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风险,情景分析,压力测试,监管框架
未雨绸缪地防范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的前提是能够准确地识别与评估,而气候风险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则恰如其分地成为有效工具之一。作为气候风险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综述系列报告的第一篇,本文在梳理基础概念与方法流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主要国际组织的监管框架、国内外监管机构的监管举措,得到的结论如下:
针对主要国际组织的监管框架,国际组织鼓励监管机构将气候风险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纳入宏微观审慎评估工具箱之中,并重点围绕三方面提出建议:宏观审慎方面,监管机构应考虑使用该方法防范与控制气候风险对金融体系或特定部门的影响;微观审慎方面,监管机构应对金融机构设定监管预期,要求金融机构开展识别和评估气候相关风险影响工作,并在适当情况下规定金融机构必须应用该方法;此外,金融机构自身应适时进行能力建设,以了解处于潜在气候风险下自身业务模式、业绩表现、风险状况等所受的影响。
针对代表性国家/地区的监管举措,国外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的要求可概括为“宏观配合”与“微观鼓励”。宏观上,监管机构定期召集金融机构开展系统性气候风险压力测试,金融机构应予以积极配合,并依据测试结果完善自身气候相关风险管理框架。微观上,监管机构鼓励金融机构循序渐进地自主开展气候风险测试,可率先从定性的描述性情景分析开始,通过深化能力建设,逐步过渡至定量地分析评估。
针对我国的监管实践,我国监管同样重视气候风险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的审慎评估工作,已针对部分金融机构开展了微观层面气候风险压力测试试验,方式为采用中国人民银行的统一测试框架。鉴于目前我国大部分金融机构仍不具备自行构建此类方法的能力,本文建议我国监管机构可在微观层面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基础之上,进一步开展针对宏观金融系统的压力测试,并将测试结果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中,同时提供方法指南,以增强金融机构践行此类方法的动力。此外,金融机构也应开始着手自建测试框架,可根据自身情况由简到繁地建立测试,如参考国外经验,先从定性的气候风险情景分析入手,后逐步转换为定量的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
一、引言“气候相关风险是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之一”已成为金融体系的共识(NGFS,2019)。气候相关风险是造成企业财务损失的潜在因素,对金融机构的稳定性产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甚至可能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马骏,2022)。在此背景下,应对气候相关风险也自然而然地成为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当前,主要国际组织与部分前瞻性金融监管机构已陆续将“气候”因素纳入至监管框架中,气候风险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也因而被公认为是识别评估气候相关风险的必备工具。鉴于此,笔者以系列报告的形式,围绕气候风险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的监管框架、披露要求、情景设计、模型构建等方面展开综述分析。作为系列报告的第一篇,本文首先介绍气候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的基础性概念,通过梳理重要国际组织的监管建议、总结现有监管机构的监管举措与框架特点,分析我国监管和金融机构可能面临的未来形势与应对之策。二、气候情景分析及压力测试的基础概念2.1 气候相关风险的概念与传导渠道气候相关风险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金融稳定性产生广泛的负面影响(BCBS,2020),理解气候相关风险向金融风险传导的渠道对提高金融机构评估和管理气候风险的方式具有重要意义。2.1.1 气候相关风险的分类根据气候相关风险的特征与传导方式,通常将气候相关风险划分为物理风险、转型风险和责任风险三类(BOE,2015;Carney,2015;Volz,2017)。其中,已有研究对责任风险的定义并不统一,部分学者的观点是责任风险为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张帅等,2022),并且责任风险主要存在于保险公司之中(BOE,2015;BCBS,2021)。之后,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G20,2017)、NGFS(NGFS,2019)等将气候相关风险分类为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两大类,此划分方式目前已成为主流。物理风险表示由极端天气、气候变化等自然灾害事件(自然因素)引发的风险,又细分为急性和与慢性两类。急性物理风险是指与极端天气相关的风险事件,如台风、洪涝等。慢性物理风险是指与气候长期变化相关的风险事件,如海平面上升等。物理风险通过破坏生产资料影响生产和消费活动,可能引致企业和金融机构损失风险(马骏,2022)。物理风险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频率难以预测,危害程度差异巨大。尽管人类活动和决策能够影响物理风险暴露的可能性,但仍无法人为控制(BCBS,2021)。转型风险表示为应对气候变化而采取的转型措施(人为因素)而引发的风险,较常发生在潜在资产搁浅比例较高的高碳排高耗能行业(张帅等,2022)。通常认为转型风险包括四种:1)政府政策与法律风险,主要包括政府出台的转型政策和法律法规引发的风险,例如能源税、碳交易市场、披露碳排放报告的要求等;2)技术风险,例如清洁能源技术和绿色建筑等关键技术变革导致低排放产品与服务替代现有产品与服务而引发风险,新兴技术投资失败风险等;3)市场偏好变化风险,例如消费者偏好低碳产品,可能增加生产过程原材料成本,若市场转变方面落后于同行,也会导致市场份额的损失,同时会对高碳产品与服务造成冲击;4)商业模式颠覆式创新,包括能迅速从传统企业中抢占市场份额的新型经营方式等。