地位的变迁,也高估了自己,气势汹汹地杀来,败得一塌糊涂。
业大者易骄,善始者难终。黄忠的死和刘备的战败,告诉我们,职场中无论做到什么样的位置,多自省,多审视,才能走得更远。
读三国,品人性。《三国演义》中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智慧呢?请听下回分解。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