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万荣精神的特质

作为土生土长的万荣人,我眼中的“万荣精神”是这样的。万荣精神,从词语构成看,精神是内核,万荣是限制性标识,两者合成“万荣

作为土生土长的万荣人,我眼中的“万荣精神”是这样的。

万荣精神,从词语构成看,精神是内核,万荣是限制性标识,两者合成“万荣精神”主体。作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万荣精神,它诞生于万荣大地,发展于万荣大地,穿越历史风云,世代传承。

古往今来,万荣人的血液里流淌着万荣代码,骨子里凝聚着万荣气质,言谈举止中洋溢着万荣做派,脑子里活跃着万荣思维,这一切构成了立体化的文化基因,烙下了万荣精神的特质。在祖祖辈辈层层叠叠的传承和演变中,万荣精神在不断丰富和升华着,但一以贯之的是血脉传承中的本质和精粹。在万荣人心里,自己因为万荣精神区别于外地人;在外地人眼中,万荣人因为万荣精神充满独特魅力。

因此,万荣精神的内涵是长期约定俗成、传统默认的,可能表述的形式会多样化,但绝不能做任人打扮的姑娘,因为任何无原则的创新发掘必然会冲淡它的本色。万荣精神的发展升华在历史和现实中具有必然性,但要呵护和做大做强,就必须始终坚守其精神内核,任何延展衍生都必须围绕它最本质、最被认可的精神内核来进行,不可任意越线,不可随意涂抹,不可扭曲它与生俱来的原生特质。

从最初诞生和传承的本质特征看,万荣精神可以用一个字来表述,那就是“争(读音zeng)”;也可以用两个字来表述,就是“争(读音zeng)气”;还可以用三个字来表述,就是“万荣争(读音zeng)”。关于“争”,在万荣有时也读ceng,说谁万荣精神超足超强,也会说这个人“争(ceng)”劲大。其实,不论读“zeng”还是读“ceng”,本义相通,都是万荣精神的体现,不过因语境而自然合理巧妙地选用而已,这是口语表述中的微妙区别,书面或正规场合的表述一般读“zeng”,在书写时多用“万”和“荣”下半部组成的异体字、zeng,有时也用争、挣,挣用的较少,这些都已被万荣人认可,但什么字或符号表述会成官方最终定论,这需要时间和耐心来等待。本文暂且用“争”来表述,读音zeng,况且符合万荣人凡事必争的精神劲头。

一个“争”,包含多种意思。比如,争大争强争优,韧性超强的坚持和硬抗硬扛,不服输缠劲大,坚守个人认知不在意不畏惧权威,剑走偏锋铤而走险(褒义解读),以退为进的自嘲洒脱,貌似愚钝的大智慧,等等。具体要说清说全说细万荣精神,还真不容易,也正应了那句:人人心中有,人人口中无。但不管怎样,要发掘弘扬万荣精神,还真必须紧紧围绕这些本质性的内涵,决不能在推陈出新中“新”到远离万荣精神本义,甚至等同于外地的精神特质。

万荣精神的早期提炼与广泛传播,始自万荣笑话,万荣笑话源于荣河谢村一带,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万荣精神的诞生,从有万荣大地上有人长期生活就开始了。比如,我命由我不由天,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特质,万荣县域的先民自古就有。比如,万荣的王通不囿于孔圣人权威,坦荡荡,欣然著述《续书》《续诗》《元经》《礼经》《乐论》《赞易》,培养出魏征、李靖、杜如晦、房玄龄等大批经纶之士,这些弟子出将入相、群星闪耀,为开启大唐盛世奠定了根基,为“经国济民”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在教育和治国方面谱写了传奇。可叹隋朝皇帝不用王通的《太平十二策》,王通凭一己之力成就了大唐的梁柱!王通之孙王勃,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九岁时读颜师古作注的《汉书》,竟然作《汉书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二十五岁时,参加都督阎伯舆在新修滕王阁举办的盛宴,主人请来宾为宴献作,众人皆推辞不作,唯独王勃无视前辈权威,不在意人情世故,当仁不让,“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感叹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现在的万荣人也有我命由我不由天、敢为天下先的典型事例。万荣的王衡,是个普通农民,谁也想不到,他会成为专家型科学家。一次偶尔发现煤矿旧防水技术浪费大豆、棉花时,王衡痛心不已,便在不被人看好的情况下,不认命,不信邪,买回化学、工程材料书籍,即使很难看懂,仍然坚持不断钻研,由于没有钱买实验设备,就用家里的捣药罐,一次次做着防渗材料试验,弄得卧室、院里、厨房都沾了水泥,一次次失败,再一次次探索,再拿着产品样品到实验室和煤矿测试,即使因此债台高筑、甚至饿晕倒地,他也没有放弃。由于信念坚定,韧性十足,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王衡终于攻克世界技术难题,先后完成国家科研项目13项,获得专利59项,其中4项发明专利具有国际竞争力,“地下工程水害防治新技术”还荣获了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北京地铁隧道、三峡大坝围堰等1000多项重大工程,都应用了万荣王衡的技术和产品。万荣人行,看着行的能行,看着不行的也行,万荣精神的实质就是勇于亮剑、而且能扛到最后。

