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说话时,别把“可是”挂在嘴边,孩子会觉得你很烦

评书晓伯芳 2020-11-24 14:47:52

期中考试结束了,沛泽考了班级第一名,年级第五名,成绩还算不错。那天他把年级之星的奖状拿回家,老公的一番话却让儿子躲进了卧室,生起了闷气。

老公是这样说的:“这次期中考试总体来看,成绩不错,排名一直很稳定,数学、英语、科学都考出了真实水平。”沛泽听到这里,美滋滋的,用手指比了一个“v”字。

“可是,你的语文成绩考得不是很好,应该是你上小学以来最低的一个分数吧,上三年级以后,语文从来没低过110分,这次却只有105.5(我们这里,一二年级语文满分是110,三年级到六年级满分是120)。”老公接着说道。

我早就预料老公会用“胡萝卜+大棒”的教育方式,先将儿子夸奖一番,然后用“可是”来转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可是效应。人们把对某一人的态度加以改变时先采取“是”的态度,后再采取“可是”的态度,从而产生对方接受观点的现象,称之为可是效应。

不得不说,这个方法对于幼儿和低年级的小学生还是很奏效的,当我们先肯定和表扬孩子时,让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那么,他的反抗力量就会削弱,在我们说“可是”的时候,孩子就会很容易接受。但当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我们这种隐晦的批评方式,很容易被孩子识破,心情也会像过山车一样,急转直下。

我走进卧室,见儿子趴在床上,我问他怎么了,他气鼓鼓地说:“爸爸就会说‘可是’‘但是’,这哪里是表扬我,分明是批评我,‘可是’‘但是’后面没有一句好话,我的好心情早没了。”

儿子是个要求很高的孩子,他这次语文没考好,之前老师已经找他谈话了,他也感到很遗憾,现在老公又来说,他心情不好是可以理解的。

孩子长大了,我们不能总用一成不变方法来教育孩子,或许之前很奏效的方法,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变得幼稚。所以,我们家长也要不断地成长与进步。那么,不说“可是”,我们该如何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又不让孩子感到不舒服呢?

以沛泽的成绩来说,如果我说:“你的数学、英语、科学成绩都非常棒,语文成绩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后多在语文成绩上下功夫,你的总成绩还能提高一大截。”这样说既表扬了孩子,又给了孩子很大希望和动力,为他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再比如,孩子看到同学新买了一双运动鞋,他很喜欢,也想买。可你觉得孩子现在的鞋已经够多了,再买就是浪费。我们该如何拒绝他呢?

如果我们直接说:“我知道你喜欢,但你的鞋子已经够穿了,不能买了。”这样的拒绝会让孩子很失落,不如对他说:“我知道你喜欢,这样吧,等你穿的这双鞋小了,我们就买。”对于孩子合理的要求,虽然现在不能满足他,但他们可以给他希望,让他学会等待,等到时机成熟时,我们一定要兑现承诺。

当然,如果孩子的要求不合理,比如,想让家长给他买个手机玩游戏,我们就要简洁明了的拒绝他,“不可以!”不要给他任何的希望,不然以后他还会和你墨迹个没完没了。

沟通是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重要的环节之一,父母只有不断地提高沟通方法和技巧,才能教育好孩子,让亲子关系更融洽。

0 阅读:0

评书晓伯芳

简介:从小喜欢听评书,感觉它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渲染力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