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浏阳,小时候有两个认识点,一是那首著名的歌曲《浏阳河》,一是浏阳花炮。前者让我知道浏阳河是湘江的一条支流,有九道弯;后者则让我知道浏阳花炮是高质量花炮的代名词。
长沙到浏阳很方便,乘长途汽车只需要一个半小时。
花炮大道是浏阳城的一条主要干道,与金沙北路相交的十字路口街心广场上有一座不锈钢材质的烟花雕塑,这就是花炮广场。广场上竖立着8个字的标语牌:一河诗画,满城烟花。这8个字的标语与我对浏阳的认知高度契合。
来浏阳前做了简单攻略:先打车到文庙,然后再步行到谭嗣同故居,因为两个景点相距不到1公里。
浏阳文庙位于现在的浏阳第一中学院内,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曾经重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谭嗣同在这里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个群众性科技团体——新算学馆,并在此设立“算艺学堂”。1926年10月,中共浏阳县第一次代表会议在这里召开。2013年,浏阳文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前游览过多座文庙,像北京孔庙、曲阜孔庙、南京夫子庙,但游览县级文庙这还是第一次。

大成门
浏阳文庙大成门面阔三间,硬山顶,覆金色琉璃瓦,正脊中央饰葫芦状脊刹,两山高耸马头墙。石雕门柱上的对联“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立极;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为孔庙常见的对联。大成门两侧各开一石库小门,左边门额为“名宦祠”,右边门额为“乡贤祠”。

鼓楼
进入大成门,门内两侧可见钟鼓两楼。院落当中是一条宽敞的石甬道,甬道两侧遍植花木,其中一株罗汉松已有两百多年的树龄,应该是这座文庙的“同龄人”。甬道尽头是主殿大成殿。

大成殿
大成殿坐落在石砌台基之上,面阔五间,四周出廊,重檐歇山顶,覆金色琉璃瓦,脊刹为五色宝葫芦。殿前月台东南角、西南角各置礼乐亭一座。两座礼乐亭均为重檐攒尖顶方亭,石柱木檐,金色琉璃瓦覆顶。月台正面的丹陛石为“独龙戏珠”,造型优美,雕凿精细,不知道是不是当年的老构件。

青花瓷脊
经旁边的工作人员提醒才注意到,大成殿和两座礼乐亭的正脊、戗脊和垂脊均以青花瓷装饰,很是别致。

廊柱上的对联
大成殿正面石质廊柱上刻有两副对联,内侧柱上为“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外侧柱上为“觉世牖民诗书易象春秋永存道法;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这两副对联也是孔庙中的常见对联,均出自乾隆帝之手。看来,浏阳文庙在楹联上还是比较保守的,不试图出新,只求稳妥,而将国内各大孔庙现成的对联拿来无疑是最合适的选择。

神龛内的孔子坐像
大成殿内,正面神龛内供奉孔子衮服冕旒坐像,上方悬蓝底金字“万世师表”匾额。东侧神龛内供奉复圣颜子和述圣子思,西侧神龛内供奉亚圣孟子和宗圣曾子。中国传统以东或左为尊,按理孟子和曾子应该居东才是。另外,如果是多人陪祀,应该是地位更高的人更靠近祀主,而现在西侧神龛内的曾子更靠近孔子,显然是不符合礼制的,因为孟子的地位要高于曾子。殿内石质梁柱上的对联“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据说是雍正帝所撰。

古乐器
神龛前陈列有多种乐器,认识的有古琴、编磬、竽、陶埙、云板等,其他的都叫不上名来。旁边的说明牌上说,眼前的这些古乐器共有20种66件,除了我认识的之外,还有镛、鼖、持磬、应鼓、祝、匏等都对不上号。上述这些乐器构成了“浏阳古乐”的基本配器,而浏阳古乐作为一种专门用于祭祀孔子的古乐,上承商周时期的“雅乐”,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古乐器
一般认为,我国的古乐成熟于商周时期,逐渐形成金、石、竹、匏、土、木、丝、革等8类乐器,称为“八音”。但至秦代,古乐多已失传,仅曲阜有所残存,但名为匏的乐器已经有名无“实”。清道光年间(1821年至1850年),浏阳籍乐律家、作曲家邱之稑潜心研究古乐,试图恢复。为获得第一手资料,邱之稑远赴曲阜,对照流传下来的古图样和相关文献记述,成功复原了匏,使“八音”得以补齐,古乐得以重现,邱之稑也由此被县学聘为舞乐教官。在邱之稑的推动下,浏阳古乐逐渐被全国所承认,成为祭孔的首选音乐。曾国藩在欣赏了邱之稑等演奏的浏阳古乐后,题赠匾额曰:“雅淡和平,精深正乐”。相传,袁世凯“登基”时就弃用了曲阜古乐,而选择了浏阳古乐。2014年,浏阳古乐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滕王阁序》刻石
按图索骥,去找大成殿背后的御碑亭,却没有找到,但在大成殿西北角的围墙墙面上看到一方石刻,上镌楷书《滕王阁序》全文,书写者为胡宜忠。开始我以为这是块古刻石,如获至宝,但查了一下作者,才知道这胡宜忠为当代浏阳人,曾任浏阳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浏阳文庙图
大成殿所在院落的两庑均辟为介绍浏阳文庙历史和浏阳古乐的展厅。从展览中的一幅“清嘉庆时期浏阳文庙示意图”中知道,当时的浏阳文庙南面不仅有万仞宫墙、泮池和棂星门,北面还有崇圣寺、御碑亭和御书楼。
浏阳文庙虽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感觉老东西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