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春节粑粑香》作者:黄汝兴

黄河文化 2023-01-20 22:53:33

在南方,虽然还是寒冬,但春的信风也悄然吹起,那些田野上的树木枝头渐渐抽芽吐绿,那些在地下蛰伏的虫蛉也从冬眠中猛然醒来,春天的气息也越来越浓烈,春节踏着轻快的步伐向我们姗姗走来,恍惚间,在我的意识流中,家乡舂粑粑过年那欢乐、喜庆、热闹的情景,仿佛又在我的脑海中浮现,那粑粑的清糯香味好像又在我的鼻畔回旋。

舂粑粑,杀猪是家乡过年的两件大事,其一不可。不杀猪不舂粑粑,是农家一个不圆满的年,缺少年味,带着遗憾,因而在过去的乡下老家,一进腊月,农家人就要忙着杀猪、舂粑粑。粑粑(也叫饵块)是用优质的香米和糯米,经过加工而成,粑粑的历史悠久,据考证,粑粑出自于布依族之手,布依族起源于古代濮族(蜀国八族中的一族)的一支和百越(古代南方诸族的泛称)的一支,濮族是我国古代南方一个很大的族系,因与楚人在江汉流域进行的战争中失败而被迫向贵州、云南一带迁徙,在北盘江一带与百越民族融合形成“濮越”民族,即布依族。据传,由于濮族人在战败后向贵州、云南迁徙的过程中不便生火做饭,族人只好用围于腰间的长布带和头上的帕子缝成圆筒状,将煮熟的米饭装入布袋,背在肩上,在长途跋涉、迁徙的路途中,米饭在途中经过长时间的风吹、雨淋、日晒,并在行军休息和夜晚睡觉时的滚压,几经揉挤,就变成了饭粑,濮族人就用自己随身携带的小刀将其切成小块烧煮,烧烤时小块的米粑烧得变黄起泡,好像人的耳朵,当时就被称之为“饵”粑。在整个迁徙过程中,濮族人就靠吃这种“饵”粑和野菜维持生存、充实体力,抵御疾病,从而度过了难关,挽救了整个“濮越”民族,后来,布依族人为了纪念“饵”粑在迁徙过程中的丰功伟绩,便把“饵”粑视为一种吉祥、神奇的食品,就用来年夜祭神,岁朝供奉祖先,成其为一种节日食品,后来饵块便在西南各民族中广泛传开,成为一种美食品,倍受人们的喜爱。