金融机构面临的气候风险以转型风险为主导(张帅等,2022)。相较物理风险,转型进程中所采取的各类措施可能会给金融机构带来更大的风险隐患,尽管金融机构由于或多或少受到转型影响而加强了相应风险监控,但转型风险的影响规模和危害程度还是有可能远超预期。2.1.2 气候相关风险的传导渠道上文所述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均有可能引发包括信用风险、运营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等在内的金融风险(马骏和孙天印,2020;NGFS,2020a)。总体而言,气候相关风险向金融风险传导的渠道包括微观渠道和宏观渠道两大类。微观渠道指的是气候相关风险通过影响个体企业与家庭,从而将风险传导至金融系统。例如,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将导致抵押贷款、抵押品等资产价值降低以及业务活动中断,贷款违约率上升,造成金融机构预期损失的大幅下滑,引致信用风险;气候风险事件影响金融机构筹集资金或变现资产的能力直接影响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金融机构将面临再融资困难;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可能会迫使金融机构办公场所的关闭或损坏重要的基础设施,造成运营连续性中断并带来资产损失,诱发运营风险。宏观渠道指的是气候相关风险将对整个宏观经济造成影响,来损害金融系统稳定性。例如,遭受自然灾害后的恢复成本过于高昂(特别是对于贫困地区),或者气候风险事件增加地方政府的借贷成本,可能会导致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减少和经济活动减少,从而间接增大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转型措施的实施可能造成经济结构性转变(如GDP增长放缓或失业率上升),导致家庭财富和收入的紧缩,进一步引致其偿债能力下降,从而提高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2.2 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相关概念与流程传统宏观经济压力测试旨在通过假定一系列未来不利情景评估其潜在影响及治理情况。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是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严重威胁金融系统稳定的大背景下发展而来,本质与传统压力测试相同,是传统压力测试的延伸。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以“气候”因素为立足点,通过识别各类气候风险,利用量化工具将气候风险转化为对金融风险敞口的影响。气候压力测试开展模式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自上而下以宏观为切入点,由监管机构或中央银行统一规定测试内容、方法与流程,参与机构须按照监管要求进行测试。自上而下法的前提条件是基于总体的宏观经济与气候情景假设,并从宏观经济或行业层面建立经济影响模型。其优点在于所需资源较少,由于采用标准化的方法,不同个体间的测试结果也具有可比性;局限性在于颗粒度低,易忽视行业或地区差异性,导致结果可信度较低,企业极有可能不接受测试结果及建议,也难以采取适当行动。自下而上则立足微观,由企业或金融机构自主进行压力测试,测试的流程、方式自定,监管机构仅提供指导和指示作用。自下而上法的优点在于测试方式的灵活性高,企业能更好地捕捉自身潜在风险的特有影响,从而加强企业对测试结果的应用性以及应对气候风险的信心。但不足之处是将耗费企业更多的资源资本,企业可能需要自己构建模型估算金融变量的气候风险敞口,即对企业自身的能力建设提出较高要求。另外,不同金融机构的建模方法差异可能导致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评估失衡。一般而言,气候压力测试由气候情景设定、气候风险量化评估、结果评估与缓释措施等模块构成(参见图表3)。1、气候风险情景分析前瞻性的气候情景分析提供灵活的“假想”框架,通过甄别并刻画可能出现的气候变化路径,定性定量的分析潜在影响,由此帮助金融机构理解气候风险的危害程度并防范潜在负面冲击(BOC,2022;NGFS,2022)。气候情景分析适用于探讨多种复杂特征的、风险,但应注意的是它并非是对未来气候轨迹走向的预测,而是对未来潜在气候路径的探索(APRA,2022)。气候情景分析需设置多个情景,一般包括一个基准情景和若干个风险情景。基准情景是经济发展的自然形态,不考虑任何额外因素的干扰(如不考虑气候风险发生),一般作为风险情景的基准对照。气候风险情景的创设往往以公开情景为参考,较主流的情景框架来源于NGFS、IPCC、IEA等。这些情景通常以温升阈值(1.5℃、2℃、3℃等)为导向,由此刻画达到阈值的路径。理想情况下,一个气候风险情景应既能反映物理风险又能反映转型风险。2、气候风险量化评估气候风险量化评估指利用宏观分析工具、财务工具及金融方法等评估气候风险造成金融机构损失的概率和规模,是气候压力测试的关键步骤。建模流程的通常做法是:首先根据设定好的气候风险情景,应用宏观分析模型将气候风险变量转换成对宏观经济指标(如GDP、失业率、居民收入、通胀率等)的影响。其次,通过部门模型或投资组合模型估算宏观经济指标变化对具体行业或投资组合等财务表现的影响。最后,通过金融模型评估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等风险指标以及盈利能力、流动性、资本充足率等业务情况的潜在影响。气候风险量化评估的难点在于如何将气候风险变量转化为对宏观经济指标的影响。综合现有量化工具,可将宏观经济模型主要包括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简称IAM)、气候-经济类模型、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等几类。3、结果评估和风险缓释通过定性、定量的分析测试结果,金融机构对气候风险如何影响自身投资组合、风险偏好等方面有了明确的认知。后续气候压力测试情况报告将提交至董事会和管理层,以便日后调整相关战略或制定气候风险缓释措施(如风险治理架构、业务模式等)。另外,主体也可能被监管机构强制要求将测试情况上报,主体也应根据监管要求自愿或强制性地披露整个测试过程,媒介通常为社会责任报告、年报或环境风险报告,公开程度目前存在完全公开或仅面向利益相关者的非完全公开两种形式。三、国际组织对气候风险情景分析及压力测试的监管建议国际组织已提出将“气候”因素纳入金融监管框架中的设想,认可气候风险情景分析及压力测试作为气候风险监管的有力工具。