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专家:中国正超越美国成为值得全世界都尊重并能够依靠的大国

戏志才评历史 2024-11-19 08:25:11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韩国一名专家说中国正超越美国成为值得全世界都尊重并能够依靠的大国!

01 初遇中国文化的缘起与追逐

1982年夏天,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系的金泰成正在经历他大学生涯的一次彻底转折。

那时,他已是中文系大四的学生,却对自己的选择感到深深地懊悔。

他回忆,前三年自己似乎误入歧途,执着于英文和法文的学习,甚至为了法语频繁翘课。

然而,一个偶然的契机,让他接触到了中国古典散文,那种文字的优美和意境的深远,立刻点燃了他内心的热情。

这种文字不像任何他熟悉的语言,甚至与欧洲文学的直白表达截然不同,中国的古典散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思,让金泰成感到耳目一新,仿佛打开了另一扇世界之门。

从那时起,他开始将自己沉浸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浩瀚海洋中。

初读《兰亭集序》,那描写山水之美的句子仿佛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他的面前;读《滕王阁序》,他仿佛能听到千百年前文人骚客之间的吟唱对话。

金泰成被这种充满韵律、意象和深远哲理的文学作品所震撼。

他经常在寝室的灯光下通宵达旦地研究这些文字,甚至用韩语标注注释,力求透彻理解这些文字背后的深意。

他曾对同学感慨:“原来还有这么丰富的世界是我过去忽略的。”他的转变也让身边人惊讶不已。

信息来源:台海网

但他的追求并未止步于欣赏这些文字。他意识到,仅靠大学课堂所学的中文知识远不足以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于是,金泰成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申请留校攻读中文研究所。这一决定改变了他原本计划走翻译法语文学的职业轨迹,开启了他与中国文学和文化的漫长羁绊。

进入研究所之后,金泰成开始系统地翻译中国文学作品。他白天在学校从事助教工作,晚上和周末几乎全身心投入文学翻译的研究中。

他的第一部翻译作品选自《唐诗三百首》,虽然内容并不复杂,但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翻译过程中常常遇到挑战。

他会因为一个词语的准确翻译翻阅多个辞典,有时还会向年长的教授请教。

在教授的指导下,他不仅提高了语言技能,也逐渐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与复杂性。

这种持续的学习和挑战,进一步巩固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痴迷。

对金泰成来说,研究文字本身只是理解中国的第一步。

他越来越渴望能够亲身前往中国,感受那个承载了这些文字和文化的土地。

他曾无数次在书籍中看到中国的山河、建筑和人文风貌,那些画面让他充满期待。他写信给一位曾访问中国的朋友,询问如何才能申请到去中国的机会。

朋友的回答却让他感到苦涩:由于当时中韩两国尚未建交,直接办理签证几乎不可能。

即便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开始寻找一切可能的途径,终于在1991年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为了能够前往中国,金泰成不得不绕道日本。他搭乘航班抵达东京后,通过一家旅行社申请了中国签证。

整个过程中,他心情复杂,一方面充满期待,一方面也充满未知的忐忑。他对即将踏上的中国土地知之甚少,只能从书本和零星的描述中拼凑出一个大致的印象。

终于,他乘坐的飞机抵达了北京。当舱门打开,金泰成迈出机舱的一刻,一股潮湿的热浪扑面而来。

他的心情既激动又紧张,四处环顾,试图捕捉这片土地的独特气息。走出机场,他打车前往市区,沿途的景象让他不禁感叹。

那时,北京的城市建设还相对落后,但街道上的人们面带热情,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城市之间。

一位司机甚至主动和他攀谈,尽管语言不通,但司机的热情让他感觉温暖而亲切。

金泰成漫步于北京的街头,眼前的一切都让他感到新奇。他走进一个老旧的小饭馆,店主和顾客用浓厚的北京话交谈着,这种场景既陌生又令人舒适。

他尝试点了一份最简单的面条,感受到了中国人待客的真诚和友善。

他回忆,虽然当时的物质条件远不如韩国,但中国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无私的热情让他印象深刻。

此后,他的中国之行从未间断。他多次往返中韩之间,亲历了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飞速发展。

每一次到访,金泰成都能感受到北京日新月异的变化。他常常与当地的学者和普通人交流,试图理解中国文化深层次的内涵。

他总是说:“越是了解这个国家,我越感到自己无法看尽她的全貌”。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他走遍了中国的许多地方,从北京的紫禁城到苏州的园林,再到南方繁华的都市,每一个地方都让他深深感受到这个国家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02 中国超越霸权主义的独特发展模式

