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一台不张扬的Ultra:OPPO Find X8 Ultra挑战旗舰定义

从我的评价体系看,OPPO目前Find家族里的Ultra,在整个行业都算一个异类。全世界的主流手机厂商,都在追求一种“没

从我的评价体系看,OPPO目前Find家族里的Ultra,在整个行业都算一个异类。全世界的主流手机厂商,都在追求一种“没有XX,何以称Ultra”的状态,而OPPO却把Ultra融入到整个Find家族,乃至整个OPPO/一加的产品叙事体系里,以我的理解就是:OPPO要做一台日常能够舒服使用的Ultra,这跟iPhone Pro MAX的定位基本一样。设计的合理性和使用的便捷性,是Find体系里Ultra版本的基本定义。

当然,不是说Ultra的答案只有这么一个,Pro MAX的答案也只有这么一个,而是不同厂家对Ultra的市场期望值和用户资产沉淀逻辑不一样。Ultra的答案可能有很多个,也许是这种超高端的日常旗舰机,也可能是更偏向专业人群的移动影像设备。但是不同的定义,会导致用户资产特征的差异和市场容量的大小。在不同逻辑的判断和选择上,OPPO最终选择拥抱销量和平滑传承Find X8带来的用户群成果。这就是Find X8 Ultra的基本定义:一台看上去没那么极端的Ultra,但处处都有亮点,也很好用的高端旗舰机。

要评价Find X8 Ultra,就要搞清楚现在OPPO这个公司的产品逻辑是什么,其实很简单,整个公司都回到了2016年到2018年最舒服,也最擅长的产品设计和营销逻辑:把产品卖给年轻人,而且是喜爱苹果和三星的同路人。所以,整个公司的前期产品调研和用户研究几乎只聚焦在了三个人群:大学女生,大学男生,和新职人。这三个群体,同样也是知乎的核心人群,特别是新职人群体。一个公司能不能把产品卖好,有时候确实取决于这个公司根深蒂固的文化和产品认知。

最懂年轻人,且专注在这个群体上的手机公司,一个是步步高系,一个是MI,没有其他。过去OPPO走了一些弯路,特别是Find系列,从代言人的选择就能看得出来,经过两年的调整,从姜文换成了欧阳娜娜和沈羽洁,这说明从销量和用户认可度看,OPPO依然还是年轻人的品牌,营销渗透的边际效应远大于高端机市场所谓的商务人群。

所以,Find X8 Ultra就做成了这个样子:拥有当前Ultra阵营里相对轻薄的身材,第一梯队的综合体验,特别适合日常使用,有一种隐于市的巧妙。属于Find X8 Ultra的关键句就是:一台影像能力很强的常规高端旗舰,类似iPhone 16 Pro MAX。

虽然坊间把现在的OPPO产品叫OPhone,似乎OPPO也接受了这种定义,但是现在的OPhone和无脑抄iPhone的外观设计,灵魂出窍是两码事,这是2016年的玩法。全面学习苹果的目的,本质是学习苹果无意识交互的精髓和庞大的,无触感生态理念,当然还有旗舰机的设计哲学:首先这得是一台手机,然后再谈其他。这跟其他路径上的Ultra并不矛盾,毕竟旗舰机需要百花齐放,也不能只有一种定义。

所以,OPPO Find X8 Ultra到手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确实符合OPPO当前的公司战略和产品路线,且这就是一台真的面向新职人群体的,体验无限接近iPhone的高端旗舰机。如果你是一个iPhone16 Pro MAX用户,一定会同意我这个看法。

全面回归纯直屏设计的OPPO Find X系列家族

2025年,全行业向苹果的设计致敬,这就诞生了一个很搞笑的事实:即便是6.8英寸,超过77mm宽度的旗舰机,纯直屏也是个很好的选项。我是个特别不喜欢曲面屏的人,无数次说过:除了好看,一无是处。无论产品经理和用户调研团队怎么引导我去评价手感,我都会说:我对直角边没有负面印象,我也不觉得手感差,反而觉得曲面屏的视觉效果极差。手机就该是iPhone这种纯直屏设计,包括现在的什么等深微曲,都不是好设计。

作为用户和行业观察者,我当然支持大家对不同形态的屏幕进行探索,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又回到了iPhone4以来的定义:纯直屏,从3.5英寸到6.9英寸。曲面屏过去带来的各种极端糟糕的视觉效果,触控效果和后期贴膜体验,都不足以让我对这类产品有过高的评价。即便是曲面屏的创始者三星,也全面抛弃了这一设计。这说明一点:曲面屏的技术革命,完全是失败的。Find X8 Ultra这种纯直屏设计,黑色玻璃后盖,深得我心。

作为安卓阵营最早致敬苹果,采用切换按键的OPPO/一加,在Find X8 Ultra上也顺应潮流改成了左侧智能快捷键。该按键具备多项智能化功能,包括:

