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十年代有一本书可能出现过在大多数家庭的书架上,它可能伴随着很多人度过孤独的童年,这本书被称作《十万个为什么》,似乎读了这本书,人生的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不过随着年纪的增长,这种看法也似乎变成了儿时的童话,懂得再多道理也不见得过好人生。
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
Why does the sun go on shining?
Why does the sea rush to shore?
Don't they know it's the end of the world?
Cause you don't love me anymore.
人似乎天生就爱问问题,否则也不会有《十万个为什么》和这首歌了。而且正是由于我们经常在问问题,反而会忽略了“问题”本身,究竟什么是“问题”呢?
很多时候,问题并不是一道题,问题不过是提问的内容而已,而提问就是人想知道一些事情的动作,所以问题就是人们不知道的东西。从这个角度看,提问就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是回答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人生在世,不过是认识与实践两件事,但这两件事在逻辑顺序上是有先后的,如果不知道,就无法去实践。
当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就会去沿着这个问题寻找答案,这样的一种提问回答式的结构,就是认识世界的一个最基本的方式。但人往往会有一种错觉,认为所有被提出来的问题,都应该有一个答案。但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对所有问题答案的追求应该是一厢情愿的奢望,并不是一直有一个答案,在等待着我们提出问题。
所以问题的根本并不是答案,而是在于我们需要认识什么、我们想认识什么以及我们能认识什么。但在获得问题答案之前,很多时候人们往往是不知道这个问题是否真的有答案的。就像是很多数学领域的猜想,经历了数百年才被证明,在此之前人们仅仅是在直觉上认为,那应该有一个答案。
你们需要知道什么?去回答我们如何知道这个点可能首先要回答的是我们能否知道这个问题是否有解。其次要回答的是如果有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答案,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在得到答案之前获得是否有解的这样一个问题。
不过也正因如此,人才能在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去探索未知。因为我们不仅要探索答案,还要探索这个问题是否有答案,往往是那些没有问题的答案才会给人带来新的思维方式。
在这样一个维度上去看,问题其实是一种探索性的行为,提出问题实际上就是对这个世界进行的一种探索。这源自于我们的未知,而通过探索我们能够不断的去发掘现有的认知上的不足。进而可以认为,人类的世界也是由问题所驱动的,人的目的不是在于回答问题,而是去不断的提出问题,不断的探索未知。正因为有了这种探索,我们才可以越走越远,才可以从出发的地方离开,向未知的境地去航行。
在航行初期的人,会不断遇到新鲜的东西,解答心中的困惑,自然会认为每一个问题都是有答案的。但随着航行的深入,人必然会发现,这个世界并非是一个答案,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发现的方式不对,或者说提问的方式不对,就无法走入那个问题的深处,这也是大多时候面对问题的人的困境。
这种困境并不是靠不断的去研究问题来解决,而只能是改换提问的方式。其实就是当我们从一个侧面看不清世界的时候,换一个方向也许就柳暗花明了。不过这种角度的转换,算不算是一种对困难的妥协呢?
对此我们还是要回到“问题”本身,也就是是什么导致了很多“问题”注定无法解答呢?如果对问题进行简单的分类的话,那么可以看到两种问题横在每个人面前,一种是自然或者外界向人提出的问题,比如花为什么会开,雨为什么会下;还有一种是人主动向外提问的,有没有一个上帝的存在?
对于自然向人提出的问题,似乎都有个答案在那里等着,但仔细深入考察一下也并非如此。当然很多事情我们都能找到原因,但那种稳定确切的原因才能被我们当做问题的答案。如果一个现象是由于诸多偶然因素导致的,这些偶然因素无法被重复观察的时候,这种问题就不能算上一个值得被回答的问题,或者说我们也找不到那种确切的答案,即便找到了也无法重现,也就没有什么用。
而对于人类主动所提出的问题来说,比如自由是什么?爱是什么?上帝存在么?这些本就在自然中找不到任何线索的概念,也只能在人的头脑中去探索解答,这种答案就会由于人的思考维度的不同而变得千差万别。
所以对那些无法回答的问题进行改换方式的提问,应该说是一种全新的探索,而不是对问题或者困难的妥协。如果说我们把人生看做是一个不断提问的过程,那么很多时候答案取决于我们提问的方式。因为不是所有都被提出来的问题,都能获得解答而有一些解答也并非具有它一些关键的意义。
问题的答案本身就蕴藏在问题之中,也就是影响在提问的方式里,不同的提问方式会带来不同的答案,这就是问题的关键,而正是这种关键,构成了现实的生活模式。
这种生活模式就是发现生活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回答。当我们找到问题答案的时候,也许这个答案只是一种陈述性的,没有任何建设性的意义,但是我们似乎由此而得到了一种心理意义上的解脱。这种解脱是现实的,并不是因为答案如何而现实,只是因为由于这种答案而使得生活具有了一个现实的意义,这种意义在一问一答中被实现了出来。
这种意义并不是在虚无缥缈的过程当中,而是在提出问题解决了问题之后,在人生存的一个维度得到了一个升华。也正是在提问回答的过程中,人的存在性被解决了。如果没有一个问题要去回答的话,人的存在性就会受到自我的质疑。
仅仅感受到自己的肉身,每时每刻的呼吸,虽然可以让我们确信还活着,但并不能获得一种存在的意义感。只有在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解答的过程中,人才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如果人没有什么要回答的,或者说能回答的都被回答了之后,就会陷入意义的危机,也会陷入存在的危机。
海德格尔说,人生是一场交谈,但更确切的来看,人生就是提问和回答的过程。人生在世,要面对自然世界向我们提出的问题,面对他人向我们提出的问题,也要面对内心向自己提出的问题。
中国有句古话,叫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实际上这个见就是认识,认识就是提问和回答,人这一辈子,要回答天地的提问,要回答他人的问题,也回答自身的困惑。
回答这些问题就是一个意义的产生的过程,但同时也是意义消亡的过程,问题一旦被解答,意义就消失了。生命就是在这样一种提问和回答中完成了他的历程,也完成了自我存在的一个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