儿时过年的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我始终觉得乡下农村的年味远比城里的年味浓烈得多,腊月是一个喜庆、温馨、满足,快乐的日子,人们满脑子想的都是过年,下田地干活的人少了,到外面打工的人陆陆续续回家过年,首先是孩子们的鞭炮声拉开了过大年的序幕,而后是猪叫声,鸡叫声、鸭叫声、碓声,此起彼伏,直至吃年夜,把春节这幕大戏推向高潮,人们忙碌的身影,欢笑的面容,喜悦的心情融入了整个腊月。村寨沸腾起来了,笼罩在节日的气氛中,舂粑粑是过年前的一件大事,人们早早地就开始张罗起来,舂粑粑必须几家人联合起来舂,否则,一家一户是绝对不行的,那时,每年生产队都会栽一些香谷和糯谷,是专门为过年、过节而栽的,舂粑粑主要是妇女们操持的事,几家人联系好后,她们要把舂粑粑的香米和糯米碾回来筛好滤净,然后把米泡在大水缸里,浸泡透湿后再捞起来,把水淋干后再倒进甑子蒸熟,用瓢一瓢一瓢地舀了送去倒在碓臼中舂,一家舂完了接着另一家,不能冷场,要一鼓作气,直到舂完为止,碓声响起来了,人们笑起来了,小孩子们跳起来了,碓踩得轰响,脚跑得飞快,送饭的,踩碓的,掌碓嘴的,揉粑粑的,蒸饭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几家人你帮我,我帮你,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妇女们负责蒸米送米,青年男子和大姑娘们负责踩碓,有经验的男子负责掌碓嘴、揉粑粑,米饭倒进碓臼里,何时舂成粑粑全凭掌碓嘴人手上的经验,他叫停,就得把碓踩住,然后掌碓人用手把黏在对嘴上的米团撕下来递给专门揉粑粑的男子,揉粑粑的既要有手劲,又要会使巧力,才能把米团揉成粑粑,糯米舂的我们地方叫糍粑,舂糍粑非常难,因为糯米特别黏,它黏住碓嘴拉的老长老长,舂时非常用力,人们把粑粑揉做成各种形状的,糯米做成扁圆的,香米做成圆方形的,小孩子们围着揉粑粑的一张大方桌,迫不及待地等着自己家的粑粑,为了让小孩子们高兴,大人会把舂好的香米捏成许多小团,然后按压进有各种图案的木模子,两面压成有梅花、菊花、桃花等各种图案的小圆粑粑,有的用手直接捏成小羊、小狗、小兔、小猪、小鸡等,再涂上各种涂料颜色,可爱极了,小孩们爱不释手,用心呵护,要玩上几天,才舍得把它吃掉。在我们家乡,粑粑已经成了一种民族文化元素,舂粑粑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一种乡情的延续。小孩子们欢天喜地,围着大人们嚷着做这做那,姑娘小伙子们欢声笑语不断,笑声、喊声、碓声交织在一起,回响在群星闪烁的夜空,阵阵米饭香从碓臼里飘散出来,沁入心扉。小伙子、大姑娘们把碓踩得老高老高,仿佛要舂出他们的爱情、舂出他们的青春活力,舂出他们的希望,碓声是农家心声的流淌,是幸福生活的希望。

各家把舂好的粑粑抬回后,要把它凉在桌子上,簸箕里,待晾干后,再用青松毛一层一层地盖起来,待粑粑长花后,就要把它装进一个大水缸,用水泡起来,这样就不会开裂、变形,每家都要舂上几十公斤,吃上个把月。粑粑的吃法可多了,可切成丝煮吃,切成小方块炒吃,还可以用炉火烤烧吃,粑粑丝可以用红糖水煮吃,亦可用其他方法煮吃,我们家乡最喜欢用蚕豆、豌豆尖、酥肉一起煮吃。这一道“蚕豆酥肉粑粑丝”,爽口至极,色香味即佳,大年三十晚前必吃,因为过去的年夜饭都要到天黑以后才吃,所以,一般下午四至五点大人和小孩都要吃一碗“蚕豆酥肉粑粑丝”,垫肚子,然后等到吃年夜饭。

吃过年夜饭后,还要守夜,到凌晨12点钟,在寒冷的冬天里,全家人围坐在通红的小火炉边烧粑粑吃,母亲把切成块的粑粑放到火炉上烘烤,不一会儿,烤黄的粑粑散发出一丝丝甜糯的清香弥漫在整个堂屋里,香米粑粑掺上卤腐或新鲜的腌菜吃起来酸、辣、咸、粘香俱全,别有一番风味,糯米粑粑一烘烤,就变成一个圆鼓鼓的小胖子,我们叫它小胖猪,蘸着蜂蜜嚼在口中,酥、黏、脆、润,甜、糯生香,回味无穷,父亲会倒上一杯陈年老酒,就着香喷喷的粑粑喝上两盅,红通通的炉火,烤着香喷喷的粑粑,还有父亲喝着的陈年老酒,就像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一家人欢声笑语,温暖如春,尽享天伦之乐!

抄袭必究,版权所有,图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  者  简  介:黄汝兴,男,傣族,大专文化,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人,喜爱文学,有百余篇文学作品见诸于各种报刊和网络平台,系红河州作协、弥勒市作协会员。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