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6月29日,路透社报道,两位消息人士透露“阿斯巴甜”将于今年7月首次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
关于代糖安全性的质疑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作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代糖之一,阿斯巴甜几十年来都是不少食品、饮品添加的主要成分,包括最出名的无糖可乐、Extra口香糖等。
去年9月,顶刊BMJ发布了一项研究,将阿斯巴甜、安赛蜜钾、三氯蔗糖三类代糖的使用量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相关联。但根据美国FDA官网5月30日更新的解释,包括阿斯巴甜在内,“依据现有的科学证据,FDA 授权的甜味剂在某些使用条件下对普通人群来说是安全的。”
本次IARC的审查结果或将再度掀起一波关于代糖的讨论风潮,甚至影响产业格局。消息一出,国产消费品牌迅速与阿斯巴甜撇清关系。6月29日晚,元气森林发微博称其全线产品不含阿斯巴甜。奈雪的茶相关负责人则对外表示,去年已经宣布全部产品使用升级的天然代糖“罗汉果糖”。
图源:锐景
IARC再惹争议依照不同的标准,如是否属于糖类、是否产生热量、人工合成和还是天然存在,代糖可分为不同类别,其中阿斯巴甜属于人工合成、非营养型(0热量)、非糖类甜味剂,长期被认为有助于减少热量和糖分的摄入。
但今年5月WHO发布报告称,建议不要使用非糖甜味剂来控制体重,或以此降低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而和WHO只是提醒不同,IARC或直接将阿斯巴甜归为“可能致癌”。
根据路透社报道,这项裁决于本月早先时候确定,该组织的外部专家进行了广泛讨论,但不会就安全剂量做出界定——这项工作将由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负责,包括审查阿斯巴甜每日可接受的摄入量和膳食暴露评估。
根据IARC对致癌物的分类,分为“对人具有致癌性”“很可能致癌”以及“可能致癌”,尽管或只是列入最低档,但加上此前WHO的声明,对各行业的影响深远,以至于引起了业界的一众反对。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不是一个食品安全机构。”国际甜味剂协会秘书长弗朗西斯·亨特伍德在昨日的一份声明中强调,阿斯巴甜是历史上研究最彻底的成分之一,全球90多个食品安全机构都宣称它是安全的。”
这不是IARC第一次惹出争议。此前该机构曾将红肉、咖啡和手机相关辐射列入“致癌清单”被认为是在证据或风险并不充足的情况下,针对一些难以避免的物质或情况发出不必要警报,让公众感到困惑,甚至迫使制造商在没有“实锤”的情况下,重新制定或更换配方。
阿斯巴甜更是如此。自1980年代以来,它一直被广泛用作食品甜味剂,并用于碳酸饮料、口香糖、麦片和止咳药水等产品中,也是糖尿病患者、肥胖者、老年人等消费群体的蔗糖替代品。根据尚普咨询集团数据,人工合成代糖占据68.5%的代糖市场份额,而阿斯巴甜占据36.2%的人工合成代糖市场份额,市场规模约为47亿美元。
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周燕告诉“医学界”,此前WHO的建议更多是提醒公众正确认识非糖类代糖,避免过度使用以及认为它能让人变得“更健康”。“但阿斯巴甜在食品中含量极少,在推荐摄入量范围内使用还是安全的。”
据路透社报道,自1981年以来,JECFA 一直表示阿斯巴甜在可接受的每日限量内食用是安全的。例如,体重6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的阿斯巴甜摄入量要达到12至36罐无糖汽水的含量,才会面临风险,这也得到了包括美国和欧洲在内的国家监管机构的广泛认同。
截至29日纽交所休市,可口可乐(KO.US)跌0.49%,报60.03美元。在路透社披露相关信息后,国际饮料协会理事会执行董事凯特·洛特曼表示,此举“可能不必要地误导消费者消费更多糖,而不是选择安全的无糖和低糖选择”。美国饮料协会也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世界各地的食品安全机构,包括FDA,持续发现阿斯巴甜是安全的,这一事实使我们对我们产品充满信心。”
但英国《卫报》则披露,IARC的决定是基于收集了7000份有关阿斯巴甜的研究参考文献,并在专家评估的材料包中纳入了1300 项研究。
关于阿斯巴甜的致癌研究“凡是国家许可使用的甜味剂,按规定使用是安全的。但有些产品可能对部分人产生一些健康方面的影响,学术上有争议,比如阿斯巴甜。”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曾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各国政府机构对此持谨慎态度,但尚未禁止阿斯巴甜的使用。”范志红所提及的争议,包括涉及对阿斯巴甜在各类疾病上的研究。比如2013年,来自湖南长沙医学院的学者在《阿斯巴甜对糖尿病小鼠的免疫力影响》研究中得出结论,“长期饲喂阿斯巴甜,能刺激糖尿病小鼠的免疫器官发生免疫反应,导致其免疫力下降,且有致癌的可能性。”