且不说那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单说平平常常的万荣人,也有着不同于外地平常人的思维和处事方式,淋漓尽致地体现着万荣精神。全国范围内多处地方都申请过和董永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大量史志族谱、碑刻庙宇、遗址物证、风俗传统,都充分地考证出,汉代董永为今万荣县皇甫乡小淮村董姓先祖,“董永传说”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万荣乡皇甫乡小淮村被明确为“董永传说”发生地。但在之前,学术界基于已公开的定论,并不认可万荣县皇甫乡小淮村是董永传说发生地。

当年,发掘考证董永传说的董大中、董俊业,就是小淮村人。在被质疑的的氛围中,他们遍访邻近各县村镇,查寻遗址实物,搜集史料记载,请教习俗见证人,利用三个月时间把考证成果,编成我国第一本“董永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研究著作《董永新论》,在社会上不可置信的惊讶中提交了满分答卷,严谨细致地论证和还原了董永传说的整体风貌和历史细节,已被学术界认可,顺利叩响了“董永传说”获准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大门。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董大中、董俊业两位万荣人不盲从于既定结论,勇于挑战权威定论,一根筋“扛”到底。强词夺理不是万荣人的选择,他们剑走偏锋、脚踏实地、顶住压力,换一种思维方式,用扎实严谨的考证和事实结论,在学术界为董永传说发生地万荣皇甫小淮正“名”。

经考证,汉代的董永是个普通人,家境贫寒,孝敬老人,就是去田间劳动,也要用车把父亲拉倒地头相伴。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葬父,他没有推脱,也没有放弃,而是基于典型的万荣思维,出乎寻常地卖身为佣,所获钱财用来葬父,再用劳作的收入给主家还债。董永卖身葬父,感动了当时和后世,成为中华“二十四孝”中的经典。无论董永的卖身还是董大中、董俊业的实证,都可以看出万荣人骨子里不同寻常的较真、执着、不向命运或权威低头的精神特质。

说到董永孝亲,现在万荣也有孝亲的典型。《万荣精神万荣人》一书中有篇孝亲故事,原型就是皇甫乡乌苏村的董德顺先生。他孝敬老人的美名,乡邻尽知。他是退休干部,子女有正式工作,算是个体面人,但七十多岁仍能坚持为老人端茶送水,和老人陪吃陪睡,甚至为老人说笑表演逗老人开心,简直和“二十四孝”中的戏彩娱亲如出一辙了。孝为第一美德,至孝之人必尽极善之美。董德顺曾义务提携一家境拮据的村民为子女完婚,还担任过村老协会会长,组织重阳节孝亲表彰活动,协助村两委完成工作。古今映照,传承有序,万荣精神根脉深厚,枝繁叶茂,在一棒棒接力中更显醇厚隽永。

万荣人土,但万荣人能,万荣人干事行,万荣精神很早就撂响全国,甚至引起党中央关注,还在《人民日报》推广过万荣经验。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万荣在青谷村开展“注音识字扫盲、纠正方言和推广普通话”试点,设校编班,突击学习汉语拼音方案,试点当年扫除青壮年文盲159人,第二年向全县推广青谷扫盲经验,全年扫除文盲两万多人,当年创办的《万荣拼音报》,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题写报头,不但在本县使用,还发行到上海、黑龙江、广东、江苏、福建等省市,并通过香港发行到国外。1960年5月,《人民日报》就刊登了中共中央关于推广万荣县注音识字经验的指示,发表了《大力推广青谷管理区注音识字扫盲经验,争取提前扫除文盲》的社论。1964年至1975年,《山西日报》以《注音识字越走越广》为题再作报道,《光明日报》发表《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创办农民业余大学》,《人民日报》发表《青谷村农民业余大学越办越好》社论,万荣牌子越来越靓。