国际组织主要围绕监管机构的宏观审慎监管、对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监管以及金融机构的自我监测方面提出建议。3.1 巴塞尔委员会BCBS巴塞尔委员会(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简称BCBS)是一个由28个司法管辖区的中央银行与银行监管机构代表组成的不具法定监管权利的国际化组织。BCBS主要任务是针对全球银行业商讨并制定审慎监管标准与指导方针,以加强全球银行业监管、监督与实践,促进金融系统的稳定性。BCBS认可气候风险情景分析及其压力测试是有效的宏微观审慎监管工具之一。2022年6月, BCBS发布《有效管理和监督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的原则》(Principles for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of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risks),为银行及监管机构提供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的管理和监管的原则性指引。该文件分别面向银行(分八个维度的原则1-12)与监管机构(分两个维度的原则13-18)提出18项基本原则(详见附录图表A1)。其中,该文件分别就银行自身管理、监管机构对银行的微观审慎监管要求、监管机构自身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开展气候风险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提供指导建议。“银行自身管理”方面,原则5提到“在适当情况下,银行应利用气候风险压力测试评估自身资本和流动性充足率”;原则12建议“在适当情况下,银行应利用情景分析来评估其业务模式和战略对可能的气候路径的适应能力,以及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对其整体风险状况的影响”。“监管机构对银行的微观审慎监管要求”方面,原则15提出“监管机构应确保银行定期识别和评估气候相关风险的影响程度……同时在适当情况下要求银行采用气候风险情景分析”。对于“监管机构自身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原则18建议“监管机构应考虑使用气候风险情景分析来识别气候风险因素,确定投资组合风险敞口、识别数据差距并告知风险管理方法的充分性,还可考虑应用气候压力测试对企业风险情况进行评估,并适时披露测试结果”。2021年,BCBS发布《气候相关金融风险——评估方法》(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risks- measurement methodologies)和《气候相关风险驱动因素及其传导渠道》(Climate-related risk drivers and their transmission channels)报告。两份报告通过深入分析现有文献、各国央行的实践活动以及NGFS等国际组织的研究报告,分别阐述了银行业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的产生机理、影响机制,并盘点各家央行及监管机构现阶段采用的评估方法,敦促相关部门提升应对气候变化长期不确定性挑战的能力。3.2 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the Network of Central Banks and Supervisors for Greening the Financial System,简称NGFS)是由中央银行与监管机构发起成立的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平台,宗旨在于强化气候和环境相关金融风险管理,动员资本进行绿色投资。NGFS重点关注气候相关风险对宏观金融稳定、微观审慎监管的影响。2020年5月发布的《监管者指南:将气候相关风险纳入审慎监管》(Guide for Supervisors Integrating climate-related and environmental risks into prudential supervision)提出将气候相关风险纳入审慎监管的5项建议。其中,建议4认为“监管者应设定监管预期,提高金融机构对监管者气候和环境风险审慎态度理解的透明度”,并分别从治理、战略、风险管理、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披露提出详细建议。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方面,该指南建议金融机构应识别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的风险敞口,并开发必要的方法和工具,如气候风险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来掌握气候和环境风险的规模与范围(参见图表4)。3.3 金融稳定理事会FSB金融稳定理事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简称FSB)汇集来自财政部、中央银行、监管机构的高级决策者,旨在通过评估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协调各金融当局与国际标准制定机构的工作,来制定并推动管监督和其他金融部门政策的有效实施,从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FSB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目前正积极在国际范围内协调应对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的工作。2021年发表的《气候相关金融风险路线图》(FSB Roadmap for Addressing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Risks),旨在将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管理纳入至金融风险管理总体框架,支持通过优化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工具来加强对气候相关金融风险影响的认识。在此基础上,FSB于2022年发布《应对气候相关风险的监督和监管方法》(Supervisory and Regulatory Approaches to Climate-related Risks),为监管机构制定监测、管理和缓解气候风险提供方法参考,并鼓励监管机构将气候风险情景分析及压力测试作为宏观审慎监管工具。