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国历史上那些不那么好的皇帝,我想90%的人会说到隋炀帝。其实中国历史上有几百个皇帝,有昏聩无能的,有不务正业的,有奇葩变态的,隋炀帝算不上是倒数第一的那个。但隋炀帝的名声之坏,直逼桀纣。祖君彦一篇讨伐隋炀帝的“檄文”《为李密檄洛州文》中更是将隋炀帝的罪行概括出了新高度:“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凭借这样的“口碑”,隋炀帝成了历届昏君之最。但他真的那么无能吗?
一、开通运河创立科举
在小说、评书中,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到江南寻访美女和游玩享乐。但是,选拔美女只能本人到扬州吗?不能把美女输送到皇宫吗?想来还是后世为了强化隋炀帝昏庸的效果,以及唐代为了把自己抢江山的事描绘得正大光明,正义凛然,因此故意将一个皇帝的施政行为与他的私生活挂上钩。其实,开凿大运河是和修筑万里长城相提并论的伟大工程。
在大运河开凿之前,中国的河流大多是东西走向,互不干扰,也缺乏“沟通”。而大运河是南北走向,这样就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航程最长、最为雄伟的一条人工运河,给运输和水利带来无限便利。甚至到1400多年后的今天,大运河上运输船只仍然穿梭不息,我们在领受大运河的恩泽。
不过,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没有给隋炀帝带来好运,反而成为政敌推翻他的一大理由,尽管这些政敌也享受到了大运河带来的实惠。骂名都由隋炀帝担了,可好处都让后人得了,隋炀帝真是够冤枉!
实际上,给隋炀帝扣帽子、泼脏水,这些事绝大多数都是由野史作者们干的,在正史中并没有任何证据可言。如果仔细阅读并且推敲史料,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杨广原本是一个文武双全,才华横溢,战功赫赫,而且拥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杨广14岁时,同江南的萧氏结婚。一直到他去世,他们两人始终相敬如宾、举案齐眉。而且杨广就只有三个儿子,反观被后世奉为明君的康熙,有24个儿子,雍正有10个儿子。像这样感情专一的君主,就连历史上有名的贤君估计都比不上。
而关于“弑父”隋文帝的说法,唐朝编写的隋书在文帝和炀帝的本纪均不采用。而指控杨广“弑父”的资料仍然是出自野史和隋朝末年为了讨伐杨广而写的檄文,丑化隋炀帝。而真实情况是,在隋文帝驾崩前,正式与百官诀别,说自己时日无多。杨广的帝位即将到手,那怎么连几天都等不了,非得杀了父亲让自己背个不忠不义的罪名?
杨广杀了大哥杨勇,但是对几个弟弟很宽容,小弟杨谅起兵谋反,按法律当斩,被他打败后也不过把他幽禁起来,并没有杀死。而唐太宗李世民呢,玄武门兵变,用箭射死了大哥和三弟,不仅如此,将年幼的侄子也杀了,李世民的做法更狠,可为什么没人骂李世民呢?
隋炀帝其实一点也不差。他结束了从三国到南北朝长期南北对峙、分裂的局面,实现周秦以来第二次天下大统一;他创立了科举制,为国家选拔人才,为后世提供招贤纳士的经验;他整理古籍、经通西域、抚御外患、宽减刑罚,功不可没。
杨广三征高丽、三幸江都、两巡塞北、三临涿郡、一游河右,还亲征吐蕃、吐谷浑、高昌、薛延陀、南诏、琉求等国,他拓展了中国领土,设置河源郡、西海郡、鄯善郡、且末郡等4个郡,把青海及新疆的一部分纳入版图,在疆域上超过了汉武帝。隋炀帝开通道路,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往来。杨广还亲自到达张掖,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与史臣纷纷前来朝见,表示臣服,这是举世创举。试想,假若宋徽宗有隋炀帝一半的气魄,北宋都不会窝囊的亡国吧。
二、杨广招黑的原因
“一个巴掌拍不响”,隋炀帝这么招黑也不是没有道理的,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么多人对他不满呢?
首先,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每当一个皇朝取代另一个皇朝之时,前任君主总会被黑得体无完肤,尤其是末代皇帝,甚至可以说一点价值都没有。隋炀帝杨广自然也不会逃脱这样的命运,描述为昏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但是末代皇帝也不少,比如崇祯帝,宋徽宗,好像也没有隋炀帝名声这么差,这就引出了次要原因。隋炀帝得罪了关陇名门,隋朝起家离不开关陇名门,比如宇文泰,独孤信都是关陇名门,但是隋炀帝实行的科举制度削弱了门阀大族世袭的特权,并通过见东都洛阳、修建大运河等举措,大力发展隋朝东部的经济,降低国家对关陇地区的经济依赖。
这些措施触动了关陇名门的利益,他们很不爽,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魏晋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话语权都掌握在名门手里,名门子弟不用奋斗就能获得官职,而平民子弟再怎么努力也不能逾越。但从隋炀帝开始,却要通过考试才有机会,要和天下文人一起竞争;
不仅如此,东部经济发展了,关陇地区也受到了不小的牵制。触犯了那么大的既得利益者,再加上这些人又有文化,擅长笔墨,推翻之后当然要被抹黑了。到了后世朝代,科举制度深入人心,当然不如隋炀帝刚刚推广的时候受到的阻力大。
这第三个就是得罪了老百姓,好大喜功、滥用民力。不管是修建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三次巡幸江都,还是三征高句丽,或是开发经营西域,这些动机是好的,但是节奏太快了,隋炀帝14年就搞了这么多大工程,老百姓是在有点吃不消。唐太宗李世民做得好的是公德,不像隋炀帝那样,处处得罪老百姓,而是与民休息,轻徭薄赋,自然留下来的名声要比隋炀帝好多了。
至于后世老百姓并没有见过隋炀帝,但是他们从野史、演义里都听过隋炀帝的事迹,自然觉得隋炀帝不是好人,隋炀帝的恶名也就被定格在历史长河里。
三、英武背后,文人的一面
杨广兴趣爱好也非常多,善词诗,能草书,擅书法,工丹青,富收藏。他在洛阳观文殿后修妙楷、宝迹两台,里面藏法书和名画。杨广的文学修养挺高,写过不少豪放雄浑的诗。后世曾有人写诗将隋炀帝和王安石进行对比:“隋炀不幸为天子,安石可怜做相公。若使二人穷到老,一为名士一文雄。”
隋炀帝杨广在生命终结之前还留下了一首五言诗《江南好》:“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但存颜色在,离别只今年。”可见隋炀帝豪情背后文人的一面。杨广在江都做的诗很多,例如:“求归不得去,真成遭个春。鸟声争劝酒,梅花笑杀人。”诗文对仗工整,他的文学造诣有着相当高的水准。
以此看来,那些关于隋炀帝是十恶不赦的暴君的说法,就显得非常不可信了。隋炀帝虽然也有不足之处,可是他的半生功业,却很少被人所提起。就隋炀帝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建树,他也可以堪称是一位伟大的帝王。
其实隋炀帝是知道自己没有好下场的。传说他曾笑着问萧皇后:“好头颅谁当斫之?”一副“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洒脱,倒也是一番俗人难以达到的境界,可见,他并不是不知道开凿大运河的后果。所以,在评论历史人物时,不能只看其一,要正视历史,功就是功,过就是过,功不折罪,瑕不掩瑜,只要他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就不能否认其功绩。隋炀帝的“炀”字,对他的确不太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