一键闪记(这又是在致敬谁,味道很熟悉),它允许用户在使用APP或者浏览信息的时候,调用小布记忆,采用LLM分析当前屏幕的内容,形成Ai摘要,记录到小布记忆里。该功能的主要场景多用于阅读、纪要、聊天和图文分享界面,OPPO的LLM可以智能分析图文,形成摘要文档留存。声音与振动/免打扰:这是过去模式切换键的全新升级。相机/手电筒/录音的快速启动键:顾名思义,快速启动这三个刚需场景。翻译/截屏/无定义:这对天天需要截屏的用户来说,提高了操作效率。

除了直屏和按钮设计,Find X8 Ultra的设计思路和工程落地,全面贯彻了这是一台日常好用的Ultra的理念。所以Find X8 Ultra的双潜望镜影像模组的总体凸起程度在行业里非常出色,这还是在应用了LYT900一英寸传感器和LYT700 70mm(f/2.1)/LYT600 135mm(f/3.2)镜组的前提下。这台手机的宽度不到77mm,常规厚度8.78mm。之所以能把模组的厚度显著降低,归功于LYT600模组采用了倒置潜望镜架构,通光孔和传感器平行放置,两次光路转换,极大程度降低了模组厚度。而且这颗LYT600的入瞳径大得令人发指(大约有7.9mm),光看这个尺寸我还以为这是一颗1/1.4英寸规格的产品,如此巨大面积的入瞳径,让LYT600的光线感知强度得到了巨大的提高,这也使得这颗135mm中长焦在夜间的表现非常出色。

这次让OPPO用户最感到喜大普奔的一件事是:这两颗中长焦镜头都是浮动镜片组,支持微距拍摄。我也不知道OPPO强撑到2025年才做这件事的原因到底为什么,或者说之前倒置潜望镜的浮动镜组设计不成熟?总之在Find X8 Ultra上这件事得到了妥善解决。而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他品牌的长焦微距模式,切换到f/11和f/16,需要手动调节,而Find X8 Ultra给出了一个更好的交互逻辑:自然虚化/全域清晰。长焦微距拍摄模式,正经的摄影师都会使用f/11以上的小光圈拍摄,不少微观摄影师甚至会把光圈缩到f/22。在这个领域,大光圈成像除了崩边和不必要的焦外模糊之外,没有正能量。

而大家都知道的另一个常识是:光圈缩小,必然会带来进光量的缩小,快门速度降低,画面会模糊,噪点会变多,似乎全域清晰和进光量是二选一的事情,过去手机的长焦微距拍摄也是遵循了传统摄影的这套逻辑。但这次OPPO采用的技术路线是:全域清晰使用Ai成像,同样都是70mm f/2.1,全域清晰模式可以做到f/16的效果,但实际进光量依然是f/2.1的水平。当然这很考验成像算法,或者说,这可能是Ai对于移动影像最重要的落地场景。

此外,为了解决白平衡准确的这一基本性能,Find X8 Ultra引入了原彩镜头,取名:丹霞原彩镜头。这是是一颗完整的模组,包括一个CMOS传感器、滤光片、光学镜组,能够看到人物主体与环境,过去行业采用的是光谱传感器+色温传感器来实现色温控制。

总体来说,Find X8 Ultra的影像系统,是一套科技狠活拉满的人工智能系统,基于一套合理的硬件组合,并且在镜组结构和镜片光学性能上做出了创新和演进,但是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人工智能成像效果的落地实现上。它可以实现分区色温计算,让复杂光线和色温环境下的成像更为精确。人类大概永远解决不了影像设备的色温准确度问题,但人类也在使用各种技术路线来接近最终答案,OPPO这套独立的分区色温感知系统,就是一条全新的技术路线。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全域全场景影像表现

其实我现在很反感一种言论:手机的影像没有价值,因为那是AI成像。这种认知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手机的光学能力和光电能力天花板是极低的,如果没有算法的加持和人工智能参与辅助成像,那么如此渺小的设备,是不可能满足基本成像要求的。举个例子,一颗能满足解析力、边缘成像控制、色散控制、紫边控制的变焦镜头,不会低于一万块钱,往上没有上限。

而这些人类花了百年都解决不了的光学难题,在手机上被算法轻易解决,现在即便是2000元价位的手机,拍照也看不到很严重的光学硬伤。从光学原理上,这不是几块钱的塑料镜头就能实现的,人类用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了这一不可能。无算法,不手机,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认知。就如同在电车时代,动力和变速箱已经不值钱一样,移动影像时代,纯粹的光学性能,也没那么值钱了。计算光学这个概念,过程非常坎坷,广受质疑,但这条路,是唯一的路径,没有其他。

无补光灯场景夜间中焦直出抓拍人像

我多次强调过,夜间拍摄,即便使用全画幅相机在不补光的情况下,也不可能比手机直出拍的好的。而且一般相机在弱光下的降噪是个天生难题。这个问题在当前的旗舰影像手机上基本不存在。可能很多人真的没用相机在弱光下,不依赖补光棒抓拍过人像,他们很难理解即便是全画幅,在弱光下单纯依赖传感器和光学系统是很难出片的。