该文件建议,监管机构应用的气候风险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的设计与范围应涵盖以下内容:1)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2)主要的金融部门,即银行、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和养老金受托人;3)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地理风险和部门风险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以及对金融风险影响的理解;4)气候相关风险的间接暴露、风险转移、溢出效应和反馈循环等全系统影响。另外,该文件还推荐监管机构在进行气候风险情景分析时可酌情参考利用NGFS情景分析法,以便促进数据和评估工具的一致性。3.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是一个致力于通过支持促进金融稳定和货币合作的经济政策,来促进其成员国实现可持续增长和繁荣的全球性组织。IMF重视气候变化问题,近年来已将“气候”因素融入至双边和多边监督、能力发展与贷款。其中,作为IMF金融监督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inancial Sector Assessment Program,简称FSAP)[1]也将气候风险评估问题作为风险分析和金融监督框架评价的组成部分。目前,智利、挪威、南非、哥伦比亚、菲律宾、英国等国的FSAP中已涵盖了气候风险评估,并且平均每年有两个FSAP涵盖物理风险或转型风险评估(IMF,2021)。2022年7月,IMF发布《FSAPs的气候风险分析方法》(Approaches to Climate Risk Analysis in FSAPs),重点介绍了银行业气候风险压力测试评估的具体方式方法。该报告认可气候风险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的重要性,助于树立审慎管理气候风险的意识,激励银行改进其风险管理框架,同时帮助监管机构了解气候相关风险潜在规模,加深对气候相关风险向金融系统传导渠道的理解,促进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和分配监管资源。四、气候风险情景分析及压力测试的宏微观审慎监管举措包括我国在内的部分经济体的金融监管机构已经或计划将“气候”因素引入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框架,而监管对象大多先以银行业入手。本文选取国内外代表性监管机构展开介绍。微观层面,监管机构通过发布气候环境风险监管指引等文件来要求金融机构围绕自身治理、业务战略、风险管理和披露等方面管理气候相关风险。对于气候风险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监管机构鼓励银行业等金融机构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发展此类方法,可先从定性的描述性情景分析开始,通过能力建设逐步过渡至定量的压力测试,不断提升气候相关风险的管理能力(参见图表5)。在宏观层面,监管机构通过定期开展系统性的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把控气候相关风险对金融系统的影响(参见图表6),引导指导金融机构建立长期的风险管理框架,并帮助金融机构解决试验中暴露出的问题,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性。4.1 代表性国家与地区监管机构的监管框架与实践4.1.1 欧洲中央银行ECB从微观审慎监管来看,2020年11月,欧洲中央银行(European Central Bank,简称ECB)发布《气候环境风险指南——风险管理和披露相关监管期望》(Guide on climate-related and environmental risks Supervisory expectations relating to risk management and disclosure),提出对银行业的气候环境风险的十三项监管期望,要求受监管银行根据期望,评估自身风险应对情况、提交具体行动计划,并说明如何将应对措施与指南保持一致。其中,期望11表明“希望存在重大气候和环境风险的各大银行使用气候风险压力测试评估风险对业务战略的影响,并审核内部压力测试是否适当,以期将这些风险纳入基准情景和不利情景之中”。2022年3月,ECB发布相应审查报告[2],对应期望11,ECB表明29%的银行已提及在风险管理中使用气候风险压力测试,25%的银行结合使用气候相关情景分析。进而,ECB将气候环境风险纳入2022-2024年监管优先事项,并逐步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工作。从宏观审慎监管来看,2021年9月,ECB公布了首次针对全经济(economy-wide)的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结果。此次测试完全由ECB自上而下(top-down)主导进行,覆盖范围包括银行和非金融企业。测试结果表明:尽早采取转型行动,效益越明显;极端天气事件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大幅上升,并大大增加了企业违约的可能性;采矿、电力和天然气等部门将承担较多的转型成本,短、中期违约风险将上升;对于气候风险敏感性的企业和银行来说,其影响可能是巨大的,特别是在未涉及气候减缓行动的情况下。该测试证明,气候变化是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对于投资组合集中于某些经济部门和地理区域的银行而言(ECB,2021)。2022年,ECB进行了欧元体系资产负债表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作为其将气候变化考虑因素纳入其货币政策战略的行动计划的一部分。该测试覆盖欧元体系的多个货币政策组合,包括其持有的公司债券、担保债券、资产支持证券以及抵押信贷业务。ECB以NGFS情景为基础,开发三种长期风险情景(无序、有序和温室世界情景)和两种短期风险情景(洪水风险情景与短期无序转型情景)。测试结果显示,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都对欧元体系资产负债表的风险状况产生重大影响。其中,公司债券对总风险增加的贡献更大,而抵押信贷业务对总风险增加的贡献却很小。ECB预计未来将定期对欧元体系资产负债表进行气候风险压力测试(ECB,2022)。2023年,ECB针对2990家欧元区银行投资组合所接触的290万家非金融企业群体开展气候压力测试。此轮压力测试包括四个模块:情景设置、企业影响评估、家庭影响评估、金融系统影响评估。