2022年3月24日,一项来自法国的大规模队列研究发现,人工代糖阿斯巴甜和安赛蜜等可能增加癌症风险。这项试验也被认为会是IARC此次决定的重要依据,试验纳入超10万名受试者,显示阿斯巴甜使用者整体患癌风险上升1.13倍,且患乳腺癌(1.22倍)和肥胖相关癌症(1.15倍)的风险更高。
此外,还有诸多关于阿斯巴甜的基础研究指出,其对人体各个系统都可能造成影响,包括会导致情绪障碍、精神压力和抑郁;母亲在怀孕期间吸收阿斯巴甜与儿童自闭症相关;长期使用会影响大脑和小脑皮质,导致神经变性,改变神经元细胞的功能,扰乱体内平衡、学习和记忆等。
但之所以阿斯巴甜依旧被主流认可且广泛使用,是因为多数研究的循证医学等级并不高,人群试验也只是体现出阿斯巴甜与某些疾病“可能相关”,并非具有强烈因果关系。
而阿斯巴甜的致癌研究更是多集中在动物试验层面。针对前述法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欧洲食品安全局对试验的设计提出质疑。业内普遍认为,或许阿斯巴甜具有不确定的致癌风险,但至少目前没有研究能最终确定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关联。
“不管它最终是否会列为致癌物,抛除剂量谈毒性是没有意义的。”周燕说,“阿斯巴甜不提供任何营养成分,加上多运用于饮料等深加工食品,能不食用当然最好。但如果只是适度食用,至少目前不认为会对健康产生过多影响,无糖可乐可以继续喝。”
周燕称,临床对糖尿病等患者的膳食设计上,也会适度地搭配一些如无糖饼干类产品,包括一些补液、比如贫血患者使用的铁剂等,也都含有代糖,“相比蔗糖它们不会造成血糖波动,补充甜味也能提升患者的依从性。”
据路透社报道,在IARC会议之后,JECFA 已展开对阿斯巴甜剂量的评估,与“是否致癌”同时于7月14日公布。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业务部主任阮光锋在接受“潮新闻”采访时则表示,有传说(阿斯巴甜)是2B类致癌物,跟咸菜的致癌等级一样,即可能致癌,但此结论暂时连动物实验证据都不足,并不能动摇阿斯巴甜的地位。
代糖屡遭“打击”,还能食用吗?受阿斯巴甜舆论风波的影响,作为替代品的赤藓糖醇等A股代糖概念股股价集体上涨。截至30日午间休市,代糖概念板块整体上涨5.24%。但若以本次阿斯巴甜的指标进行评价,赤藓糖醇的安全风险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赤藓糖醇属于天然的营养型代糖,多用于糖果、巧克力等食品,在今年2月27日发布于《自然医学》的一项研究中,来自美国克利夫兰诊所的心血管专家提示,赤藓糖醇与心肌梗死、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升高相关。
在这项研究中,团队首先在接受心脏病风险评估的近1200名患者中进行调查,从血液分析中发现多种多元醇甜味剂的血液浓度较高,这与3年随访期间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有关。其中赤藓糖醇尤为明显,观察到它导致血栓加速形成。
三氯蔗糖也未能幸免。这是一种零热量的人工代糖,2022年发表于《细胞》的研究发现每日摄取三氯蔗糖可以改变口腔、粪便中的微生物组成,并会损伤血糖反应。
今年3月15日发表于《自然》的动物试验再次造成打击:三氯蔗糖影响了小鼠的T细胞增殖,这可能会降低免疫系统应对癌症的能力。研究人员强调,“日常食物中很难摄取到实验中的三氯蔗糖水平,但还是建议减少摄入含有三氯蔗糖的食品。”
尽管关于代糖的争议不断,但目前的共识是关于代糖安全性的质疑,是否对人体代谢有害等较为复杂,可能需要对几代消费者进行长期跟踪和试验,才能知道探索结果,但此前不能因噎废食。在2021年的一场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也提到,“甜味剂并非负面名词,已成为现代食品工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周燕表示,人造甜味剂作为一种短期方法,帮助一些人减少糖的使用,一般来说是安全的。相比担心证据级别较低的“疾病风险”,更需要重视代糖对人长期食材选择的影响,尤其对于儿童,代糖可能会让味蕾习惯甜味,从造成过量使用,甚至替代饮用水。
范志红曾在其公众号文章中表示,甜味剂可以在大脑中产生兴奋的作用,引领人们去吃更多的高热量食物。当服用了较多甜味剂后,肥胖的风险可能比常人更大。因此就算是“0蔗糖”食品,也要注意适量摄入。
精彩资讯等你来本文首发:医学界责任编辑:Sheep*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