在韩国翻译家金泰成的视角下,中国在世界舞台上逐步崛起的轨迹,并非简单的经济增长曲线,而是一种独特的、与霸权主义截然不同的国家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以和平共处和合作共赢为核心,通过扎实的改革和持续创新,推动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全方位进步,也为世界带来了新气象。

金泰成特别提到,过去几十年间,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和对内对外的双向发展,逐步打破了全球经济格局中西方主导的旧有结构。

信息来源:西安晚报

与以往大国崛起伴随战争、殖民和压迫不同,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在维护全球稳定和促进繁荣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他尤其对中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表示认同。

他指出,这一理念不仅打破了零和博弈的传统国际关系逻辑,还展现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智慧与胸怀。

中国的这种模式,首先体现在经济层面。

金泰成指出,过去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从1.74%的全球份额跃升至超过17%,这一成果不仅惠及本国人民,也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自己多年的发展经验分享给世界,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金泰成认为,这种经济模式并非依赖对外侵略或资源掠夺,而是基于开放市场、技术交流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实质性合作。

金泰成曾多次在采访中谈到中国的基础设施奇迹。他提到,中国高铁、高速公路和物流体系的飞速发展,是中国经济崛起的缩影之一。

从上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中国用短短几十年完成了发达国家数百年才能达到的基础设施建设。

如今,中国的高铁运营里程超过4万公里,覆盖全国大部分城市,这种超前的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在金泰成看来,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创新和成就,不仅改变了国内的经济和社会格局,也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除了经济层面,中国的技术发展也让金泰成深感敬佩。

他指出,中国在5G技术、人工智能和清洁能源等领域的进步,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追赶阶段,成为全球技术创新的引领者。

他以韩国为例说明,中国的移动支付技术和数字化生活方式,已经对韩国的IT行业产生了巨大冲击。

他还提到,中国的技术优势不仅体现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上,更体现在其全球布局中。

中国的企业正在通过技术输出和合作,将自己的发展经验带到其他国家,从而为全球科技进步注入了新动力。

然而,金泰成也清楚地认识到,伴随中国崛起的是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对中国的不断打压和污名化。

他提到,“中国威胁论”正是美国霸权主义逻辑的体现,这种逻辑试图通过制造恐慌和对立来巩固其全球领导地位。

在金泰成看来,中国的崛起并不是对现有秩序的破坏,而是一种对多极化世界的积极推动。

他认为,真正的大国不应该依靠战争和制裁维持自身的地位,而应该通过和平合作为全球带来福祉。

金泰成还特别提到中国在疫情期间的表现。他指出,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展现出了极高的国家动员能力和人民的团结精神。

通过迅速地防控措施和疫苗研发,中国不仅有效控制住了国内疫情,还向其他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医疗物资和疫苗援助。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所表现出的担当和效率,与某些发达国家的混乱和冷漠形成鲜明对比。

他认为,这正是中国和平发展模式的一种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全球共同利益,而不是单纯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此外,金泰成还提到中国在全球减贫事业中的巨大贡献。

他指出,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解决了8亿多人口的贫困问题,这一成就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壮举,也为全球减贫提供了重要启示。

他特别强调,中国减贫的经验并非通过外部援助或简单的经济刺激实现,而是通过一整套综合性的社会改革,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普及和就业扶持等措施。

这种以实干为基础的减贫模式,不仅有效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也改变了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在金泰成看来,中国的发展模式的核心在于“合作而非对抗”。

与西方国家动辄通过军事行动或经济制裁来施加影响不同,中国选择通过文化交流、经济合作和技术分享的方式,建立起与其他国家的互信关系。

这种模式并不完美,但却为一个多极化的世界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金泰成坚信,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世界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与繁荣。

03 长久的文化桥梁与人物的执着追求

金泰成与中国文化的缘分并未止步于文学翻译和文化交流。几十年来,他见证了中国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坚定了自己作为文化传播者的角色。

进入21世纪后,他更加致力于推动中国文学作品走向韩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韩国读者接触并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度与广度。

在推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金泰成迎来了自己事业的高峰。

他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涵盖了古典与现代,既包括唐诗宋词这样的古典佳作,也涉及鲁迅、巴金、莫言等中国现代文学巨匠的作品。

他曾经花费近两年的时间翻译莫言的代表作《丰乳肥臀》,为此与莫言本人进行了多次深入的交流,试图精准捕捉作品中每一句话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情感含义。他坦言,这不仅是一次翻译任务,更是一场跨文化理解的挑战。