ECB在NGFS情景的基础上,将地缘政治引致的能源危机影响考虑在内,共设计三种转型情景。结果表明:对于企业,转型的影响在不同行业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其中电力、采矿和制造业的信用风险增长最高;绿色转型导致的化石燃料和电力价格上涨将使企业的能源支出和消费选择发生重大变化。对于家庭,转型风险将通过能源支出和绿色投资传导给家庭,这对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和债务产生直接影响。对于银行,其信用风险会随转型风险的增加而增加,脆弱型企业客户越多,银行受到的影响越大;公司债券投资组合的绝对损失将是有限的,但相对于投资组合规模而言,损失也不容小觑(ECB,2023)。4.1.2 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APRA从微观审慎监管来看,2020年2月,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The Australian 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简称APRA)函告其监管的金融机构,声明将重点关注气候风险及其评估,鼓励机构采用自愿框架来评估、管理和披露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财务风险(如TCFD建议),并推广气候风险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的使用[3]。2021年11月,APRA出台《审慎实践指南 CPG 229 气候变化金融风险》(PRUDENTIAL PRACTICE GUIDE CPG 229 Climate Change Financial Risks),围绕气候风险治理、管理、情景分析和披露提供实践指导,以期协助受监管银行、保险公司和养老金受托人管理气候变化金融风险和机遇。虽然该指南并未规定新的要求与义务,但鼓励受监管机构立即开始使用该指南,以针对自身情况加强对气候变化金融风险的管理。对于情景分析,APRA鼓励机构采用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的方法来识别短期和长期风险。若主体不具备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的能力,则可退而求其次地使用定性情景分析。另外,APRA对如何进行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提供了相应指导。从宏观审慎监管来看,2021-2022年,APRA进行了气候脆弱性评估(Climate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简称CVA),评估澳大利亚最大的五家银行[4]所面临的气候风险的性质和影响程度。此次评估选择NGFS情景,主要探讨银行可能引致的信用风险。结果表明,中长期而言,银行贷款组合的损失可能会上升,尽管这些影响预计不会对银行系统造成严重压力,但气候变化可能导致银行业更容易受到未来经济衰退的影响(APRA,2022)。APRA 正在考虑扩大其气候风险自我评估调查范围,包括扩大至保险、养老金和更广泛的银行业,以帮助金融机构建立长期的气候风险管理能力以及不同职能部门(如风险管理和财务等部门)之间的协作。4.1.3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简称MAS)作为新加坡金融体系的审慎监管机构,致力于将气候和环境风险纳入单个企业、整个金融系统层面的监管框架与流程中。MAS主张通过气候风险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深化金融体系的气候风险评估能力。从微观审慎监管角度,MAS也要求金融机构自身具备开展气候风险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的能力。2020年12月,新加坡金管局分别面向银行业、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三类金融机构发布专门的《环境风险管理指引》[5],围绕治理、风险管理和环境相关风险披露提出监管期望。其中,《银行环境风险管理指引》(Guidelines on Environmental Risk Management for Banks)表明,银行业金融机构须发展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探讨重大环境风险下银行的承受能力。一方面,银行应确定并模拟与自身相关的环境风险情景,另一方面,银行应定性和定量地将这些风险情景引入压力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审视自身风险管理政策与框架。从宏观审慎监管角度,MAS在金融业年度压力测试中系统性考虑气候相关风险,截至目前共进行两轮气候风险压力测试。2018年的首轮压力测试面向于保险公司,评估其在特大洪灾情形下,投保财产受损导致索赔增加对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的影响。2022年的第二轮压力测试则聚焦银行的信贷风险与保险公司的市场风险,参考NGFS情景设定三类长期气候风险情景。测试结果表明,气候转型风险和物理风险将造成银行信用风险的预期违约率提高从而增加银行信贷压力,也会对保险公司的资产和负债造成不利影响。4.2 我国监管机构的相关要求与实践4.2.1 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4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召开“绿色金融和气候政策”高级别研讨会上,时任行长易纲表示“人民银行正探索在对金融机构开展压力测试中系统性地考虑气候因素,并逐步将气候相关风险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同时鼓励金融机构评估和管理自身气候和环境风险[6]。”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开设“探索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的专栏披露道,人民银行于2021年8月-11月组织23家主要银行(2家开发性、政策性银行,6家大型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3家城市商业银行)开展首轮气候风险敏感性压力测试,评估“双碳”目标转型对银行体系的潜在影响。