改革开放后,国家焕发生机,万荣精神风雷激荡,“争(zeng)”气十足的万荣人也迈开了敢说敢干、勇创一流的步伐。

走南闯北的万荣人不信天不信地,信自己,信打拼,从“一根棍棍一口锅”开始,先用土法子实验生产,慢慢摸索改进,他们睡过桥洞求过人,借过钱也借过设备,还讲着万荣笑话搞推销,重塑了万荣新形象,打出了万荣新品牌,硬是闯出了外加剂发展的大市场。万荣外加剂发展史上,涌现出徐西斌、孙克俭、杨锐成、李智敏等大批具有鲜明万荣特色的外加剂领域农民企业家。一口土洋腔万荣普通话,说不完的诙谐万荣笑话,乐善好施的万荣豪爽气派,外人摸不清门道的万荣专利,全国各地闯出来的大效益大名气,捐资捐物抗击疫情、硬化道路、集资建校、修建烈士陵园、关爱老年人、资助贫困学生,这就是万荣人,这就是“干旱贫穷,人却能行”的万荣人!一路磕磕绊绊,倔倔巴巴,咋咋呼呼,嘻嘻哈哈,亮出了万荣智慧,打响了万荣牌子,飙出了万荣精神,走出了万荣路子。

万荣精神蕴含的智慧,的确魅力无穷。你看,万荣的飞云楼只用一句话宣传,那就是“万荣有个飞云楼,半截插在云里头”;万荣的孤峰山也用一句话来宣传,那就是“天下名山千百处,唯有此山敢称孤”;万荣的后土祠只用一句话来宣传,那就是“中华祖祠,寻根万荣”!万荣人曾经只用一个词语宣传万荣,那就是“一国三都”,涵盖了万荣在笑话、药材、苹果、恒磁领域的努力、成就、品牌,看看这大手笔、大品牌、大气魄。当然,时过境迁,万荣城乡面貌、产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振兴战略正在稳步实施,我们相信,万荣人还会有更新的笑话、更大的成就、更亮的品牌、更精彩的概括,万荣精神基于原生内涵的丰富、延展、升华也是必然的。

万荣职教中心的大门照壁曾印有一个大字“行”,其表述便是立足新形势的对万荣精神的提炼和表述。当时,甚至到今天,县域内曾公认,这是新时期对万荣精神比较经典的表述。用一个字表述,就是“行”;两个字表述,就是“能行”;三个字表述,就是“我能行”。这个“行”字虽然不能等同于“争(zeng)”,意义上也不能完全涵盖“争(zeng)”,但鲜明地表达了“争(zeng)”的底气和动能源,立足于万荣的每个“我”,表达了“争(zeng)”的豪气和韧劲。这种表述虽然没有表达出万荣人释然洒脱和大智若愚,但对万荣人骨子里的“争”“强”“韧”“傲(褒义解读)”还是把握的比较准,时时激励着更多的万荣人奋然前行,在前行中不断丰富万荣精神的内涵。

对万荣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比较重视。多年来,承载着万荣智慧和万荣精神的万荣笑话,一直以笑话剧、笑话光盘、笑话杂志、笑话玩具手办、笑话论文、笑话研讨等形式,进行宣传普及推广。县级层面组织编写了《万荣精神万荣人》《新万荣精神万荣人》,前书主要梳理从古到今典型的万荣人万荣事,大部分是真人真事,也有少量口口相传的万荣民间故事,还原了万荣精神在社会生活中的整体风貌;后书采访编写了脱贫攻坚战中万荣驻村扶贫干部的典型事迹,全部是真人真事,集中宣传彰显了这一时期脱贫攻坚特色的新万荣精神(以贫穷落后为耻、以勤劳实干为荣,以懒惰后进为耻、以竞相脱贫为荣)和驻村干部身上坚韧不拔、奋勇争先、勇于奉献的万荣精神,这都是根基深厚的万荣精神在万荣扶贫领域的生动再现。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万荣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具有深远意义,这需要自上而下的引领和自下而上的生成。我们坚信,万荣精神永远充满活力,必然在时代大潮的风雷激荡中完成自我升华,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作 者 简 介

李红伟,本科文化,中共党员,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运城市优秀教师,主持编写《非常阅读·中考版》《追梦·路》,参与编写《百家讲谈》《高峰论坛》《名师有一套》等7部图书,在《语文报》、《山西日报》、《作文评点报》等报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等2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