ISO1000以上高感,弱光无补光环境抓拍人像

夜间弱光拍摄,补光和打光要占一半的工作量。而手机用户不可能带着补光棒到处走,必须要在全焦段解决这个问题,Find X8 Ultra的夜拍人像,无论是LYT900,还是135mm的LYT600都很好的处理了夜间成像画质,传统的涂膜感,色散,彩噪,在Find X8 Ultra上都几乎不可见或者很轻微,这是一英寸卡片机系统无法实现的。

作为一台智能设备,相对相机,更需要提供更多把专业动作变成常规操作的智能玩法。Find X8 Ultra引入了AI图像助手功能,其实就是根据大模型的推理自动裁切调整照片,比如这张图,因为抓拍的缘故,左侧有一个多余的灯笼局部,AI识别到这个问题之后,采用纵向裁切的方式,让照片显得更合理,水印也会适配裁切后的尺寸。

在小红书上,婺源这个金阁是必打卡的场景,但夜间拍摄这个场景,你最好带着补光灯,否则成像惨不忍睹。如果你只有一台手机的话,最好祈祷这台机器的夜间人像拍摄别太惨烈。Find X8 Ultra在不同焦段实现了该场景的高品质人像拍摄,而且支持长焦动图。这三张照片都是我在人群中抓拍的,给我的拍摄时间不到一秒钟,现场已经看不到拿着相机的法师了,都是手机用户。拍完了之后,各路群众未免会拿着各品牌各价位段的手机做一番画质对比,这就是个让人绷不住的场景,对有些手机品牌的吐槽,远比网上的赞美要多。

很可惜头条无法显示动图,这四张照片在小红书上可以展现长达3s的动图,完整呈现打铁花的震撼全景。我花了点时间研究了一下OPPO在小红书上的品牌资产和关键词,其中Live Photo是当前OPPO给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关键词之一。Find X8 Ultra把Live Photo的体验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全焦段,算法介入的Live Photo,既不会损失画质,又可以展现灵动的场景。

纯夜景算法,是Find X8 Ultra的基本能力,全焦段的色彩表现都很好,也很准确。

除了本次宣发强调的夜间人像,其实Find X8 Ultra日间严肃摄影的能力也有提升。35mm(LYT900裁切到1/1.52英寸,约43%的感光尺寸)黑白影调拍摄的建筑,庄严肃穆,细节也很不错。

又到了我最喜欢的X-Pan环节,Find X8 Ultra支持从超广角14mm到135mm的全焦段X-Pan宽幅成像。我还是最喜欢X- Pan的黑白调调。

精确色彩+双长焦微距+人工智能识别科普,Find X8 Ultra为普通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玩法和情绪价值,是一台性能很强,体验也很有趣的常用旗舰。

Find X8 Ultra:重新定义Ultra的日常美学

在当前手机市场的"Ultra"赛道上,曾经只有一种舆论声音主导着消费者对旗舰机的想象:更多、更强、更专业。这种思维模式下,Ultra几乎成为了一个几乎与"日常"背道而驰的概念标签,它意味着厚重的机身、凸起的影像模组、极致但并不一定友好的使用体验。仿佛不够"极端",就不足以冠以Ultra之名。而在这个声音之外,苹果一直默默用另一种更务实的Ultra设计哲学牢牢占据市场的第一。

现在,OPPO Find X8 Ultra以一种优雅的方式挑战了这一定义。它并不拒绝Ultra的传统定义,而是将其融入日常;不追求表面的张扬,而是寻找深层的平衡。这台手机告诉我们:Ultra的答案不止一个。Find X8 Ultra是"一台影像能力很强的常规高端旗舰",与iPhone Pro MAX家族的定义如出一辙。当前,一个很好的市场机会在于,最近大环境的变动,可能会导致部分国外产品的价格产生较大的波动,而国产品牌旗舰机的竞争力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对于大学生、新职人这些数字原住民而言,他们不需要一台让自己变得不同的手机,而是需要一台能够融入生活,却又能在关键时刻闪光的智能伙伴。纯直屏的回归、双潜望镜长焦微距拍摄的加入、丹霞原彩镜头的色温控制,以及AI图像助手,这些特性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答案:它既是高端影像设备,也是日常好用的旗舰手机。

苹果的Pro MAX系列曾是这一理念的唯一代言人,它证明了旗舰手机可以既尖端又平衡。如今,Find X8 Ultra带来了安卓世界的回应:Ultra不必意味着牺牲便携性和舒适度,它可以是一台隐于市的巧妙之作。当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弥补物理限制带来的影像短板,当计算光学已经成为移动影像的核心方法,我们终于可以拥有一台不必时刻彰显"我很专业",却能在每个瞬间都表现相对可靠的Ultra手机。

这不仅是OPPO对自身品牌定位的回归,也是对整个行业的一次温和却深刻的提醒:技术的终极目标不是让产品看起来有多厉害,而是让它变得有多好用。在这个意义上,Find X8 Ultra或许开启了时下Ultra产品新的一页——一个更接近普通用户,却又不失高端质感的Ultra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