此次压力测试重点针对火电、钢铁和水泥行业年排放量在2.6万吨以上二氧化碳当量的企业,考察碳排放成本上升(轻度、中度、重度三种碳价情景)对企业还款能力的影响,进而对参试银行持有的相关信贷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水平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压力情景下企业的还款能力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银行资本充足率也将有所下滑,但均能满足监管要求,风险可控。此轮压力测试不仅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管理气候相关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对监管机构完善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方法、拓展测试行业范围、探索宏观情景压力测试提供启示。2023年6月,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表示“人民银行高度重视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工作,在2021年搭建了气候压力测试的基本框架,组织19家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开展了针对电力、钢铁、建材、有色金属、航空、化工、石化、造纸等8个重点排碳行业的碳成本敏感性压力测试”,并且“结合区域经济结合和转型政策,组织部分地区银行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以敦促金融机构管理气候风险的意识与能力不断提高。4.2.2 中国银保监会2022年6月1日,中国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对银行保险机构识别、监测、防控业务活动中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提供指导。该指引从组织管理、政策制度及能力建设、投融资流程管理、内控管理与信息披露、监督管理等角度入手。投融资流程管理方面,该文件认为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加强贷后和投后管理,对有潜在重大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的客户,制定并实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要加强动态分析,开展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并在资产风险分类、准备计提等方面及时做出调整。4.2.3 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以下简称“金管局”)致力于推动绿色及可持续银行业发展,并制定了“三阶段”行动计划。在第一阶段,金管局与业界建立一个共同框架,评估银行目前的“绿色基准”(Greenness Baseline),并与国际组织合作,为银行提供技术支援,掌握进行“绿色体检”的原则和方法。在第二阶段,金管局将就绿色及可持续银行的监管期望或要求咨询业界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以订立一套提升中国香港银行业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在第三阶段,确立目标后,金管局将落实、审视及评估银行的进度。为此,金管局于2020年开展并完成首次“绿色”评估。2020年5月13日公布的《绿色及可持续银行业的共同评估框架》(Common Assessment Framework on Green and Sustainable Banking),为银行自我审视与评估气候风险和环境风险的应对情况提供框架(详见附录图表A2)。该框架旨在收集六个关键要素下20个子要素收集问题信息,银行须使用0-3之间的评级报告其各问题的发展情况。银行应按要求完成评估工作,并根据金管局框架的提问给予答复及其相应证明,金管局也鼓励银行阐述应对气候和环境风险的方法,以便金管局理解。在“企业规划与工具”要素中,金管局要求银行回答是否利用情景分析或压力测试评估气候和环境风险。若采用,应陈述方法使用的具体细节,以及如何应用评估结果;若未采用,应解释原因并说明是否有计划在未来三年内使用。在“风险管理流程”要素中,金管局要求银行回答董事会是否定期收到相关风险的报告,若收到则应简要说明报告中包含的信息,如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结果、风险暴露和缓释措施等。2021年12月30日,金管局面向所有授权机构(Authorized Institutions,简称AIs)发布关于气候风险管理的《监管政策手册》,该指引性质的文件围绕治理、战略、风险管理和披露提出监管要求。气候风险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的有关内容包含在风险管理方面,该手册要求授权机构应建立使用各种方法和工具衡量气候相关风险的能力,应采用以气候为重点的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对产生不利影响的气候情景进行定期评估,并对选用的气候情景和测试内容提供相应指导[7]。为评估银行业应对气候风险的韧性、帮助银行业建立评估气候风险的能力,金管局积极推动气候风险压力测试试验。2021年1月启动的试验共27家银行(20家零售银行和7家国际银行的港分行)参与,测试包含一个针对气候状况恶化的物理风险情景、两个分别代表转型(无序转型和有序转型)至低排放经济的转型风险情景。测试结果表明,虽然气候风险将对银行业造成显著不利影响(如贷款的预期信贷亏损导致银行利润下降,资本充足率有所下滑等),但银行业总体表现稳健,风险整体可控。参与银行根据该测试中暴露出的薄弱环节,制定了调整业务策略及加强气候风险管理的计划,如策略性投放资源于应对气候变化业务、将气候风险因素纳入风险管理框架中等。金管局表示将根据此次测试计划改良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框架,探索方法帮助银行业解决试验计划揭示的主要障碍。2022年6月30日,金管局公布将气候风险纳入银行监管程序的两年计划,主要措施包括:将气候风险管理列作监管会议常设议程;将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纳入由监管机构主导的压力测试框架内,作为由监管机构主导的定期压力测试的一部分;优化绿色评估框架等。2023年,金管局针对银行业开启新一轮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此轮压力测试在2021年测试的基础上对气候风险情景,基本假设、评估方法和报告撰写等方面进行重大改进,预计将于2024年提交测试结果。