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的霓虹灯在雨水的映衬下显得有些迷离,送外卖的电动车在狭窄的小巷中穿梭。
这样的场景在北京并不罕见,但今天的主人公陈涛却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
在外人看来,他曾是从四川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的“天之骄子”,近40岁的人生阅历本该是令人艳羡。
但现实却是他在12年的北漂生活中经历了多次失业,如今甚至靠送外卖维持生计。
他的故事真如他所言,人生35岁是道坎吗?
陈涛的求职历程高中时期,陈涛就是同学眼中的“学霸”。
一路以优异成绩进入四川大学,攻读哲学硕士。
他毕业后选择了去北京,从事媒体行业。
然而北京的职场竞争异常激烈,这里的每个人都在全力以赴。
优秀如陈涛,在这些年里辗转于传媒、公关甚至创业,不断寻求突破。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传统媒体,当时报纸和杂志的走红让他颇为自豪。
但随着互联网的崛起,传统媒体迅速失势,陈涛认为自己需要调整方向,于是他投身于记者行业。
然而记者的生活并不轻松,频繁的加班与高压竞争让他始终无法适应,一度在2018年选择离开,转入互联网公司从事公关工作。
公关工作带来了短暂的安全感,但新公司因某些原因关闭,再次令陈涛失业。
他不断寻找新的工作,很多求职信石沉大海,终于理解到35岁之后的职场确实是一道考验。
为了维持生计,他尝试各种兼职工作,甚至考虑过当道士,但连这个机会都因年龄限制而被拒之门外。
送外卖的生活体验2022年,陈涛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送外卖。
尽管学历与此不符,但他坦然接受,认为比起面子,生活更加重要。
租一辆电动车,在雨天、寒夜中穿梭,对陈涛来说是尴尬,但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送外卖的日子里,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
有些订单慌乱,有些顾客焦急,更有友好和温暖的瞬间。
陈涛喜欢这个工作带来的简单和自由,甚至用9分的高分评价它。
尤其是在漆黑的夜晚,就算是闲下来,刷刷短视频,等待顾客订单,也成为一种难得的轻松。
他曾在街头遇到一位醉醺醺的大叔向他求助,虽然不是他的工作职责,但他还是帮助将大叔安全送回了家。
这些小事让他感到自己仍有价值,获得了满足感,而这在办公室里,可能一年也难以遇到。
随着疫情消退,外卖行业也逐渐不如从前。
陈涛慢慢开始反思这一阶段的经历。
他并不后悔,因为在他看来,这段时间让他看到更真实的北京,体会劳动者的艰辛,更加珍惜自己曾经拥有的。
不久之后,陈涛结束了外卖生涯,迎来了新的机会。
他找到了一份民办高校的教学工作,重新梳理人生目标。
文凭和智慧是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资产,如今他能以此帮助更多年轻人,成为一名教师让他找到了新的价值感。
在与学生的相处中,陈涛不再是坐在高高讲台上的学者,而是个引导者,他更愿意倾听学生们的困惑和梦想,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故事。
通过讲述自己如何应对职场困难,他希望能够激励更多年轻人,在挫折面前不放弃梦想。
总结起来,陈涛的人生是一场不断寻找意义的旅程。
从学霸到送外卖员再到大学教师,他的每一次选择都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根据每个节点的现实和自身的思考做出的。
社会的多元与变化丰富了他的阅历,在他从困境中重整旗鼓的过程中,人生获得了新的方向。
陈涛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上下求索,每段经历都会成为今后路途的一部分,让每一步都不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