信息来源:台海网

金泰成还推动了中国图书在韩国的版权引进工作。他通过与韩国本地出版社的协作,让200多部中国文学作品进入了韩国的主流出版市场。

这些作品在韩国的文化圈掀起了一股“中国热”,特别是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更多韩国读者开始对中国文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他经常受邀到韩国各地的文学沙龙、大学讲座分享中国文学的魅力。

在这些活动中,他不仅介绍文学本身,还详细讲述中国文学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变迁和历史文化。

然而,文化交流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金泰成在推动中韩文化合作时,也遇到了一些质疑和困难。

例如,一些人对中国的快速崛起感到不安,误以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是“文化渗透”的一部分。

在面对这些批评时,金泰成始终秉持中立的态度,强调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他通过具体的作品和实例,向质疑者说明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试图消除误解。这种坚持和努力,也让他在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领域中赢得了广泛的尊重。

金泰成的翻译事业逐渐扩展到中国的当代文学。

他认为,当代文学更能反映中国社会的真实变化,因此有助于韩国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

例如,他翻译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并通过这部作品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普通民众的奋斗和生活。

韩国读者通过这些作品,不仅了解了中国的城乡差距和社会转型,也深刻感受到中国人在追求幸福生活中的顽强精神。

金泰成开始更多地参与到中韩文化活动的策划中。

他协助组织了多次中韩文化交流论坛,并担任演讲嘉宾,向韩国听众讲述中国的发展故事。

他还积极参与中韩影视合作项目的翻译和文化顾问工作,帮助韩国的影视从业者准确理解中国观众的文化心理。

这些跨领域的尝试,让他的文化传播事业更加多元化,也让他个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进入晚年后,金泰成逐渐减少了授课工作,将全部精力投入翻译和文化推广中。他深知时间宝贵,便专注于挖掘更多尚未被韩国读者熟知的中国文学作品。

他对中国当代青年作家的作品尤其感兴趣,例如余华的《活着》和严歌苓的《陆犯焉识》。

他认为,这些作品对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至关重要。在翻译过程中,他依然保持一贯的严谨风格,每一个词句的选择都经过深思熟虑。

尽管金泰成为中韩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对两国关系中的某些现实问题依然保持清醒的认识。

他不避讳谈及中韩之间在历史、贸易和文化上的一些矛盾,并始终呼吁两国以对话和合作的方式解决争端。

他在一次公开讲座中提到:“文化是超越政治和经济的桥梁,我们需要通过文化让更多人理解彼此,而不是被误解和偏见隔绝。”

金泰成的晚年生活并没有因为年纪的增长而减少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他多次表示,自己对中国的兴趣和热爱始终如初。

在他人生的最后几年,他计划完成一部关于中韩文化交流历史的书籍,希望通过这部作品总结自己数十年的经历和感悟。

这本书不仅是一份个人的工作总结,也是一部跨文化交流的生动史料。

结语

“中国正在超越美国,帮助世界实现真正的和平。”这句话不仅是韩国翻译家金泰成的感叹,也是对中国崛起与发展的高度概括。

在近半个世纪的改革开放中,中国以和平发展的方式,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金泰成通过其翻译事业和文化交流,见证并传播了中国的崛起历程,同时也深刻揭示了中国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独特发展模式。

与传统大国崛起伴随的战争与霸权不同,中国选择以包容、合作和共享为路径,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相比之下,某些国家以霸权主义为手段,挑起对抗和冲突,这种截然不同的道路,更加凸显了中国和平发展模式的可贵。

金泰成通过翻译中国文学和文化作品,架起了中韩文化交流的桥梁。他不仅让更多韩国人了解中国的发展和成就,也帮助打破了偏见和误解。

他所推崇的中国文化,正是建立在几千年和平与共、和而不同的哲学基础之上。这种文化并非威胁,而是全人类共同发展的智慧与灵感来源。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时代,中国并未以超越某国为目标,而是通过努力实现自我超越。

中国的崛起之路,表明一个国家不仅可以通过自身的发展带动世界进步,更可以通过和平与合作,为全球带来真正的繁荣与稳定。

金泰成的观察与实践,印证了这一伟大的转变,也让我们更加相信,一个多极化、和平共存的世界是可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台海网:爆单!中国或将超越美国,成为韩国海淘市场第一大国2023-12-06

2、西安晚报:韩国官方确认:中国首次超过美国2024-02-05

3、台海网:韩媒:在这一领域,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第一!2024-02-05

6 阅读:3226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