五、总结与展望气候相关风险日渐成为破坏金融体系稳定性的重要影响因素,迫使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正视气候风险引致的金融风险。妥善应对气候风险的前提条件是准确识别和评估气候风险,而气候风险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则被视为有效工具。在主要国际组织和部分前瞻性监管机构的举措下,将气候风险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纳入宏微观审慎监管评估工具箱的趋势愈发明朗。具体而言:国际组织的监管框架方面,国际组织鼓励监管机构将气候风险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纳入宏微观审慎评估工具箱之中,并重点围绕三方面提出建议。对于宏观审慎监管,监管机构应考虑使用该方法宏观把控气候相关风险对金融体系或特定部门的影响。对于微观审慎监管,监管机构应对金融机构设定监管预期,要求金融机构自行开展识别和评估气候相关风险影响工作,并在适当情况下规定金融机构必须应用气候风险情景分与压力测试法进行气候风险评估。另外,金融机构自身应适时进行该方法的能力建设,以了解处于潜在气候风险时自身业务模式、业绩表现、风险状况等方面所受的影响。监管机构的宏微观审慎监管方面,定期开展系统性气候风险压力测试逐步成为常设工作,从而使监管机构从宏观层面掌控气候风险对整个金融系统的潜在影响,并发挥对金融机构起到指示引导的作用。此外,微观审慎层面,监管机构鼓励并要求金融机构根据自身情况建设相应方法,可率先从定性的描述性情景分析开始,通过循序渐进地能力建设,逐步过渡至定量的压力测试,不断提升气候相关风险的管理能力。对于我国,监管机构同样重视气候相关风险的评估和管理工作,已针对部分金融机构开展了微观层面的气候风险压力测试试验,未来还将持续推进。在金融机构层面,尽管部分金融机构采用中国人民银行的统一框架进行了相关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实践,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金融机构仍然不具备自行构建气候风险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相关框架与模型的能力。鉴于此,本文建议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一方面在此前微观层面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基础上,进一步开展针对宏观金融系统的压力测试,并将测试结果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中;另一方面,逐步完善气候风险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框架,并为金融机构提供方法指南。同时,建议金融机构开始着手自主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环境的气候风险情景与压力测试框架,可由简到复地建立此类方法,例如可先从定性的气候风险情景分析入手,后逐步过渡至定量的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 参考文献[1] APRA. INFORMATION PAPER Climate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Results. 2022.[2] Bank of Canada and office of the Superintendent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Using Scenario Analysis to Assess Climate Transition Risk. 2022.[3] BCBS.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risks: a survey on current initiatives. 2020.[4] BCBS. Climate-related risk drivers and their transmission channels. 2021.[5] BCBS. Consultative document Disclosure of climate related financial risks. 2023.[6] BoE.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UK Insurance Sector. A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Report by the 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 2015.[7] Carney M. Breaking the tragedy of the horizon-climate change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speech). Bank of England, Speech, 2015: 50-64.[8] ECB. 2022 climate risk stress test. 2022.[9] ECB. Occasional Paper Series ECB economy-wide climate stress test Methodology and results. 2021.[10] ECB. Occasional Paper Series The Road to Paris: stress testing the transition towards a net-zero economy.2023.[11] G20 Green Finance Study Group. Enhancing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in Financial Decision-making. 2017.[12] IMF. IMF Strategy to Help Members Address Climate Change Related Policy Challenges—Priorities, Modes of Delivery, and Budget Implications. 2021.[13] NGFS. Case Studies of Environmental Risk Analysis Methodologies. occasional paper, 2020a.[14] NGFS. Guide for Supervisors Integrating climate-related and environmental risks into prudential supervision. 