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伟人都是他那个时代的产物,又都是他自己适应和把握那个时代的要求而努力不已的结果。作为一代历史伟人的刘少奇,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关切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孜孜不倦地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刘少奇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一个世代农民家庭里。他6岁便开始帮助家里干农活, 8岁进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
刘少奇的人生之初,正处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风云突变的年代里。少年刘少奇从在长沙新军中当兵的二哥刘云庭那里了解到许多有关辛亥革命的情况,明白了这个世界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他无不为之而振奋。
但是,中国的积弱仍未振兴,政治不见清明,人民依旧无权,这一切不能不引起刘少奇的深思,他开始为中华民族的内忧外患而焦虑,开始思考救国救民的大问题。年少的他在自己的床头刻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字。
1916年夏,刘少奇从家乡玉潭学校毕业,考入设在长沙的宁乡驻省中学。这时的刘少奇人渐长成,英气勃勃。他崇尚西汉苏武、东汉班超、马援等爱国志士,钦慕南宋岳飞“精忠报国”壮举,萌发了好男儿投笔从戎、以身许国志向。
这年秋,刘少奇转而报考原为谭延闿在长沙创办的陆军讲武堂,赫然以头名被录取。讲武堂的学制为一年半,半年补习文化,一年学习军事。
但是讲武堂不仅由于校舍不足拖延了开学时间,而且不久即因1917年发生的“护法战争”而解散。刘少奇未能如愿学完军事课程,他的从军救国计划也因此而受挫,但他并没有悲观,也没有失望。
1911年初,刘少奇插入长沙私立育才高等中学毕业班学习。嗣后,为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大潮吸引,全身心地投入了这一爱国运动。
在湖南学生联合会的统一指挥下,刘少奇和长沙各校学生一起参加了罢课游行,开展爱国宣传活动和抵制日货的斗争。
刘少奇在参加毕业考试后,不等毕业证发到手里,就急如星火地北上全国爱国学生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与京、津等地学生一道,参加了这场已接近尾声、但还没有停息的声势浩大的斗争。
刘少奇通过在长沙和北京的学生爱国运动的实践,受到了一次中国人民反帝皮封建伟大革命斗争的洗礼,使他进一步看清了帝国主义、北洋政府和盘踞在各地的封建军阀的反动性,他的民主革命思想得到新的升华,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五四运动”后,刘少奇滞留北京,他先后报考了北京大学等学校,均被录取。但由于交不起学费等原因,他都一一放弃了。
当时国内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正掀起一股到西方去学科学、学技术、学革命理论的热潮,在这股热潮的影响下,刘少奇又萌动了出国留学的念头。
在此之前,他曾梦想过走“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道路,但一直苦于没有机会。因此,他当机立断,拜访了留法勤工俭学的著名发起人李石曾和范静生。
李、范热情地接待了这位素不相识的瘦高个子的南方青年。在他们的鼓励和推荐下,刘少奇进了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
育德中学是一所素有进步传统的学校,师生们还自办刊物,激扬文字,谈说纵横,慷慨陈义,介绍国内外形势、俄国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情况等。
在这种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生动环境里,刘少奇前所未有地受到了各种思想的冲激,包括最初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和各种社会主义的影响。同师生中一些社会主义派人物的接近,使他的思想不断地向激进的方向演变。
虽然他后来由于囊内空涩,以及留法预备班在1920年就停办等原因,未能踏上去法国留学的征程,但他的眼界已大为开阔,具有了放眼世界的企求。任何牢笼再也不能锁住他,一切困难只会更增加他追求真理的动力,他对红色苏俄无限神往。
1920年刘少奇从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在北京稍作逗留后,即返回湖南,很快与长沙俄罗斯研究会的负责人何叔衡取得联系。
当时俄罗斯研究会正按照在上海刚建立的共产党发起组织的号召,组织革命青年到俄国勤工俭学。刘少奇通过何叔衡又认识了船山学校的校长贺民范。贺在社会上有一定名望,与陈独秀也有交往。
刘少奇便通过这样一些联系,进入陈独秀等创办的上海外国语学社,主攻俄文,作赴苏留学准备。
在上海,刘少奇一面攻读俄文,同时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一次读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共产党宣言》,并开始到工人中去,给劳动补习班讲课。他发奋学习,努力工作,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1920年冬,刘少奇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始了由民主主义革命者向共产主义战士的初步转变。
1921年春,当祖国江南正是莺飞草长时节,刘少奇作为组长,和任弼时、萧劲光等几位同学悄然离开上海,踏上了前往红色首都莫斯科的漫长路程。
当时他们的共同信念就是到俄国去,寻求革命真理,学习革命经验,回来搞中国革命,改变落后黑暗的旧中国。
在这样的信念驱使下,他们机智勇敢地闯过了中国军阀政府驻海参威总领事馆的严格盘查,一路上饱尝艰辛,备受磨难。
在从黑河乘火车到莫斯科的近三个月漫长旅途中,火车没有煤,要烧木柴,走走停停。刘少奇和同行的战友们一起冒着严寒,给火车搬运木柴,有时还不得不停下来帮助修铁路,并且还要不断地和白匪的破坏作斗争。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刘少奇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并不时地鼓励大家,坚持到底。
当刘少奇一行抵达莫斯科时,莫斯科河畔已是鲜花初放,绿草如菌,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在莫斯科他们受到苏联政府的热情接待,并有幸被邀请参加了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亲耳聆听了革命导师列宁的报告。
刘少奇第一次参加这样隆重的世界性大会,真实地体验了《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一个游荡于欧洲的幽灵”,在怎样地变成全世界千百万劳动者的伟大理想,在怎样地鼓舞着全世界的无产者作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
刘少奇和其他中国同志被安排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在这里他全面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理论、俄共党史、国际共运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如饥似渴地研究如何将马列主义的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际,打翻旧世界,建立新神州。
1921年冬,23岁的刘少奇在莫斯科东方大学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多年来为之奋斗的夙愿。
这条求索之路虽然十分漫长,且充满艰辛和曲折,但刘少奇的人生谋略就是认准的事一定要坚持完成。他在列宁的故乡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他要用这真理之火,去照亮黑暗势力统治下的中国。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抱定社会主义思想,从黑暗的家庭奋斗出来,到中国这样沉寂的社会里面,干这种改造社会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