2020c.[15] NGFS. Macroeconomic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Implications of climate change. 2019.[16] NGFS. NGFS Scenarios for central banks and supervisors. 2022[17] NGFS. Technical document Overview of Environmental Risk Analysis b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2020b.[18] Volz U. On the role of central banks in enhancing green finance. 2017.[19] 马骏,孙天印.气候转型风险和物理风险的分析方法和应用——以煤电和按揭贷款为例.清华金融评论,2020,(09):31-35.[20] 马骏. 碳中和愿景下的绿色金融路线图研究.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22[21] 苗萌萌,于超,徐融.适时将气候风险纳入金融监管框架.中国金融,2023,(24):90-92.[22] 益言.主要经济体气变压力测试最新进展.中国货币市场,2023,(02):67-72.[23] 张帅,陆利平,张兴敏等.金融系统气候风险的评估、定价与政策应对:基于文献的评述.金融评论,2022,14(01):99-120+124.附录注:[1]金融部门评估计划 (FSAP) 对一国金融部门韧性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作为IMF金融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对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对金融部门监督和监管质量的评估以及对危机管理框架的评估。迄今超过四分之三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已经开展FSAP。[2]资料来源:欧央行评估显示,银行必须更好地披露气候风险,欧央行官网[EB/OL], 2022/3/14 [2024/3/1] https://www.bankingsupervision.europa.eu/press/pr/date/2022/html/ssm.pr220314~37303fd463.en.html[3]资料来源:了解和管理气候变化的金融风险个,APRA官网[EB/OL],2020/2/24 [2024/3/1] https://www.apra.gov.au/understanding-and-managing-financial-risks-of-climate-change[4]分别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银行集团、澳大利亚联邦银行、麦格理银行、澳大利亚国民银行和西太平洋银行[5]资料来源:新加坡金管局官网可持续金融监管方法栏目,MAS官网,[EB/OL],2024/3/1 [2024/3/1] https://www.mas.gov.sg/development/sustainable-finance/regulatory-and-supervisory-approach[6]资料来源:央行行长易纲:逐步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澎湃,[EB/OL],2021/4/16 [2024/3/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233472[7]资料来源:气候风险管理,中国香港金管局官网,[EB/OL],2023/8/29 [2024/3/1] https://www.hkma.gov.hk/gb_chi/regulatory-resources/regulatory-guides/by-subject-current/green-and-sustainable-banking/★
★
免 责 声 明
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CIB Research Co.,Ltd.)(中文简称“兴业研究公司”)提供,本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均根据国际和行业通行准则,并以合法渠道获得,但不保证报告所述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报告阅读者也不应自认该信息是准确和完整的而加以依赖。
本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均反映本报告初次公开发布时的判断,我司有权随时补充、更正和修订有关信息,但不保证及时发布。本报告内容仅供报告阅读者参考,一切商业决策均将由报告阅读者综合各方信息后自行作出,对于本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后果,我司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报告的相关研判是基于研究员本人的知识和倾向所做出的,应视为研究员的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所在机构。我司可根据客观情况或不同数据来源或分析而发出其它与本报告所提供信息不一致或表达不同观点的报告。研究员本人自认为秉承了客观中立立场,但对报告中的相关信息表达与我司业务利益存在直接或间接关联不做任何保证,相关风险务请报告阅读者独立做出评估,我司和研究员本人不承担由此可能引起的任何法律责任。
本报告中的信息及表达的观点并不构成任何要约或投资建议,不能作为任何投资研究决策的依据,我司未采取行动以确保此报告中所指的信息适合个别的投资者或任何的个体,我司也不推荐基于本报告采取任何行动。
报告中的任何表述,均应从严格经济学意义上理解,并不含有任何道德、政治偏见或其他偏见,报告阅读者也不应该从这些角度加以解读,我司和研究员本人对任何基于这些偏见角度理解所可能引起的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并保留采取行动保护自身权益的一切权利。
本报告版权仅为我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表。除非是已被公开出版刊物正式刊登,否则,均应被视为非公开的研讨性分析行为。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我司对于本免责声明条款具有修改和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